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格力琼寺

困境中挣扎 ,希望里博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3-7 15: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重点有二:
  (一)慎勿信汝意:
  这是对内心的调伏。信是随顺,一个修行人对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刚开始不能采取随顺的心态。一般的世间人,他的内心跟着感觉走,他的心起一个念头想要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这也就是一个人在三界中,不停流转生死的主要因素,因为他无法产生克制力。
  修行人若想真实修行,对自己的念头要有调伏力,不能放纵。我们的第六意识这念心,在无量劫的流转中,不断的造作业力,这业力有善业也有罪业,于是这念心累积了众多善、恶的功能。但不幸的,我们内心贪瞋痴烦恼功能的势力,它比善良功能的势力还要强大,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很容易与烦恼相应。若放纵心念,只是让烦恼势力不断的增长广大,因此修行者起初对自己的心念,要以否定的方式加以调伏。以上是对内心的调伏。
  (二)慎勿与色会:
  这是对外境的远离。一个初学者不要与男女美色相接触,因为接触久了,色会即祸生。古人说: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欲望增长时,即生颠倒,颠倒后即造罪业,于是堕三恶道受苦。所以我们应该避开引生灾祸的因缘——男女的美色。
  什么时候才能随心所欲呢?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因为阿罗汉已成就无生。莫说是凡夫,初果、二果、三果仍要调伏其心,到了四果阿罗汉,内心的见思烦恼已完全清净,这时的起心动念完全善良,阿罗汉已不必做定课,因为他已不必调伏其心,随心所欲,皆不踰矩。
  这段经文讲到修出离心,也说明了修学的次第。
  我受大戒时的得戒和尚,他在戒场开示我们一个修学的观念,后来我读藕益大师的《灵峯宗论》,他也开示类似的观念。我的得戒和尚说,出家有三个次第:
  (一)净罪集资期:
  刚出家时要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安住,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刚开始时不要开张店铺,而应先整修内部。自己先忏悔过去的业障,调伏烦恼,一方面为大众师服务修福报,积集福德资粮;一方面听闻佛法,培养正见,积集智慧资粮。
  在净罪集资期时,自己的心情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这时要谢绝外缘,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要彻底的改造,这是内心的大清扫。这段时间,少者十年,多者二十年,这是整修内部,暂停营业时期,自己要在心地上,下一翻死功夫。
  (二)弘法利生期:
  这时的修行不是修出离,重点是在修大悲心,这时重新打开大门,正式营业。你可以带领大众念佛共修,或者讲经,把这几年的修学心得,贡献给众生。在弘法利生期中,可以历事练心,一方面也是在积功累德。因为以前有净罪集资修行的戒定慧基础,在弘法利生中,虽偶尔有一些差错,但你也能随时起观照而调整,所以前面的修行基础,在整个历练的过程中,会形成强大有力的保护系统,使自己能不随妄转,而在人事的杂染因缘中,成就积功累德,成就大悲心。依藕益大师的标准,这弘法利生期不超过七十岁。
  (三)赡养专修期:
  在晚年时,你又要谢绝人事,专修出离,专心为临终的正念做准备。
  藕益大师在五十七岁往生,他在往生的前一年上灵峯山,以后就不再下山。在上山之前,他开示说:当今的善知识,只有紫柏大师是法身菩萨,具金刚眼,他不用赡养专修。等而下之的如幽溪大师及其他大师,自己都知道仍有不足,至晚年时谢绝外缘,临终时都能正念分明,这是第二种人。第三种人不自量力,至晚年时,开丛林立规矩,广泛摄受众生,这些人在临命终时,牵肠挂肚,不得自在。藕益大师说,他不敢自比紫柏大师,生死自在,而愿意遵循幽溪大师的脚步,在晚年时息诸缘务,专心念佛,所以他在往生前一年上灵峯山后,不再下山。临终时,他结跏趺坐,安然往生。所以在第三个阶段很重要,这时又开始摄用归体,赡养专修,为临命终时的正念,做最后的冲刺。因此在菩提道上,自己应该有明确的生命规划。
  这段经文是提醒每一位烦恼粗重的初学者,起初不要随顺自己的心情做事,也尽量不要接触杂染因缘,而应在心地上多下功夫。这段经文是总说,一是对内心的出离,一是对外境的出离。
  以下的经文广泛解释外境与内心的出离。第二十九章与第三十章是佛陀对外境出离的开示,在次第上,先看第三十章。
——净界法师 佛说四十二章经61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8 11: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教言 | 往生的指标很简单,就这两个字

一个人会往生的指标很简单,就是你到晚年的时候,你内心那种寂静的力量现前。就是说,你年轻的时候遇到快乐的事,你会很快乐很快乐,你年纪大的时候看它你相对淡薄了;你年轻的时候遇到不愉快的事,你会很痛苦,你年纪大的时候看起来也是寂静。恭喜你,往生有分!因为你的业力淡薄了,你的业力沉淀了。

整个净土宗要做的,就是你要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我怎么知道我厌离娑婆呢?厌离娑婆标准在哪里?就是寂静。对娑婆世界一切的成败得失,你的内心只有两个字,叫做寂静,恭喜你!恭喜你!你跟三界的业力的牵动,淡薄了、沉淀了。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8 1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 : 不能只做行门定课,要提升你的见地

我们以前起烦恼的时候,就是用这个打妄想的心胡思乱想,现在学佛还得靠这个想象,来想像佛菩萨的整个文字相,整个所带动的依正庄严的相状!

你看外道跟二乘人的方法就错误了,外道二乘说,我以前打妄想靠这个想,我现在什么都不想,结果变成一滩死水。如果你一天当中的功课,就是拜佛,一天拜一部八十八佛,然后念个佛、持个咒,然后什么都不想了,完全没有解门只有行门,那你的修行叫做如石压草。

很多人,我发现很多人,尤其在家居士修行都是如石压草,我现在跟人家吵架烦恼很重,我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好了,功课做好了就去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再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再去睡觉。

那么你都没有培养一种心的想象,你的生命只是吃止痛药,你没有一种增上的力量来引导你,因为你没有创造一个心的想象。我发现很多居士都是这样,一天当中把行门功课做完,他就觉得心里安慰,我功课做完就可以睡觉了,但是你心中的想象,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想象。

这个你要知道:你心中的想象,智者大师说有多重要啊,这个是你的种性!你种性没有改变,你以前是一个葡萄的种性,你还是生起葡萄,就算做了很多善心加行,只是长出比较好的葡萄而已,葡萄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你没有听闻佛法,你就不能产生一种高层次的想象,你就永远活在凡夫的想象,就不能超越三界!

所以你不能只做行门定课,你要听经才能够提升你的见地、提升你的想象,这个叫做返妄归真。如果没有听经,你的生命就很难进步,就是做个功课调伏你的烦恼,然后第二天烦恼又起来、再做个功课再调伏下去,这个叫做吃止痛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透过佛陀语言文字的引导,做出正确的想象,才能够灭恶生善,这个地方包括了开显自性的功德,也包括感应佛陀的本愿,两个都是想象,你有这个观念,你就知道为什么要修观。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08: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 看自己的修行上路了吗?

我们这个地方,慢慢慢慢大家已经知道一种观念,叫借相修心。没有相状,我们没有办法修心!虽然修行是改变我们的心态,但是我们要借相。比方说我们持咒、比方说我们礼拜、比方说我们供养,就借这个相,借供养的相,来启发我们慈悲的布施心;借拜佛的相,来启发我们惭愧的心。

印光大师讲一个很重要的话,他说有些人修行,向外攀缘,心外求法,就是说他那个功课越作越多、个性越刚强,他以此功课来自我骄慢,那这个就不是借相修心了。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修行上路,说你到底这个车子是不是上了高速公路,上了高速公路说你这个人方法正确了,你每天在进步,你今天会比昨天更近于佛道了,一定趋向光明了。这个很重要,一个人就是生命当中永远保持进步!

但是,你怎么知道你有进步呢?不管修什么法门,我们只看结果:你的心越来越调柔、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慈悲,你修行上路了,你方法正确;如果你修很多功课,但是你心烦恼依旧、自私依旧,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相依旧,那你就不是在借相修心,你叫做积集善业!

但是我们要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积集善业,魔王,他没有积集善业,他得果获报的时候,他哪有那么大的神通力来干扰修行人?他的神通力从什么地方来?是从布施、持八关斋戒,那做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大众师,但是他不懂借相修心的道理。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观念──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如果你真正用功的人,你开始进入到佛的相状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佛的心,你也要慢慢出现佛心。这个叫做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是以相状为下手,但是最后是以心态来做总结!就是说:最后的结果,你的心态必须跟佛心是相应的,那我们说你这个人修行正确了,上路了,进步多少是时间的问题了。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就不用害怕了,你今天拜佛拜得少,那只是懈怠,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休息一下,没关系,可以再继续走,起码你是上路了;我们最怕就是一个人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头,那就糟糕了。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3 08: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法师,您说“你想要从事佛教利他事业,但此事业不是从外在开展,而是从心开展”,我想要得到更好的理解,可否请法师开示这句话的含意?

法师回答:
究竟的事业不是做什么,而是知道究竟相是什么。你知道究竟相,佛教事业才真正的开始。
我这样讲不是要让我们觉得从事佛法事业太难了,一开始就要拉到这么高的高度,而是要一开始就知道我们来佛教的目标是什么,不然很容易在路途上迷失,所有的修炼也都会失焦。
我们来学佛,有重要目标,就是要解开自己的执着与恐惧,少了这个,整个旅途会变得毫无意义,一开始就要坚定这样的信念,要知道自己为何而来。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目标,想要从事利他事业,你会发现,我们利他事业最核心的关键,也是要“掀翻众生的执着,解开他们的恐惧”,而不是还要让他们再往恐惧里面钻。
如果我们对学佛的目标都不清晰,一路上不管做什么事都觉得层层负累,心里都是恐惧、执着却毫无察觉,那我们怎能说我们懂得利他,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很难真实去利他,这样的状态不是在做佛教的事业,而是在做轮回的事业,这点我们都要诚实的去面对。
宗喀巴大师在三十几岁亲见文殊,文殊没有令他去广大传法,而是引导他去广大的集资净障,突破对空性的理解,当时宗大师弟子已经不少,许多人等着他广大的讲经说法,但他在36岁时却毅然决然的去沃卡闭关,期间非常辛苦。
在42岁时,宗大师终于证悟了空性,因为他知道若没有了解空性,最细微的恐惧来源---我执,是没法被跨越的,唯有跨越了此处,才能真正的对众生发起大利益,宗大师后来利生的能力当然也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就是因为他真正有能力解开众生所有的执着与恐惧,内心毫无畏惧。
有的人会过度舍弃观察众生的苦与思想,觉得自己就埋头苦干就行了,但如果要广大利生,这也是佛教事业的一部分,若舍弃了这部份,在遭遇众生时,很多恐惧也从此而生,因为这是利益众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众生的状态,必须要柔软下来去纳受它,其中要有智慧性的理解,内心要有这样的空间。
这些人一开始会这样想,是因为觉得没必要去了解他人的苦,这样去做,好像自己的的佛行事业会变慢一样,是在浪费时间,其实这不是事实,这是在绑架、矇骗自己,也不是解脱的方向。
在利益某些众生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执着,非常着急,但有时候又会完全舍弃,但佛与大菩萨们不会如此,这类着急等极端情绪所带来的过度用力或过度放弃都得调整,要调整到中间平衡的状态。
修行不是好像揹着一座山前进,一直生硬的对待自己,而是用智慧去引领自己,菩提心必须要有智慧去摄持,否则到处都会有僵化的执着,让自己很难受,甚至会有种逃离感。
因此,一层一层解开自己内心的恐惧,真正的佛行事业才会开始,自己内在的佛性也会慢慢的展现出来,自己会看到自己内在的丰满,所有的功德的可能性都在其中。
有些人因为常陷入恐惧的状态,对他们提到放松二字,他们可能会误以为是什么都不做了,但事实不是如此,而是当你看到内在功德的可能性时,你可以轻松的做自己的事业,而轻松的背后的关键,就是不恐惧。
这样的放松,能让自心安顺、调柔、欢喜、从容,而不是暴躁与急躁。
不用着急的要从某个状态调整到另一个状态,着急会让你产生嗔恨心,这样的状态,反而没法让你进步,急切会让你失衡,失衡让你没法看到真相,看不到后,又更着急,因此就掉入循环。
因此,这种放松感,不是要让你啥都不管,而是要把你的失衡感拉回,针对当下遇到的执着点来调适,让自己舒畅,一直要把自己拉到平衡舒适的状态,这样自己的思想会越来越广大,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内在是如此丰裕的,你完全有能力让自己处于喜乐的状态,你会越来越往内求,关注内在功德的开发,而不是再对外在过度在意。
如此一来,自然会发现自己对环境、人的抱怨会愈来越少,因为你已经能用更广大的、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这些功德都是内在的,而不是外来的。你也会体会到 “你才是自己的怙主”,整个世界都是住在你的心中,你才是主宰,而不是外境。
当然,在这过程中必须锻炼堪忍力,这不只是对外在的人、事,主要的是对自己情绪上智慧性的忍辱,也要有宽广性的慈悲,只有对眼下的状态修忍辱,才有机会看到该如何达到平衡,能更客观的看到自己。
如果错误的评估自己,很可能会偏向更紧张的状态,这也不是说要更偏爱自己,用爱我执去行持,而是要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有个整体性的宽容。
当你内在得到调御了,对外在种种变化都能趋向于安稳,而若不如此尝试,外在的变化会让你极不稳当,每次有变化时,自己都会被打的措手不及。
因此,一开始学佛,我们就要确立我们要调伏的,就是自他的恐惧感与执着,一路上都要对此目标保持清晰感。
当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能进入这种清晰,你的智慧资粮会越来越丰裕,一路上利他的力量也会越来越着力,这样种平衡、喜悦的状态,也能大大的帮助你理解空性。
比丘某某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6 08: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脫與覺醒的稀世機緣


轮回,是指众生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中,如车轮般周而复始地流转。每一道都充满了各自独特的痛苦,构成了轮回过患的种种表征。

天道,虽看似享受着福报与快乐,然而这种快乐并非永恒。天人在福报耗尽后,将面临堕落之苦,眼睁睁看着自己失去曾经的尊荣与安乐,堕入其他恶道,这种从巅峰跌落谷底的痛苦,较之从未拥有更为惨烈。人道,虽有诸多机遇接触佛法寻求解脱,但也充斥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人便开始承受成长的艰辛、衰老的无奈、疾病的折磨、死亡的恐惧,以及与所爱之人分离的痛苦、与厌恶之人共处的烦恼、所求不得的煎熬,还有内心无尽欲望所带来的炽盛痛苦。

阿修罗道,众生虽具一定福报和能力,却因嗔恨和嫉妒心重,内心充满斗争与冲突。他们常常陷入与他道众生的争斗之中,永无宁日,在痛苦的漩涡中难以自拔。畜生道,众生蒙昧无知,受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支配,一生为生存奔波,还要遭受人类的役使与捕杀,时刻处于恐惧与痛苦之中。饿鬼道,众生遭受着永远无法满足的饥饿与干渴之苦,咽喉细如针孔,腹大如山,即便见到食物,也会因业力感召而无法享用,只能在无尽的饥渴煎熬中徘徊。地狱道,则是最为痛苦的所在,众生要承受各种难以想象的酷刑,如烈火焚烧、寒冰刺骨、刀山剑树等,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极度的痛苦中挣扎,且受苦时间漫长,动辄千万年。

这些轮回中的过患,并非虚构的想象,而是佛教通过对生命实相的深刻洞察所揭示的真相。众生在这六道轮回中,犹如困在迷途中的旅人,找不到解脱的方向,不断地重复着痛苦的循环。每一次的生死流转,都伴随着无尽的业障积累,使得解脱愈发艰难。

古往今来,无数大德高僧以自身的修行体悟,深刻阐述了轮回过患的可怕。他们通过修行,证得了轮回的实相,看到了众生在轮回中受苦的悲惨景象,从而发起了普度众生脱离轮回的大悲愿。他们以言传身教,引导众生认识轮回的过患,激发众生寻求解脱的决心。

当我们深刻认识到轮回过患的本质后,内心会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如同黑暗中的明灯,指引我们走上修行之路,努力摆脱轮回的束缚。我们会珍惜每一个听闻佛法、修行佛法的机会,通过持戒、禅修、积德行善等方式,净化自身的业障,培养慈悲与智慧,逐步迈向解脱的彼岸。

轮回过患的教义,给予了众生的慈悲警示。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现状,促使我们不再贪恋轮回中的短暂快乐,而是坚定地踏上解脱之路,去追寻永恒的安宁与自在,挣脱生死轮回的桎梏,实现生命的真谛。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6 08: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心‘通往解脫的不二法門

   探寻解脱的路上,信心仿若一座不可撼动的山王,是解脱的必经之路。当信心如坚固山王般毫不动摇时,上师的加持光芒,便如影随形,永不消散。

信心,绝非一时兴起的冲动或盲目的跟从,而是基于对佛法深邃智慧的深刻领悟与笃定信仰。它是在历经无数次内心挣扎与尘世考验后,依然坚定不移的抉择。犹如在黑暗深邃的夜空中,为行者指引方向的北极星,无论风暴如何肆虐,始终熠熠生辉。

对于修行者而言,上师是解脱路上至关重要的引路人。他们以自身证悟的智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将佛法的真谛倾囊相授,帮助修行者穿越无明的荆棘。本尊,则是修行者依止的核心圣尊,蕴含着佛法无尽的慈悲与加持之力,是心灵得以净化与升华的根本依托。

当修行者的信心坚固如磐,如同精心雕琢的纯净容器,便能够毫无阻碍地承接上师的加持光芒。这光芒,宛如春日暖阳,消融内心深处的贪嗔痴三毒坚冰;恰似智慧利剑,斩断束缚心灵的烦恼枷锁。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困苦磨难,还是修行途中的重重障碍,这光芒都能赋予修行者无畏的勇气与超凡的智慧,使其从容应对,不为所动。

在这条解脱的必经之路上,信心的坚固体现在日常修行的点滴之中。每一次虔诚的顶礼,都是对佛法无上敬意的表达,犹如在心中种下解脱的种子;每一遍专注的诵经,都是与上师的心灵对话,让加持的力量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每一刻安住当下的禅修,都是对自我内心的深度探索,使信心在寂静中得以滋养与增长。

从初入佛门时的懵懂探寻,到历经磨砺后的笃定坚守,信心如同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根系深深扎入佛法的肥沃土壤。它不仅为修行者抵御尘世的风雨侵袭,更为其搭建起通往解脱彼岸的桥梁。这座由信心构筑的桥梁,横跨生死轮回的湍急河流,承载着修行者对解脱的殷切渴望与坚定决心。

解脱,并非遥不可及的虚幻梦境,而是在信心的引领下,通过持之以恒的修行实践,逐步实现的心灵蜕变。只要我们将信心化作坚实的步伐,稳稳踏在这条必经之路上,上师的加持光芒必将照亮前行的每一步,直至引领我们抵达解脱的光明彼岸,实现生命的究竟圆满。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09: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每天做一次功课,像吃饭那样不缺少。


所谓的“行”,就是每天保证做一个朝暮功课。要保证按质按量来完成这个功课,定得多和少都按自己的情况来。像这样,你就像吃饭一样一定完成功课的话,那就一定能往生。大家不要把行想得太复杂,就是几件事:第一,你每年参加一次百万佛号的共修法会。有人问:这个法会究竟开到什么时候?这个法会实际是给阿弥陀佛开的,阿弥陀佛的愿尽到未来无量无数劫,所以这个法会会一直开下去,你记着每年参加一次就可以。第二是要落实到,你每天做一次功课,像吃饭那样不缺少。第三,你平常随分随力地多做一点好事,做点功德。这就好比你在佛教里赚了一些钱,这些钱你全部存起来投资在往生极乐世界上用。你不要有轮回里的打算,不要想来世还做人、做天等等,这样就行了。
——师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07: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      用你的财富供养弱势团体,与供养佛像不一样!

这个供佛它是怎么样,借事显理。就是佛陀不在了,那佛陀慈悲就用佛像来代替。这个地方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就是说,你修一切的慈善事业,有一个地方要注意,诸位,你的所缘境必须要是三宝。当然有些人会说,欸,我们布施要平等,从心态是平等。但是你今天用你的财富去供养弱势团体,跟用财富去供养佛像,从因缘观来说是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你们两个同样会因为这个布施的因缘,来生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你供养佛像还有一个因缘,就是你跟佛像结缘了,诸位,这个非常重要。

从佛陀的角度,佛陀的大悲心是随时希望众生跟他结缘,十方诸佛悯念众生,是如母忆子。所以只要众生肯回头,从攀缘六尘的境界里面,只要稍微回头,跟佛陀仰望一下感应一下。那不得了,诸位,你只要跟佛陀结过一次缘,佛陀就有办法了。佛陀最怕就是说,你跟他无量劫来一个缘都没有,那完了,他救你都不知道从哪里救你。

蕅益大师说,佛度生,生受化,其中浅易难深,总在于缘,就是因缘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有些人称念几句他就有感应?因为他前生已经念过很多次了,他今生只是最后把它补齐而已。所以众生能够度化,跟佛陀的关系,这是从因缘建立起来的。《法华经》也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就是说,你哪怕是跟佛陀一个微小的结缘,用散乱心供养一朵花,或者你跟佛像一个点头,一个合掌,我们都不能忽略这个因缘,因为你未来的成佛就从这里开始了。就是借事显理,假借因缘事相,最后会开显真如。

净界法师《法华与净土信解篇》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09: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产生嗔心的话,那你拿什么来修行忍辱。


当你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
因为你过去世曾经伤害过他人的果报,
你没有做过伤害他人的事,
报应是不会到你的身上,
所以这就是因果真实无虚的标志。

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不要去产生嗔心,
如果你产生嗔心的话,
那你拿什么来修行忍辱。
——师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08: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 :只管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同样布施,有些人是尽心尽力,亲自参加,亲自来参加这个布施的善业;有些人是他把钱拿去就好了,到最后自己的因地是不圆满的。

这个福报有坚固、非坚固的差别。有些人的福报是很坚固,你看他的福报,他那个房子买在第三栋,地震的时候破坏第一栋,第二栋,他那一栋就不会破坏。

即便你布施的因缘是一个错谬的,比方说你布施一个假和尚,你后来知道他是个假和尚,你也不要后悔。如果你懂缘起法的话,你真布施,就不怕假和尚。因为你当初在缘境的时候,你心中缘他是一个三宝的境界,你起了一个慈悲的愿力,心境和合,你当下就成就了,这跟他是假是真没有关系。

但是菩萨戒有提到一点,如果你事先知道他是假和尚就不对。你事先知道了就不能布施。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假之前,你去布施,你的功德是圆满,他怎么样,跟你没有关系,因为那个相是借你用的,你借他的相来修心。

所以你千万不要后悔,否则你的果报会不坚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很重要。我们要用欢喜心、慈悲心来带动善业,这样我们的果报会比较圆满。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08: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 :       怎么修行才能够达到预知时至?

预知时至可遇不可求了,要有念佛三昧。当然我不知道诸位善根怎么样,可能你前生修得很不错,只是临终一时的颠倒,现在变这个样子,那就有可能,你前生修的差不多了,只是临终的时候被某一种因缘牵绊了。

但是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你不要做这种想法,不要有这个求预知时至的念头,我说个道理你听听看,印光大师说修净土宗的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老是去设定某一个目标。

因为这个会形成障碍,我曾经在过去在北斋上课,有一个居士跟我讲说,师父我一定要站着往生,我说你不要发这个愿,你求临终正念就好了,你站着往生,你万一站不起来怎么办?你就讲说,哎,你把我扶起来,那你不是勉强是啥呢,是吧。

修行你自然功力到了,水到渠成。不要设定那种你看不到,就是说你相信你有这个因地就有这个结果,你只要检讨你的方向对不对?你走的道路对不对?然后保持进步,让生命保持活水,我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然后绝不放弃的往前走,只问耕耘,你自然会有收获,不要设计一个太高的目标,反而变成挂碍了。

我们应该以求生净土为目标,至于用什么方式求生,不要设定太多了。反正我要求临终无障碍正念分明往生净土,至于你是站着走,坐着走,躺着走,都没关系了,是不是,预知时至都没关系。因为这个东西都可遇不可求了。

生命是无常的,我们要面对无量的过去的业力,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只能够把握:我今生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绝不放弃!我请求佛力加被,我也祈求我自己的善根,尽量表现出来。

所以你不要设定一些,太多一些事项的目标,我们凡夫只能够定一个方向性的引导,无障碍、保持正念往生净土。至于太多的结果,很多东西不是你说的算啊,不是你说的算。

净界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07: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     如何判断一个人烦恼轻重,思想单纯?

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禅定种性呢?他的烦恼习性特别的轻薄。什么叫烦恼轻薄呢?

第一个「诸盖轻微,麤重羸弱」,第一个是讲到盖,盖是烦恼的现行,就是烦恼的现行活动会盖覆我们禅定的内心。当然身为一个凡夫一定是有烦恼的,你用非理的境界去刺激他,他有时候也会发发脾气的,但是他的烦恼轻微,发过以后也就算了、就没事了,他不会把这个障碍放在心中太久。

第二个麤重羸弱,麤重就是烦恼的种子,就是烦恼没有表现出来,是一个种子位,这个也是一个指标。《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烦恼跟罪业特别重的人,他心没办法安定下来,你看他讲话、做事就是躁动相,他一静下来就是睡觉、就是昏沉,他很难让自己明了寂静,不可能。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说一个人死亡以后,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他整个气是往上升,最后从头顶上跑出去的,因为善业的体性是轻飘的,所以我们造了善业以后,我们内心就多了一个善业的种子,这个时候就会有轻松的感觉。

诸位你试试看,你要造罪业了以后,你内心会有一种粗重的感觉。怎么回事呢?因为罪业的体性本身就是粗重。所以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罪业起现行,他的地水火风的火大温度是往下坠,是从脚板出去的,是这样子的。

就是说一个人烦恼跟罪业不能太重,随顺于寂静,就是你这个人烦恼轻薄,你跟他接触的时候,感觉到这个人就是一分调柔寂静的相貌,他这种人就是烦恼轻薄,麤重羸弱,到这种寂静的处所,他思量法义,心中不会被这种麤重的寻伺妄想之所缠扰,这个人就是一个禅定种性,烦恼淡薄,思想单纯。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麤cū = 粗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08: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     修行的跑道没有相同的,你没有必要跟别人比

老实修行,重要的就是你不要跟人家比较。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个案,没办法比的,因为你的因缘跟他的因缘不一样。诸位!什么叫诸法因缘生?就是没有两个人是走在同一个跑道。即便我们同时都要回家,通往净土,每一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叫方便有多门,我们只有目标,最后结果是一样。修学是结果,只有结果——成佛结果是一样,过程没有两个人是一样,没有!所以你没有必要比较。  

你说,你一天拜一百拜,我一天拜两百拜跟你拚了,没有必要!因为你的时间跟他的时间不一样,尽心尽力就对了,你的时间比较少,你一百拜的功德就够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人不老实,某种程度你就是跟人家比较,你没有真实地把心收到你的内在的愿力中,你还是活在攀缘,这就是为什么你修行这么久,还是这样子,因为你都没有收心,你永远活在业力。一个真正的心是收会到内因缘的人,他不会跟别人比较,该干啥干啥,做好自己定位就好,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09: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业力,犹如写给其他众生的“欠条”

业力,犹如写给其他众生的“欠条”,现在人家没拿欠条来讨债,是因为时间还没到。时间到了,人家拿着欠条来找你,你必须得还,不还人家会追着你,让你受苦受难。
所以,现在大家就要想:“我们从无始以来,不知道亏欠了多少众生,有的能想起来,有的想不起来了。不管我们知道的也好,不知道的也好,诸佛菩萨一定是清清楚楚的。我们在诸佛菩萨的眼中,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球一样,希望诸佛菩萨能加持我们洗干净一切罪业。”
透过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力,我们闻思修佛法的精进力,以及不覆不藏的虔诚忏悔力,把我们对众生所亏欠的一切债,在愿行一切善法的过程中一并消除。
比如放生时,就要想:“为了六道一切如母有情众生,我来忏悔自己的罪业,将所亏欠众生的债一并放掉……”,如此虔诚地念经祈祷……
——师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7-26 05: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