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格力琼寺

没有菩提心,即便证悟空性,也不成为大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7 08: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5-1-7 09:03 编辑

什么是助行?为什么说修一切行门及种种善根皆为净土助行?而不知此义者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所有修持功德,皆悉回向往生。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是大乘胜行。否则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0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成为会员

×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7 09: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正)与徐福贤书《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连载五十六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7 18: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及之虚空尽可存,及其轮回尽可在,我于无怙成所怙,我于无靠成可靠。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7 18: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避与直面

有时,
需要烦恼的境,
才能发现执着的我,
捕捉到它,
就明白自己虚妄的安立。
有时,
需要躲开烦恼的境,
才能避免造很大的业,
扰乱了心,
也就失去了内心的平静。

因此,
当他人选择了避开或者面对,
我们很难去评论哪个是如法,
因为这取决于行者自己的心力。

心力柔弱暂时就要避开,
心力渐强就要开始去面对,
所以,
行者不评论他人的修行,
但要精准于自己的修行 
 ……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08: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忆念、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心咒:达雅他 嗡 牟尼牟尼 玛哈牟那耶 梭哈




我们每天都要忆念、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很重要。
悟公上人很重视本师佛陀的心咒,他每次授三皈依都会念。所以,我们听法一上来就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每天都要一起念本师佛的心咒。
不能忘本啊,本师佛陀五百大愿到这个五浊恶世来度我们,祂赞叹哪个法门好、哪个法门好,我们修了那个法门,但你不要忘了,你修的一切法门的根本源泉,都是本师佛给予的,不要忘掉这个根本。
但是我们学佛了,有可能会忽略这个,因为我们听到更多的是阿弥陀佛,是诸大菩萨的名号。所以我这里提醒大家,要多念、多祈祷本师佛陀。因为我们所有的法,只要能成法,都来自于释迦佛陀。
我们的三皈依来自释迦佛陀;受戒的时候,我们得的戒体来自释迦佛陀;乃至极乐世界净土法门,也是释迦佛陀给我们开显的,是祂把我们救脱出娑婆世界,送入极乐世界的。
我们这些“释迦遗教”中的弟子,首先我们的属性、特色就是“释迦遗教”。进入末法时代,往往我们的业障就是会忘掉这个最根本的,所以每天要多忆念、多祈祷本师佛陀,知道我们佛弟子的身份来自于哪里。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发愿于五浊兴盛、人寿百岁时示现成佛,开显佛法,摄受众生趋入解脱道,所以,对我们现在这些人寿百岁的众生来说,释迦佛要比其他佛的恩德更大。
念诵释迦牟尼佛心咒,即可得到释尊加被,令修习诸教法者急速增进成就,能消除十一万劫的业障。经典中说,念诵一遍此陀罗尼咒,可清净俱胝八万劫当中所造的一切业障。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
佛告阿难:一心善听,吾今解说。阿难当知!若有众生,已闻、今闻、当闻释迦牟尼佛名者,是诸众生,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所以者何?诸佛菩提无虚妄故,亦无贪欲及以瞋恚。阿难!何况今日现于我前能以一华散我上者;若有众生,我泥洹后形像舍利,能持一华以供养者,如是众生亦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09: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佛教的专用词叫“暇满人身获取大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个身体是无价之宝。为什么是无价之宝?因为是生命,若仅仅因为是生命或者躯体的话,那牛、马、猴子、猩猩都有,没有什么好可贵的。贵是贵在,人能够听得懂别人所说的正确的道理,而且能够做得到,在善恶之间能够做出正确的决择,正因为如此,人身非常难得。
第二,人身之所以很难得,只要你想做的事,不是天方夜谭,是理性的思想,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比如你想马上长出个翅膀、直接飞上天的话,这就是有点理想了,就不是现实的;只要你理性地追求,没有任何一个事情你是达不到的。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你想达到的合理的结果,你都能做到。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0: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修的是
造作的慈悲、造作的菩提心
对于“无我”
也只是一点理性的了解
当真正了悟
“自我”是幻觉的时候
绝对的慈悲、菩提心
才会同时生起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1: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坚持抱着愿菩提心,迟早你将变得勇敢而无畏

我相信你们知道这个世界是靠愿望运作的,是愿望让世界转动。即使在世俗的表达中,我们也这么说“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生日,忌日,特别的场合,我们送贺卡,当人们收到这些无聊卡片时真的会很开心,这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东西,不过,它的确令人开心。
所以,心愿有这样的力量,是愿望在产生这种强而有力的行动,是强烈而坚决的心愿产生了勇气。
修习愿菩提心有许多好处,修愿菩提心的人至少也同时在修谦卑。
因为,当你祈愿,当你发愿,你就是自动承认了,你没有那个你所祈愿的东西。
所以,它就带来一些谦卑,谦卑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拥有谦卑时,他就开始成为修行与学习的完美容器。
即使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发愿证悟听来很抽象,而且有点诗意,它是一个你不应该抛弃的愿望。
你可以放弃一切,你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是,如果你坚持抱着愿菩提心,迟早你将变得勇敢而无畏。
一个能够常常发愿,希望別人拥有快乐远离痛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一颗可以发愿的心,是广大无私的。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4: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底峡尊者:
“对因果感到非常大的信心比见到本尊更珍贵。”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6: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摘自:《劝发菩提心文》)
此即叙修行心愿为本也。尝闻者,表文中之言,非出已见,乃尝闻大乘经中,有如是说,今者代佛宣扬。入道要门,即欲入菩提道之要门,又入佛知见道之要门,不在他处,首在发菩提心。此心既发,即开佛知见,方能修行。而修行紧急之务事也 ,立愿居先,行无愿不成,必至退转故。
愿立,则众生可度:度生之愿,乃菩萨四弘誓之第一愿,菩萨对三界众生,如《金刚经》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欲界,若有色四禅色界天,若无色空无边处天,若有想识无边处天,若无想无所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则三界众生度尽,故曰:“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发,则了因慧心,缘因善心,自可相继而生。正因佛性本具,众生多皆埋没于五蕴山中。今承开示,既发菩提心,则正因理显。再加了因佛性,缘因佛性,缘因佛性,悟修之力,则本觉正因佛性出缠,成等正觉,故曰“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此反显发心立愿,为修心之根本,本立而道生。苟不发广大心,如发心持五戒,修十善,求人天福根。如发心断见思惑,出三界狱,求声闻乘。如发心乐独善寂,得自然慧,求缘觉乘,此皆非广大心,都是只求自利之心。广大心者:即平等慈悲心是也。慈心能与众,悲心能拔苦,如世间父母之于子女,皆有慈悲心,要令子女得安乐,离痛苦。但此心不平等,何以故?如对他人子女,任从饥寒交迫,疾病萦缠,漠不关怀,故非广大心。若能视大地众生如一子,平等慈悲,乃名广大心也.坚固愿者:即坚固不退。如云,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又虚空可碎,沧海可填,我愿不易。如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又如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愿愿皆云,若不尔者,终不成正觉,是之谓坚固愿。末四句,承上若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使经历尘点劫数,不能了脱生死,依然还在轮回。虽有种种修行,如《楞严经》所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二本:一妄本,依识心所修;二真本,依菩提心所修。不发菩提心,不成菩提道,岂非徒劳辛苦耶?
*文章摘自:《圆瑛大师全集·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9: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心立愿,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修行中最重要的。
修行之前,我们得明确,你为何修行,修行的目标是什么?
用愿力去引导自己的修行,修行的每一步都是坚实向着自己的愿望而努力。而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两个字:行愿。愿以导行,行以满愿,行愿相资,方成圣业。
当你拥有了坚定的志愿,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坚持不懈的动力,与不畏风雨、一路前行的勇气,就像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正是这种矢志不渝、舍身求法的志愿,带他穿越无人的沙漠,翻越寒风凛冽的雪山……一次次绝境逢生,向死而生,他的成就首屈一指、震古烁今。
……诸佛菩萨的功德是以愿力成就的,诸佛菩萨度化众生也是但酬愿度生。愿力是我们修行成就的根本,最重要的!
我们知道,愿力大于业力,业力大于神通力。在不断的轮回或转世中,愿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昌.列.si弟子每天要念诵的《微妙心集》的结尾回向与发愿部分,有一个愿文:  不论生生世世生何处,愿具成就善趣七功德。当愿出生即遇正妙法, 亦愿如法行持具自在。承事上师令胜士欢喜, 愿于昼夜勤修正妙法。通达心要且修正法义, 愿于此生得渡轮回海。极力宣扬妙法于世间,愿行利他勿起懈怠心。广弘遍利众生无偏颇,祈愿共证至尊佛果位。
这是六种发愿。其另外一个汉译版本是:  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愿我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  愿我能令上师生欢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  愿我悟法后修精华义,彼生越过三有之大海;  愿我能为众生传妙法,成办利他无有厌倦心;  愿我能以无偏大事业,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  
这个愿文也叫《恒常念诵愿文》,愿文是无垢光尊者《窍诀宝藏论》中的一个教言。  
第一愿:  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发愿的时候,内心要想:愿我从今生开始,乃至生生世世中,每一世都转生善趣,且具足七德。哪七德呢?  第一,种姓高贵。如果种姓不高贵,经常会受到歧视。在世间,若转生国王、大臣、婆罗门等高贵种姓,或有钱、有势的家族当中,别人就不容易歧视,自己也非常开心、快乐。  第二,相貌端严。如果在生生世世中,自己的相貌极其丑陋,那谁都不会欢喜。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所讲的具有十二种丑相的婆罗门一样,连自己的妻子都不喜欢。修行人不说长得漂亮,至少也要过得去,所以要发愿相貌端严。  第三,长寿。在生生世世中,要长命百岁,不要来到世间不久就夭折了。我觉得过了70岁就算长寿,如果能活80岁、90岁、100岁,那更好不过。100岁以上,不知生活能否自理,否则也很痛苦。  第四,无病。活在世间不要有各种疾病,如果经常病魔缠身,今天胃不行、明天肝不行、后天心脏不行,或一会头痛、一会牙痛,每天都辗转反侧、叫苦连天,那就非常痛苦。我以前看过一位大德的自传,他很自豪地说:“在我的记忆中,这一世我七德全部具足,只有一次因食物不良拉过肚子,除此之外,从来没有生过任何病。”但有些人从小身体都不好,生过的病无量无边,自己都记不清楚,住院的时间也特别长,所以要发愿无病。  第五,缘分优异。在生生世世中,都要具足权力、势力、能力、福报,而且人格、性格、个性非常好。  第六,财富具足。在生生世世中,自己的钱财、福德等都很圆满。有些人很想发心做一些事情,但钱财始终得不到,即使得到,也像饿鬼得到食物一样,马上化为乌有,非常伤心,所以要发愿有财富。  第七,具有智慧。不管是世间的智慧,还是出世间的智慧,都要具足。有些人因为以前没有发愿,即生当中特别笨,一个颂词都要记半天,而且记完了以后马上就忘了,所以要发愿拥有智慧。  
有些人说:佛教学得越好,对自己的前途、发展越不妙。其实,佛教特别提倡各方面的功德、福德圆满,并非有些人所认为那样,佛教完全是一种逃避、消极的陈旧思想。除了极个别在山里修行的上等修行人,像米拉日巴为代表的藏地部分高僧,和慧能大师为代表的汉地禅宗主流,一般来讲,佛教还是需要转轮王、富翁等人才的护持,这在佛陀时代就充分说明。所以,在发愿的时候,要发愿具足智慧、财富、长寿、无病、种姓高贵等。  
如果我们各方面的人才具足,弘扬佛法就会有一定的力量。因此大家发愿时,要愿生生世世七德圆满,这样弘法利生也很方便,自己修行也很有必要。而且,我们并不是这一辈子过了就结束了,还有漫长的生世要度过。  
第二愿:  愿我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  
很多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没有立即遇到正法,有些是在20岁,有些是在30岁,有些是在70岁,有些是在80岁,这有点晚了,应该从小遇到。  
但光遇到还不行,一定要有修行的自由,因为要如理修持佛法,必须要有自由。现在很多人没有自由,虽然遇到佛法,但要么丈夫不同意,要么妻子不同意,要么家里其他人不同意。即使学点佛法,也好像在偷东西一样。可能偷东西也不需要那么害怕,因为很多家人都支持。所以很多人都很苦恼。  
因此,我们要发愿:在生生世世中,无论生长在任何地方,一定要尽早遇到正法,且要有如理如法修行的自由。否则,即使自己很有善根也没办法。有一个人跟我说:“实在没办法,我的念修只有在卫生间完成。”那好痛苦啊!所以,这样发愿非常有必要。  
第三愿:  愿我能令上师生欢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  
在生生世世中,首先要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然后一切行为让诸佛化身的上师欢喜——对上师传授的殊胜妙法,日日夜夜精进行持。  
虽然遇到了上师,但上师和自己都开心不行持佛法,日日夜夜处于欲妙的状态,这也不合理。所以,不能把上师当作开心果,而应昼夜行持上师所传的教法。有些人有这种缘分,不但有善知识摄受,而且白天晚上都在行持,这很好!所以,大家都要这样发愿。  
第四愿:  愿我悟法后修精华义,彼生越过三有之大海;  
依靠上师的加持和摄受,已经了悟了佛法所讲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修持精华义。所谓精华义,既可指大圆满等密宗甚深精华义,也可指显宗所讲的菩提心或净土法门等精华义。通过修持这样的殊胜教法,在即生中越过三有轮回的大海。  
大家一定要发愿即生获得成就。但首先要获得佛法,再修行甚深窍诀,之后才能越过三有而成就佛果。所以,在真正得到佛法时,千万不要拖延很长时间,否则以后能不能遇到也很难说,即使遇到,下辈子要证悟或解脱,也是不容易的事。  
第五愿:  愿我能为众生传妙法,成办他利无有厌倦心;  

愿我能为有缘众生传授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甘露妙法,在弘扬或传授佛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有厌倦心。因为利益他众是大乘佛子应有的责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都要有坚强的心。  
其实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如果心很坚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低头。因此在座的大乘佛子,在弘扬、传授佛法的过程中,遇到家庭阻止、单位不理解、生活压力等违缘时,若以情绪化的态度或特别脆弱的心来对待,很快就会干涸、凋谢,而放弃自己的誓言;如果很坚强,以释迦牟尼佛因地时的行为和发心为鼓舞,就不会退转。  
可见,如果为利益众生而学习和宣说妙法的心很坚定,在这个过程中,再怎么样也不会生厌倦心和脆弱心。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刚开始学习时有三分钟热情,慢慢就荡然无存。而利他的大乘心,于千百万劫当中也难以得到,所以一定要永远保持。因此,愿我生生世世为了利益众生,千万不要有厌倦、退失、放弃之心。  
第六愿:  愿我能以无偏大事业,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  
所谓无偏大事业,指佛教的大爱、大慈悲,不分国家、民族,人、非人,凡是众生都无条件地普遍关爱。而世间的爱,仅限于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所以,佛教的伟大就在于它的爱无有条件,即利益众生无有偏堕。因此,愿我能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无偏大事业,让无量无边众生跟我一起同等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9: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因果面前,你的个性一文不值



有多大痛苦就应升起多大的忏悔心……
一切我们现在经历的痛苦
都是我们曾经在别人的心上造成的划痕……
因缘际会
果报现前
我们体会自己曾经的身口意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有多么严重又有多么可怕……
因此心里痛苦时就是承受果报时
当心生忏悔忏悔自己无始劫以来给其他众生带去的痛苦……

若问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

——《做个好人》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20: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行》里讲到,
在生活中遇到违缘、
挫折时,
怎样转为道用。
这对现在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比如有人诋毁你,
让你感到痛苦,
此时如果能有大乘佛教的心态,
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善知识、父母、老师,痛苦自然会消失。
这是比较高的一种境界,
一般人很难做到。

世间的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但佛教的思想不会这样。
小乘沙门四法中讲,
别人害我,
我不害他,
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
而在大乘佛教中,
不但不害他,
还要帮助他。

到了这一步,
很多学者会想不通:“那太不讲道理了,
明明他在害我,
为什么要帮他?”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这样做,
看你的心达到什么境界,
如果境界比较高,
像菩萨那样,
就会特别悲悯那个害你的人。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8: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大乘能驶到不住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由此称为大乘。


  菩萨就不一样了,不但知道这个是取的名字,而且还知道本来就没有,远离四边。缘觉认为是取的名字,但还是要有个东西。比如说,给眼前的宝瓶取一个名字,取的名字是真的有吗?没有的。菩萨认为连宝瓶本身都没有。“有”也不承认,“没有”也不承认,远离四边,这就是菩萨的境界,也就是大圆满的境界。我们最后需要修到这样的境界,从内心证悟以后,成为远离一切的真正的如来佛,真正的佛性就是这个。今天早上讲了我执和法执,在最后成就大圆满的时候,是不是这样?不是。哪个是假的?没有说哪个假的,连取的名字也没有,宝瓶也没有。没有说“没有”、也没有说“有”,都是远离一切的,都不承认。所以,小乘的声闻缘觉和大乘菩萨的境界不一样,有非常大的区别,大乘是不住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
  综上所述,九乘佛法里共同的三乘,包括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的菩萨乘。这三乘里只有大乘和小乘,没有人天乘。人天乘根本就不包含在佛教里,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讲过人天乘。之所以会出现人天乘,是由于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基很差,上师们只能在三乘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人天乘,就像是为了上楼专门加了一个楼梯一样,其实佛陀从来没有讲过人天乘。
  佛陀讲的三乘各有区别。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在哪里?发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就是小乘。其实,大乘和小乘仅仅以菩提心来区别是区分不了的。最重要的是以什么来区分?依见解区分。小乘和大乘一是以菩提心区分,二是要以见解区分,就是用空性的见解来区分。用见解怎么区分呢?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见解各不相同。比如小乘声闻和缘觉也不一样,声闻是什么样的呢?只是去掉了人我执的证悟空性,有去除人我执的空性,但没有大空性;缘觉是去除了人我执以后,还去除了一部分法我执。所执里包括粗的法执和细的法执,缘觉去除了小部分粗大的法我执。声闻乘和缘觉乘的区别就在这里。
  小乘有没有慈悲?大的慈悲没有,但小慈悲有。比如说一个罗汉看到一个病人倒在地上,有没有慈悲?肯定有慈悲,没有慈悲是不可能的。但有没有大慈悲?没有。大慈悲分为三种。一种是看到这个众生很可怜,对他生起慈悲,这是慈悲里面层次最低的。中等的慈悲是什么呢?看到众生不明白无常,非常可怜,因而生起慈悲。最高、最好的慈悲是什么?看见众生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空性,因此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这就是最好的慈悲,也就是大慈悲。
  声闻和缘觉有没有慈悲?肯定有,本身就去除了我执,没有慈悲是不可能。但是有没有大慈悲呢?没有大慈悲。这就是小乘的声闻和缘觉的慈悲。我们这里讲的大慈悲如果以空性的角度来理解,大乘的大慈悲和中观里讲的大慈悲又有区别。大乘的大慈悲是一切都是利他,为利他而生起慈悲心。而中观里所讲的空性的大慈悲又不一样。
  大乘空性是什么呢?远离八边戏论的法性,是胜义谛、大空性。这就是大乘菩萨对空性的理解。大乘菩萨已经去除了我执,而且还去除了法执,两个执着都去除了,最终结果是涅盘成佛。小乘涅槃只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也就是说小乘阿罗汉已经去除了我执,超越了轮回,但还没有获得最究竟佛的果位。大乘菩萨有了大空性,就可以到达最究竟佛的果位,这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刚才讲的菩提心的区别很重要,但对空性见解的区别同样也很重要。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8: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悲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缘生大悲、缘法大悲和无缘大悲。

第一
缘生大悲
  看到众生得了严重的疾病,或是正在承受各种的痛苦,因此对其生起强烈的悲心,希望众生能早日脱离痛苦,并想尽一切办法使其脱离痛苦,就叫做缘生大悲。

  作为内道道友,我们应该明白慈悲有很多种解释,慈悲也不是大乘佛教所独有的,小乘的阿罗汉和基督徒等外道也有慈悲,但是他们的慈悲是有限的。老虎、狮子和鸽子等旁生也有慈悲,但那是对它们自己孩子的慈悲,当然也是有限的。只有大乘佛教的慈悲才是无限的,因此缘生大悲只有大乘佛教才有,小乘或者外道都不能叫缘生大悲,他们虽有悲心,但不能称之为大悲。



第二
缘法大悲
  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没有真实的东西;一切的显现都是缘起,缘起的本体是空性。但是凡夫众生因为无明和愚痴,错把所看到的一切都当成永恒不变的和真实的,并对其产生强烈的贪欲,进而造作无边的罪业。见众生执诸法为实有,执无常为恒常,不懂一切万法本体空性,如梦如幻,因此对众生生起强烈的悲心,就叫做缘法大悲。

  哪些人具有缘法大悲呢?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缘觉。小乘分为声闻和缘觉;空性见解可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种不同的境界;法我又有粗大的法我和细微的法我。小乘的声闻阿罗汉去除了人我,但只去除了法我的少分;小乘的缘觉阿罗汉已去除了法我中的一部分,因此具备缘法大悲。



第三
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只有大乘才具有,但是大乘的加行道和资粮道还不具备无缘大悲,只有一地菩萨以及一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这是因为一地菩萨已经证悟了空性并体会到了空性,明白了本来面目,知道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性,每一个众生本来就是佛,因此才具有了无缘大悲。而众生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佛,自身本具的光明被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覆盖,无始以来一直在你和我的分别执着中流转,无法解脱。见众生受业力牵引而长劫流转痛苦轮回,被五毒烦恼包裹,被无明黑暗笼罩,陷入我执铁网之内,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是佛性,因而生起强烈的悲心,这样本具的慈悲就是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非常重要,因为十方诸佛菩萨都来源于菩提心,而菩提心又来自于慈悲心。可以说,没有慈悲心就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没有佛。龙树菩萨是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而能阐述和弘扬龙树菩萨所讲中观之真正本意的唯有《入中论》的作者月称菩萨。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主要赞叹的就是慈悲心:“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可见慈悲心是非常重要的。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4-25 19: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