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格力琼寺

没有菩提心,即便证悟空性,也不成为大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8: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是不一样的
  对于四无量心的“无量”这两个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1世俗里的慈悲喜舍
  在世俗里有没有慈悲喜舍?也有。世俗里的慈悲喜舍是不是无量的?不是。大乘佛教的慈悲喜舍与世俗和小乘的慈悲喜舍是不一样的。世俗的慈悲喜舍是什么样的呢?修慈悲喜舍的对境是有局限的,不是所有的众生。它不会从舍心来平等摄持一切众生,然后观察众生所承受的痛苦,他们不会这样想的。他们想到的只有一个局部,比如痛苦的众生是谁?是人,是人类在遭受这个痛苦。他们不会想到其他的众生。
2阿罗汉的慈悲喜舍
  阿罗汉这些小乘圣者有没有慈悲喜舍?有。他也会想到天下所有的众生、所有的生命,而且他知道这些众生每一个都在受苦,也知道这些痛苦的惨状。但是,他们不会把众生的痛苦拿过来,不会生起“众生的痛苦我来断除”这样的意乐。
  好比有一个人,他看见悬崖边有人快要掉下去了,如果这个人掉下去肯定会承受摔死的痛苦。这些他都知道,但是他不会去救,因为他担心自己也摔下去,况且他也没有这个能力救。阿罗汉就是这样,他觉得如果我要去救这个人的话,要是连我一起掉下去就没必要了。所以,我最好还是远离他,他掉下去摔死我虽然不忍心,但是看着就行了。当众生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他们选择了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小乘阿罗汉的慈悲喜舍。
3大乘菩萨的四无量心
  而大乘菩萨的四无量心就不一样了。我们知道所有的众生都在承受无量的痛苦,但我们不能只是看着他们受苦而不管不顾,我们要帮助他们解脱出来,不帮不行!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母亲,母亲陷入苦海,作为子女都不去帮那怎么行呢?做人都不合格!他会这样想。所以,大乘菩萨生起四无量心后,就开始想要去帮助众生。

  我们可以看到,世俗、小乘、大乘这三种根器的慈悲喜舍完全不一样,对境、出发点和力量也完全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

  因此,所谓大乘的四无量心中的“无量”,首先指的是对境无量。四无量心的对境是一切众生,无量无边;其次,我们修四无量心的大乘菩萨,心也是无量的。一切众生的乐因乐果我来奉献,一切众生的苦因苦果我来断除,这个心的力量非常强大,也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最后,四无量心的果无量,功德也非常的不可思议。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一旦四无量心生起来,菩提心肯定也会生起来。菩提心生起来,成佛就是必然的。因此,大乘的四无量心是因,佛位是果,而成就佛果的功德自然是无量无边的。这就是无量的三种含义。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20: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之洋的入口

愿我们具足菩提心的无畏勇气,亦能如此发愿,尤其在世界各地都遭受各种痛苦考验的时候。
透过由无上之观世音和一切诸佛菩萨 
生起之究竟证悟心之真谛, 
愿无上菩提心诞生在 
虚空下的我及一切众生的心中。 
愿痛苦之因,一切众生之嗔恨, 
以及嗔恨之果——地狱道之炎热与酷寒, 
都降临于我!融摄于我! 
我把我慈爱的一切功德, 
以及离于嗔恨的闲暇, 
都布施给虚空下的一切众生。 

因此,愿嗔恨之界——地狱道, 
都被净空。 
愿地狱道的一切众生, 
都成为金刚部的观世音, 
了悟无上之大圆镜智。 
愿痛苦之因,一切众生之贪执, 
以及贪执之果——饿鬼道之饥渴, 
都降临于我!融摄于我! 
我把我慷慨布施的一切功德, 
以及离于执着的闲暇, 
都布施给虚空下的一切众生。 

因此,愿饿鬼道都被净空。 
愿饿鬼道的一切众生, 
都成为莲花部的观世音, 
了悟无上之妙观察智。 
愿痛苦之因,一切众生之愚痴, 
以及愚痴之果——野兽之呆笨迟钝, 
都降临于我!融摄于我! 
我把我生起内观的一切功德, 
以及离于无明的闲暇, 
都布施给虚空下的一切众生。 
因此,愿畜生道都被净空。 
愿所有畜生, 
都成为佛部的观世音, 
了悟无上之法界体性智。 
愿痛苦之因,侵蚀一切众生之心的妒忌, 
以及忌妒之果——阿修罗的交战, 
都降临于我!融摄于我! 
我把我展现于身、语、意之忍辱 
的一切功德, 
以及离于忌妒的闲暇, 
都布施给虚空下的一切众生。 

因此,愿阿修罗道都被净空。 
愿阿修罗道的一切众生, 
都成为事业部的观世音, 
了悟无上之成所作智。 
愿痛苦之因,众生之骄慢, 
以及骄慢之果——天道众生最后堕入恶趣, 
都降临于我!融摄于我! 
我把我精进的一切功德, 
以及离于骄慢的闲暇, 
都布施给虚空下的一切众生。 

因此,愿天道都被净空。 
愿天道的一切众生, 
都成为宝部的观世音, 
了悟无上之平等智慧。 
愿众生的痛苦之因, 
自无始以来的恶业与障蔽, 
以及恶业与障蔽之果—— 生、老、病、死之痛苦, 
都降临于我!融摄于我! 
我把我自无始以来, 
用身、语、意积聚的一切功德, 
都布施给虚空下的一切众生。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广袤的世间,我们常常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当我们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与困境时,内心总在渴望着一种力量,一种能给予我们指引和慰藉的力量。而祈祷,便在此时如一盏明灯,缓缓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祈祷是解脱的基本途径之一,同称“仁慈、仁爱”。在学习与实践中,它是唯一的选择。为维护世界道德与和平,人与自然应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无论家庭还是个人健康,万事俱备的各种因素都至关重要。我们所处的一切生命个体都应受到尊重与平等,愿他们永远幸福,不再面临危机。这样的祈祷并非没有力量,借助外在辅助力量也并非无用。佛的智慧与慈悲源泉并非如神一般,而是渐渐融入社会主义,借助精神文明。没有爱的他们成为了你爱的源泉,你也如他们一样是爱的源泉。那一刻,哪怕一分钟,你能战胜孤独,不再是恐惧的存在,没有是非黑白的痕迹。
让我们怀揣着这份对祈祷的感悟,在生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以仁慈与仁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个生命,以对世界道德与和平的坚守去构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在佛的智慧与慈悲中汲取力量,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里绽放爱的光芒,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温暖与希望的世界,让孤独与恐惧不再,让幸福与和谐永驻。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果报应面前,无论贫穷富贵、种族地位如何,无人能逃脱其审判。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若能自觉反思因果的起因与经过,就应敬畏因果,因为因果定律源于人们的起心动念。如此,社会必将团结安宁。我们应高度重视因果报应中的“生命平等”,将人类与动物的生命平等看待。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平等如一,处于“依正不二”的关系网中。虽生命境界不同,但在因果关系作用下可相互转化,并无尊卑高下之分。
因果循环倡导的平等观、道德观等,有助于唤起人们对生命权利的普遍尊重,促进世界和平。从学佛修行角度而言,要重视因果报应。即使悟得空性,也不能断绝实际善行;即使证得高义境界,也不可轻视普通善举。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三宝的殊胜之处,以虔诚之心去感悟和践行佛法。在生活的种种境遇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念头,让自己的心灵在三宝的指引下得到净化和升华。
当我们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不要去盲目地寻求那些不可靠的外在依靠,而是要坚定地回归到三宝的怀抱。通过诵经、冥想、修行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将三宝所赋予的慈悲与善良传递给他人。用我们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三宝的伟大,共同走上追求真理和解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帮助他人,也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让自己更加接近佛法的真谛。
总之,三宝是我们人生中最坚实的依靠,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不断努力修行,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归属感,然而仅仅依靠这种感觉未必能真正消除痛苦。在茫茫人海中,真正的归宿可以是信仰佛、法、僧。三宝赋予我们道德、修养和关爱,教导我们脱离苦海,改变生活状态,甚至涵盖超越生死的基础知识。一个人若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确实与牲畜无异,而我们显然不是如此。


“皈依”意味着依靠,怀着唯有三宝能救离一切苦难的坚定信心,相信永恒不变的三宝是解决一切烦恼的“果”,也是未来主宰万物的“因”。面对各种困难问题,佛的智慧如明灯照亮前路,僧的友善给予温暖,法的指引如同灯塔。有了三宝,我们能有效消除痛苦,不再畏惧三界轮回转世,减少重生的可能。
让我们坚定地追随三宝,在佛法的海洋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以三宝为指引,我们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以慈悲和智慧化解痛苦,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谁是魔鬼?指的自己内心中的三大毒,就是欲望、嫉妒、懒惰。每当我们被他人投视的时候,我们往往自然不又自主地被这三大情绪所左右,进而与他人发生争执。在这些时刻,我们仿佛被内心的魔鬼掌控,失去了理智与善良。
然而,对于一位慈善者、慈悲者来说,情况却截然不同。每当被他人侵犯或伤害时,他们因为发心一切有情,根本无法反击。他们心中的爱与宽容让他们选择了仁慈,这种仁慈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以慈悲之心看待他人的过错,将这些经历视为完善自己的机会。
他们能够自然地克制自己的贪、嗔、痴,不让内心的三毒有任何投影的机会。通过不断地修行与自我提升,他们战胜了内心的魔鬼,成为了爱与善良的化身。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慈悲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我们应当向这些慈善者、慈悲者学习,努力觉察并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嫉妒和懒惰。当我们面对他人的侵犯或伤害时,尝试以仁慈之心回应,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战胜内心的魔鬼,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善奔向于宁静、幸福、快乐,我们确实应该拥有这些免费的美好。在生活中,不要责怪他人的行为,而要以包容之心看待他人的不足。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之戏,有真假之分、高低贵贱之别,也有快乐与痛苦、好人与坏人之差。


人间或许并非我们最终的快乐之地,虚拟世界空间虽然值得我们想象,但遗憾的是,我们却常常愿意奉献一生去虚度、执迷及向往,甚至不惜付出生命。我们一定要知道如何去爱人爱物,不束缚、不占欲、不欲求,这样往往是好的。同时,也不要迁就了别人而委屈了自己。
人活着,就要明白,没有选择的路,需要的是勇气和坚持去面对,而不是轻易向放下低头。只有遵从原则的人,才是有生的价值。让我们努力践行这些道理,去追求真正的幸福与价值。

短暂的人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而不是厌恶那些本应珍惜的美好。

对任何宗教,都应保持正知、正念。有信仰而不陷入迷信,因为迷信是迷失自我的可怕象征且难以回头。在这个时代,很多人以个人利益为重,所谓的信仰对他们而言也不过如此。我们应当以理性和智慧看待信仰,避免陷入迷信的陷阱,真正从信仰中汲取积极的力量,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善良是不用教的,它是与生俱来的。

在精彩的纷呈中,我们喜欢高山、湖泊、草原,有时更觉得它们所带来的松弛感能让我们放松并平静下来,找寻自我心中的疑惑,而它们也能感受到我们暂且的宁静。在自然界中,我们的本质和它们一样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个内在欲望的世界里,即使外界那么引人注目,但都只是自身内在欲望的投影。所以,欲求会将我们带离自我,陷入深渊。
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在别的生命上,束缚他们的自由与快乐。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追求,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选择和权利。当我们试图将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其他生命时,不仅会剥夺它们的自由,也会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生命的意义在于敬畏,而不是抢夺他们的生存权。我们应当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抢夺其他生命的生存权是不道德的行为,也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后果。
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灵性,包括我们人类,各自都有活着的价值。生命的灵性不仅仅体现在智慧和情感上,还体现在与自然的联系和互动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只有当我们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生命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们往往寻找心中的快乐在哪里,何处可寻。他们有时会不择手段地去寻找,由此放射出欲望。然而,那些黑暗中的弱小生物在呼唤着我们,提醒着我们放过它们。因为它们不需要被过度关注,更不希望自己的生存权被侵占。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文明的探索从未停止。然而,对于佛法,却常常存在着诸多误解。有人片面地将其视为“鸡汤”或“安慰剂”,却不知佛法所蕴含的深刻智慧与独特见地,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启迪。

通常有人以个人方式去理解精神文明,把佛法称为“鸡汤”或者“安慰剂”,这是非常不合理、无依据且不科学的。

从简单角度分析,我们现在的手、身体及其他关节是一种现象,可理解为见地。见地本质是不稳定因素,现在的自己只是相互依存的实相,连合成型的部分都没有一个整体,这就是佛教见地。

不管从各个方面来学习佛法的智慧,如何判断非常重要。大家不应盲目浪费精力和时间,最终一无所获。消耗性的索取不代表吸收营养,提升智慧大门的第一步关键取决于自己。

我个人在高僧大德面前修行,受益众多。但我无法用简洁深奥的教义给予大家,只是非常渴求别人尝试,当作是通往度量法门的开始。

佛法的智慧如同一座无尽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探索。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思考,勇敢地踏上探索佛法智慧的旅程,开启度量法门,为我们的人生注入更多的意义与价值。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与感悟,找到内心真正的宁静与力量。(转)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彻悟大师
修习一切法门,贵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万法唯心,不知心唯万法;但知心外无佛,不知佛外无心;但知无量为一,不知一为无量;但知转山河大地归自己,不知转自己归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万法,岂真知万法唯心哉;既不知佛外无心,岂真知心外无佛哉?所谓一个圆球,劈作两半,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也。是故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则真唯心义不成。果透真唯心义,则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则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体大用,横遍竖穷,独体全真,包罗无外。所念既尔,能念亦然。是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绝待、念念圆融。以绝待故,全超一切法门,无与等者。以圆融故,全收一切法门,无出其外者。此之谓法无定相,遇缘即宗,繁兴大用,举必全真。一句阿弥陀佛,须恁么信,恁么念,方是不思议中不思议也。                          彻悟大师遗集卷上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08: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毫不吝惜地施舍身体、财物等诸受用,以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
此偈颂与本论其余颂词一般,词句极易懂,然其意义非常深奥,而且自己要去真正行持,那就更为困难。

希望大家以强烈信心去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通达此中含义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真实行持。此偈所阐述的可以说是大乘行门之总持,作者于《学集论》中说:“将自己的身体、财物和三时所生一切善根功德完全布施给一切有情,并且要加以守护、净化和增长,这就是菩萨学处的修学要领”(藏文译本中“集布施学品”)。众生沉溺在轮回中,根本原因便是我执,如果没有我执,我们早就证得圆满菩提了。所以,断除二种我执,人我执、法我执,是一切修行之核心。以此为中心,先以直接简易的道理和方法入手,再逐步深入甚深理论和修法。我们每个人可以去观察:与生俱来的强烈我执,使我们从生下来就会执着身体;稍长大一点,便开始贪执财产受用。懂一点修善积德的道理后,又强烈贪执福德善根,正因为这一连串执着,自己才轮转于三界之中。我们要断除轮回,首先得从根本上着手,将这些贪执最厉害的全部施舍给众生,一点也不保留,以强力手段直接对治自我执着。如此经长时修习,自然入“理”,便能毫无困难,毫无吝惜地施舍一切。

根霍仁波切说过:“我们遇到任何病魔或其它违缘时,应修习此偈内容来调伏自相续。此偈之加持力非常大,如经常念颂能得到极大利益。”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人与非人造违缘,此时应该励力发起悲心,将身体、受用一切善根,回施给这些众生,真诚地发愿利益满足他们。这样,自他双方都能得到巨大利益,此是大乘菩萨行中极其殊胜窍诀修法。在密宗中,“古萨里”修法,其实际上就是这种修心法之方便。修学菩提道之初业行人,在遇到各种违缘时,切不可去希求一些降魔猛咒。因为自己尚未生起无二正见与大慈大悲,去修降魔猛咒,不仅对这些造违缘的众生有巨大伤害,而且自己的菩萨戒和密乘戒会受到很大破损。没有智慧大悲之摄持,而去修降伏咒,时间久了修法者就会变成恶魔,这样的公案有不少,诸位当切记!末法时代有些人学密宗,目的就是想去学一些猛咒,愚昧地去以猛烈嗔心降伏怨敌与邪魔,这种人的结果,将会是什么,诸位应该是很清楚。

以前有许多高僧大德在生病或遇其他违缘时,总是将此偈子反复地念诵,将一切回施给造违缘的众生,这样,违缘便会自然消除。我们每一个修学大乘菩萨行的修行人,也应真实学习这个胜妙窍诀!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3 09: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5-1-13 09:35 编辑

我们继续谈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国王式的菩提心:自己得到解脱,然后帮助别人得到解脱;第二种是船夫式的菩提心:自己和众生一起到彼岸,一起得到解脱;第三种发心是牧羊人式的菩提心:牧羊人先把羊赶回羊圈,然后自己才回家——先让别人解脱,自己最后解脱。这三种发菩提心,哪一种你最自信做到,或最能鼓舞你的,你就用哪一种类型的发心。大家都知道,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一般大乘的佛教徒,特别是大乘的佛教徒都知道,我们身为佛教徒,我们要证得空性、空性的智慧。我们一再一再的听闻到:“除非你证悟空性,否则就不能完完全全脱离轮回。”
但即或如此,我们也要经常的提醒自己:空性就算理论上去理解它就已经够难了,更何况是你是要亲自证得。有一点,我们要了解,究竟胜义上来说,证得空性就是证菩提心,或者说空性就是菩提心。组成菩提心的成分,一定是要有智慧和慈悲,如果这两个缺了其中一个,就不是正确的菩提心。如果你只有慈悲心,没有空性的智慧——这是非常好的愿望,或者说怜悯众生是好的,但这种慈悲有分别在里面,所以没有办法把无明的根、轮回的根挖出来。如果菩提心里缺了方便这一部分,那这样的“菩提心”就没有办法利益自己和他人了。就像刚才讲的一样,要了解空性,即或只是从理论上、理智上了解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不知道这个例子有没有效。最初,牛油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有牛奶,做牛油的人就能从牛奶中提炼出牛油来——当然这个例子只能讲清楚一部分道理。胜义菩提心,也就是空性,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

但为了要证得他,我们有一个方法——修持相对的菩提心,就好像牛奶中看不到牛油。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搅动的方式,最后就可以从牛奶中提取出牛油。就算是相对的菩提心,实际上也已经有一种胜义菩提心或无分别的味道在里面了。因为我们相对的菩提心也是说:“希望无数无量、一切的众生都能够解脱。”你没有说希望这个众生或那个众生解脱,并没有特定的分别在。也就是说,就算我们现在不了解胜义菩提心,理智上不了解,同时在实际上也不了解,但是目前你只知道说:“一切的众生我都希望他成佛。”然后把你这个愿望逐渐的运用出来,如果你能这样做,我们就可以很自信的说:“早晚有一天,我一定可以证得胜义的菩提心。”

整个菩萨道的设计和安排,就是为了让修行者能够很安适、很容易的能这样做。菩萨道从来就没有期望和规矩:既然你进入菩萨道,你就立刻要证得胜义空性、立刻就要放弃家庭、把你的肉割下来供养饥饿的动物,菩萨道并没有这样的规矩。寂天菩萨在书里面有讲:一个走菩萨道的人,要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所能够接受的程度,踏踏实实地运用菩提道里面的种种修持方法、学处,去做菩萨道所要求做的修持。为了以上慈悲和方便的理由,所以在相对菩提心里面,有愿菩提心,也有行菩提心。

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中,龙钦巴建议:对于一般的人,应该一再地修愿菩提心,培养和发展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解脱”的愿心。就像上节课说的,每半小时真心诚意的去想一想,如果你这样一再的去修愿菩提心,因为你越来越习惯这种想法,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地去承担。当然,像我们这种刚刚开始的人,即或我们只是开始学着去发愿菩提心时,都会有这样的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做得到吗?我真的是这样发心的吗?”但就算是这种怀疑的本身,已经表示你其实是在朝这方面奋斗,这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要因为有怀疑的思想,而感到挫折。哪怕你一次次的因为觉察到自己有自私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好的习惯等等,已经发现,但又不能有效对治不能停止,因此产生罪恶感——但是这个恰恰表示你的菩提心正在发芽、正在茁壮成长中。

巴珠仁波切说,如果你有菩提心,那你就只需要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菩提心,那你非得有菩提心不可,因为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

密续金刚乘的修行者,无论你是修包括观想、仪轨、持咒等等在内的一切佛法的行为和事业,在开始修持的时候要有菩提心,修持当中要有菩提心,结束的时候也要有菩提心。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例子一样,任何人能教导你菩提心,这都是你所有老师里面最珍贵的一个。我再说一次,在我们的修持里,愿菩提心应该是我们修持最重要的重心,也是根本所在。
如果你真的要修持行菩提心的话,其中一个方式是先修持自他交换。譬如你现正在经历某种痛苦,在最初就要做一点“通楞”,至少你这样想希望把快乐给点别人。因为就算想一想你也会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你也慢慢准备好——以后你真的可以做到把快乐给别人。有很多人都问:我修持那么多年了,到现在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的自私还是非常的大、我的骄慢、我的嗔恨等等。在这种种时刻,譬如你正在经历非常强的愤恨,你应该想:希望一切众生的忿恨都在我的身上成熟,让他们都远离忿恨的痛苦。

譬如你很快要被公司炒鱿鱼了,找不到工作、要求又被人拒绝,这时候你应该这样想:“六道之中这样的痛苦实在太多了,我希望都成熟在我身上。”我不单止听过这样的问题,还收到过电子邮件的急件这样问:我修“通楞”,修这个“收放”都一阵子了,我突然想到,如果每个人的不好都在我身上成熟了,我该怎么办?”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很让人鼓舞的,这就是表明问这个问题的人,他修“通楞”说“希望一切众生的不好成熟在我身上”的时候,并不只是动动嘴巴念一念,而是他真的有想这个问题。还有人问:“各种功德都给别人,那我自己能不能留一点,留一点我还可以有福报继续修持佛法,不能把佛法都给别人啊?”这种当然是蛮可爱、蛮甜蜜的问题。其实你把功德全部给别人的愿望,实际上你是在给自己做出可能是二十倍大、一千倍、可能是十亿倍大的功德。同样的,你把众生的种种问题都拿到自己这边来,你就变成拥有十亿倍的快乐。

这就是为什么前一节课我引用寂天菩萨的话:“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菩提心就是这样,它会带来一切好的事情,能避免一切坏的事情,如果你头脑清楚的,只要你想一想菩提心的整个设计和策略安排的话,你还不想有菩提心?那就是连猪都比你聪明了。别的快乐你要拼老命才能得到,但菩提心是当你一想到就已经很快乐,轻松惬意。不用付出什么几乎是零成本就能得到。因为只要你希望有菩提心,它本身就能给你很大的快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成为会员

×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4 11: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信佛天天拜佛,却不懂得这么做!


在汉地有很多人信佛,天天拜佛,但她们的发心很小很小,可能是这些学佛人不懂得发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是愿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果的发心。令我们的障碍迅速清除,乃至速证佛果。  在汉地有很多人信佛,天天拜佛,但她们的发心很小很小,可能是这些学佛人不懂得发菩提心的功德。→
  当我们遇到障碍违缘的时候,有很多人会求佛菩萨遣除违缘。实际上之所以遇到违缘,都是前世造的因,才会有这样的困难出现。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也这样解释过,我们修学菩提心的佛子可以将所遇到的障碍当作众生的业障来承担,这样众生能得到快乐,就算自己处于障碍中也会很开心。  有些居士可能会担心,众生的业障都由我担了,他们全解脱了,就剩下我在受苦,怎么办呢?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事,以上面的发心去面对违缘,只会带来很大的功德,令我们的障碍迅速清除,乃至速证佛果。释迦牟尼佛也是在因地以此发心做了很多有功德的事,才有成佛宣扬佛法的基础,没有菩提心,那就意味着佛教的基础也没有了。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那就算念上百万遍、千万遍的心咒也没有什么大功德。→

  你们信不信我都没有关系,我只想把我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我希望你们能发菩提心,要对佛法有信心,这是我想的。你们见过很多的活佛,他们有没有和你们提过这点我也不知道,而我提出来希望你们能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那就算念上百万遍、千万遍的心咒也没有什么大功德。如果是发菩提心念诵心咒,在念诵之后,观想爸爸在左边,妈妈在右边,前面是怨害过自己的敌人,比如我不喜欢的人,以前打骂过我的人,把他们放在前面,为什么把他们放在自己前面,而不是父母呢,这是因为我们发菩提心的结果,然后边上是所有的众生,最后观想上师或佛菩萨加持怨敌,再加持我们的父母,不用包括我们了,因为我们与众生是一体的,观想前面两者得到加持就可以了,这样发菩提心的回向就很圆满。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6 09: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一位菩萨在利他时,既没有要求回报的想法,也没有要别人赞扬他的仁厚,对于他的善行更没有丝毫的执着。这就是究竟的观世音菩萨,也就是慈悲和空性本身。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9 09: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整个修菩提心,忏公师父很强调修「学吃亏」,就是这样,就是:我宁可让我自己吃亏。

学吃亏,你要修自他交换的心态,如果你这个人经常喜欢跟人家争,要去占便宜,你大概就不可能生菩提心了。

「我付出的很多,但是都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把我当一回事」——诶,这个最好了,最好了!

我问你一个问题:佛法讲因果,对不对?你付出很多,结果你得到很少,那个差的额,跑到哪里去了?那肯定是保存下来了!

所以你要学吃亏,你生命才会不断的增上啊!你想想看:你付出得很少,结果得到的很多,这样好不好?你在花你以前的福报啊,你的生命不断的在退步啊,你是来享福的、你是来消耗你能量的。

所以你占便宜,其实你是在耗损你的福报,你都不知道啊。

~~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0 09: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世上,最好的爱,是有人指引你“走出轮回”。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1 17: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再一再的听闻到:“除非你证悟空性,否则就不能完完全全脱离轮回。”但即或如此,我们也要经常的提醒自己:空性就算理论上去理解它就已经够难了,更何况是你是要亲自证得。 有一点,我们要了解,究竟胜义上来说,证得空性就是证菩提心,或者说空性就是菩提心。组成菩提心的成分,一定是要有智慧和慈悲,如果这两个缺了其中一个,就不是正确的菩提心。
如果你只有慈悲心,没有空性的智慧,这是非常好的愿望,或者说怜悯众生是好的,但这种慈悲有分别在里面,所以没有办法把无明的根、轮回的根挖出来。
如果菩提心里缺了方便这一部分,那这样的“菩提心”就没有办法利益自己和他人了。要了解空性,即或只是从理论上、理智上了解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不知道这个例子有没有效。
最初,牛油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有牛奶,做牛油的人就能从牛奶中提炼出牛油来,当然这个例子只能讲清楚一部分道理。
胜义菩提心,也就是空性,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但为了要证得他,我们有一个方法,修持相对的菩提心,就好像牛奶中看不到牛油。
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搅动的方式,最后就可以从牛奶中提取出牛油。就算是相对的菩提心,实际上也已经有一种胜义菩提心或无分别的味道在里面了。
因为我们相对的菩提心也是说:“希望无数无量、一切的众生都能够解脱。”你没有说希望这个众生或那个众生解脱,并没有特定的分别在。
也就是说,就算我们现在不了解胜义菩提心,理智上不了解,同时在实际上也不了解,但是目前你只知道说:“一切的众生我都希望他成佛。”

然后把你这个愿望逐渐的运用出来,如果你能这样做,我们就可以很自信的说:“早晚有一天,我一定可以证得胜义的菩提心。”整个菩萨道的设计和安排,就是为了让修行者能够很安适、很容易的能这样做。
菩萨道从来就没有期望和规矩:既然你进入菩萨道,你就立刻要证得胜义空性、立刻就要放弃家庭、把你的肉割下来供养饥饿的动物,菩萨道并没有这样的规矩。
寂天菩萨在书里面有讲:一个走菩萨道的人,要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所能够接受的程度,踏踏实实地运用菩提道里面的种种修持方法、学处,去做菩萨道所要求做的修持。
为了以上慈悲和方便的理由,所以在相对菩提心里面,有愿菩提心,也有行菩提心。
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中,龙钦巴建议:对于一般的人,应该一再地修愿菩提心,培养和发展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解脱”的愿心。
就像上节课说的,每半小时真心诚意的去想一想,如果你这样一再的去修愿菩提心,因为你越来越习惯这种想法,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地去承担。
当然,像我们这种刚刚开始的人,即或我们只是开始学着去发愿菩提心时,都会有这样的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做得到吗?我真的是这样发心的吗?”
但就算是这种怀疑的本身,已经表示你其实是在朝这方面奋斗,这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要因为有怀疑的思想,而感到挫折。
哪怕你一次次的因为觉察到自己有自私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好的习惯等等,已经发现,但又不能有效对治不能停止,因此产生罪恶感,但是这个恰恰表示你的菩提心正在发芽、正在茁壮成长中。
巴珠仁波切说,如果你有菩提心,那你就只需要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菩提心,那你非得有菩提心不可,因为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

密续金刚乘的修行者,无论你是修包括观想、仪轨、持咒等等在内的一切佛法的行为和事业,在开始修持的时候要有菩提心,修持当中要有菩提心,结束的时候也要有菩提心。
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例子一样,任何人能教导你菩提心,这都是你所有老师里面最珍贵的一个。
我再说一次,在我们的修持里,愿菩提心应该是我们修持最重要的重心,也是根本所在。如果你真的要修持行菩提心的话,其中一个方式是先修持自他交换。
譬如你现正在经历某种痛苦,在最初就要做一点“通楞”,至少你这样想希望把快乐给点别人。因为就算想一想你也会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你也慢慢准备好,以后你真的可以做到把快乐给别人。
有很多人都问:我修持那么多年了,到现在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的自私还是非常的大、我的骄慢、我的嗔恨等等。
在这种种时刻,譬如你正在经历非常强的愤恨,你应该想:希望一切众生的忿恨都在我的身上成熟,让他们都远离忿恨的痛苦。
譬如你很快要被公司炒鱿鱼了,找不到工作、要求又被人拒绝,这时候你应该这样想:“六道之中这样的痛苦实在太多了,我希望都成熟在我身上”
我不单止听过这样的问题,还收到过电子邮件的急件这样问:我修“通楞”,修这个“收放”都一阵子了,我突然想到,如果每个人的不好都在我身上成熟了,我该怎么办?”
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很让人鼓舞的,这就是表明问这个问题的人,他修“通楞”说“希望一切众生的不好成熟在我身上”的时候,并不只是动动嘴巴念一念,而是他真的有想这个问题。
还有人问:“各种功德都给别人,那我自己能不能留一点,留一点我还可以有福报继续修持佛法,不能把佛法都给别人啊?”这种当然是蛮可爱、蛮甜蜜的问题。
其实你把功德全部给别人的愿望,实际上你是在给自己做出可能是二十倍大、一千倍、可能是十亿倍大的功德。
同样的,你把众生的种种问题都拿到自己这边来,你就变成拥有十亿倍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前一节课我引用寂天菩萨的话:“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8 08: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很多人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混在一起,没有分清楚,内心经常有矛盾和冲突。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界限是什么?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是什么?这些都弄明白了才能真正地修行。我们修行要先发出离心,这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然后,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菩提心,这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界限。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修法的前提,然后通过修持大乘佛法才能成佛。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有很多种,我们要先发出最起码的菩提心——愿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而发誓修持成佛!一切众生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我就是为了这些父母要学佛、要成佛。那时候你没有自私自利心,完全是为众生;你对世间法不会有贪丝毫图和留恋,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为了众生的解脱。为了众生的解脱,无论修什么法都是大乘佛法;自私自利,为自己解脱,不管修持什么法都是小乘佛法。大乘和小乘的修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大乘佛法里强调发心、动机;小乘佛法里强调表面和形式上的东西。小乘修行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最终还是有自私心,所以修法中对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仅强调动机,也强调行为。大乘修行者完全看心,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比喻:有一棵树,树根是毒,树枝和树叶肯定也是毒;树根是药,树枝和树叶也肯定是药。发心动机是善,外在的一切语言和行为也是善;发心动机是恶,外在的一切语言和行为也是恶。为自己怎么都不行,为众生怎么都行。在善恶的判断上,大乘佛法里主要强调的是心——心的善恶,小乘佛法里主要强调的是行为——行为上的善恶。大乘与小乘在结果上区别很大。小乘修行者是为自己的,所以不能成佛;大乘修行者是为众生的,所以能成佛。如果在自己的相续中没有菩提心,不管你念的是什么佛、诵的是什么经、修的是什么法,所修的都是小乘佛法,再努力、精进,最后只能成为阿罗汉,不可能成为菩萨,不可能成为佛,也不可能往生。你只有能发心为众生,才能修持大乘佛法,这样才能成就。你是小乘修行者还是大乘修行者,就看有没有菩提心。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地上。心不到位,做什么也不到位;心到位了,一切都到位了。这样你的生活就是修行的过程,你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众生:为众生学,为众生修,为众生吃,为众生穿,为众生喝,为众生工作,为众生上班。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动机:不能为自己,一定要为众生;不能为某某众生,一定要为一切众生。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4-25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