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格力琼寺

困境中挣扎 ,希望里博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12: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持戒——帮助接近实相

请问法师,对于想要持戒的人,该用什么心态去持守呢?
答:戒律有清凉之意,能让身心都清凉,不同层次的戒律会让你在各个阶段与“外在引发恶习的人、事、物、处所;自己身语上的恶行、非善语”;“内在的意念、想法、习气”保持清净的距离,不让这些内、外的翻腾状态随意滋扰、侵犯,使你内在恼热。
一开始持戒会有种限制、甚至是难受感,是因为过去习气尚在所致,因此要明白,我们实际是在做一种“与恼热、妄想保持距离感”的训练,渐次地把自己拉到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
过去我们不自觉,自动地会往恼热、妄想中钻,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可能不一会儿就把贪着的人事物的优点放大、讨厌的人事物的缺点也无限放大、过度自尊、一下子我高你低、一下子又你高我低、被赞扬、贬损、占便宜时又过度开心、沮丧等等,这些奇怪的妄想会引发各种情绪,日日让自己心情摇摆、上上下下的。
这些较为粗分的妄想都是从“一种凝固的我”的想法中衍生而出的,一开始大部分的人,是没法看到“我”也是一直随着五蕴秒秒变化的,并没有实体,但因为这种现象太过细微,没法马上捕捉到。
因此,必须要先离于较为粗分的妄想,修行人要透过戒律,先从粗分妄想滋扰的状态中拔出来,对这些妄想要“保持距离感”,要善巧的把它隔出去。
若一直处于被粗分妄想滋扰的状态,内心想要往空性、无我的方向看,会有一种被绑缚的沉重感,这种沉重的遮蔽感会让你无法看到真相,因此一个修行人内心保持“喜悦感”实在重要。
若有喜悦感,它能帮助你看到烦恼的本源,而持戒就能将自己慢慢带入这种清凉的喜悦感,在这种状态下,你看清烦恼的本质的力量会大大提升,可以用追求这种境界的心态去持戒。
平常尽量将自己的心情保持在轻盈的喜悦中,而不是处于苦恼、忧愁或过嗨的状态,这对修行会有全面性的帮助。
善知识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12: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龍欽巴醒世語:人身當向解脫途|His Eminence Huadeng Dorji Rinpoche.

龙钦巴大师曰:“此生获得人身,若未用于解脱道,将如在富饶之地饿死的饿鬼般可悲”,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洞察。在佛法的语境中,人身极为难得,是众多殊胜因缘聚合的结果。得到人身,就如同置身于富饶之地,拥有了丰富的资源与机会。解脱道则是佛法中引导众生脱离痛苦轮回、实现究竟圆满的修行之路,它是开启智慧、获得内心安宁与自在的关键。

然而,若有人虽得人身,却将宝贵时光耗费在对世俗名利的追逐,被贪嗔痴等烦恼束缚,而忽略了对解脱道的修行,那就如同饿鬼身处富饶之地,明明周围满是能滋养生命的资源,却因自身的愚痴和颠倒认知,无法享用,最终只能在无尽的匮乏与痛苦中沉沦。饿鬼虽有饱腹的渴望,却始终无法得到满足,而那些不借人身修行解脱的人,即便拥有宝贵的生命,却因背离解脱道,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不断挣扎,错失了获得真正幸福与解脱的机会,实在可悲可叹 。
所以,龙钦巴大师的话语振聋发聩,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对人生的思索。人生难得,得到人身就像拥有了一张珍贵的入场券,解脱道则是这场生命旅程的终极方向。若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追逐中,就会像在富饶之地饿死的饿鬼,陷入无尽的空虚与痛苦。我们应珍视这来之不易的人身,精进修行,遵循解脱之道,放下贪嗔痴,开启智慧之门,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升华,方能抵达圆满人生的彼岸,不辜负这难得的生命馈赠。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12: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只清净止语一个时辰,功德也非常大


莲花生大士曾经说过:夹杂烦恼地念十万遍心咒和内心清净地止语一个时辰相比,哪个功德更大?还是一个时辰清净止语的功德更大。为什么念十万遍心咒还不如清净地止语一个时辰的功德大呢?这是因为在这一个时辰的时间里我们会生起非常多贪嗔痴慢等的五毒烦恼,说出各种伤人的话,造下严重的恶业,而念咒虽然很好但是如果一边胡思乱想一边念,这也意义不大,莲师开示清净止语的功德更大的原因也就在这里。 

以前学习的时候,有一次上师仁波切说:我们现在很多人话多得很,尤其是女众,早上做完早课,从经堂出来以后大家就坐在一起开始聊天。都聊些什么?聊老家的事情、聊朋友之间的事情、聊金刚师兄之间的事情等等琐事。你们修法的时间和聊天的时间相比,哪个花得更多?恐怕是聊天的时间更多。
——善知识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14: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目标



乐时不再欢乐有时尽,不欲痛苦依法断离苦。无论苦乐知昔业力作,是故于此毋须希惧尔。
此时此刻,你或许正体验着各种幸福欢愉,但这些都不会久长,所以不要执着。今生你必会经历各种困难、疾病和其他麻烦;重要的是从这些经历中,了知法教的真实意义。
不论何时我们经历痛苦或快乐、不幸或满足,都是过去行为的结果。如果你现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为你过去所行的善报。
如果你因疾病、障碍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过去恶行的果报。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你都可以净化自心。
受苦时,你可以发自内心深处祈求,愿你的苦能代替别人的苦,让他们所有的痛楚和苦难永远了脱。你受的苦愈多,就愈能实践替一切众生承担痛苦的修行。
以这种方式来经历困境,把它当做修持佛法的一种激励,它们会成为助力而非障碍。
伟大的米勒日巴尊者就是用这种方法,将他所受的痛苦和艰难全部转向证悟之道,成为最完美的例子。
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一样,放弃对此生舒适、快乐的一切考量,欣然接受所遭遇到的任何状况,做为修行的资粮吗?
求人者众逢人皆微笑,己欲者多样样皆必备。算计能作所作心希惧,从今随缘行止不作矣。
为了财富和权势,你必须取悦权贵,笑得谄媚又伪善,只求达到目的。一旦你踏入权力和富贵的世界,你的心就会充满忧虑,经常萦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
到最后,不论我们变得多么显达富贵,似乎永远都不够。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从不感动满足。正如俗话所说:“贪欲就像一只饥饿的狗。”
就算能尝到天人的珍馐美馔,我们还是会希求更美味的食物。即使能穿到天人华美的服饰,我们仍会渴求更精致的衣着。
所以不要无谓地自我虚耗,像个追索彩虹尽头的小孩!世俗的目标完全无益;开展为帮助一切众生而修行佛法的信念,才是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目标。
佛法的基本要点就是远离生命中对苦乐的恐惧和希求。在荒野独自生活,满足于你所拥有的,就会免受各种需索的折磨。没有许多障碍、分心事物或冲突,修行就容易多了。
反之,穷毕生之力试图得到世俗成就,就像在干涸的河床上捕鱼一样徒劳。清楚了解这一点,立定决心,不要让生命去追求这般毫无意义的目标。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14: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慈诚罗珠堪布:看破名利,不是说到就能做到,要有修行!
作为佛教徒,首先要做到的,是看破金钱、名利等等。“看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知道这些都是过眼烟云,其中没有什么好的东西。
当然,即使今天知道了,我们也不一定能马上放弃,佛没有这样要求我们,即使要求了,我们也做不到。
但不能放弃并不代表轮回不是痛苦的,也并不表示将来我们不能放弃。虽然我们从理论上知道了这些道理,但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修行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执着世间的盛衰荣辱,还是会在乎物质世界的感受。
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淡化乃至彻底断除这些执着,这是毫无疑问的。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07: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見性悟真諦.遠離塵世幻夢時……

龙钦巴大师曾言:“心性本净,犹如虚空,无有挂碍,远离诸垢。”当我们踏上修行之路,在佛法的智慧之光中不断探寻,渐渐会有诸多深刻的体悟。先是清晰地意识到明心见性的重要意义,那是对本心的洞察,对生命实相的直面。也深深体悟到出离心的力量,它如同指引的航标,让我们从世俗的纷繁欲望中挣脱,不再被无尽的贪嗔痴所束缚。

我们还理解了见相离相的真谛,知晓世间万物皆为虚幻表象。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的功名利禄、爱恨情仇,都不过是刹那间的幻影,看似真实却转瞬即逝。

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们明白,是时候远离对世间幻相的执着了。不再被眼前看似真实的一切迷惑,以一颗清净心,专注于内在的修行,向着解脱与觉悟的方向坚定前行 ,回归到那片纯净无染的心灵净土。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07: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再盲目追逐生活里的新鮮事物|His Eminence Huadeng Dorji Rinpoche.

这在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外界的喧嚣与新奇所吸引,内心时刻追逐着所谓的新鲜感。然而,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的真谛或许并非是时刻充斥着新鲜事物,而是拥有一份安稳的状态。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佛法强调“诸行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些看似新鲜的事物,不过是短暂的幻相。我们对新鲜感的过度追求,本质上源于内心的贪念,总是渴望更多的刺激与变化,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安稳,并非是单调乏味,它更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对当下生活的接纳与珍惜,这与佛法倡导的“活在当下”理念不谋而合。

许多人在追求新鲜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换工作、生活环境,甚至人际关系,却始终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他们如同在大海中漂泊的船只,被各种欲望的浪潮推动着,却迷失了方向。相反,当我们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安稳,就如同找到了心灵的港湾。就像弘一法师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正的智慧,是在经历了繁华与喧嚣之后,依然能够回归到安稳的生活,享受那份宁静与平和。

我们应当明白,生活的本质不在于追求无尽的新鲜,而在于内心的安稳。以佛法的智慧为指引,放下对新鲜感的过度执着,学会接纳生活中的平淡与重复,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美好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08: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讓猶豫偷緣機

米拉日巴尊者曾说:“若想证悟实相,需如母忆子般,以强烈的渴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修行。”其实人生的诸多境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缘分和时机,绝非自动找上门的偶然,而是像修行者对证悟的执着一样,是我们带着恳切的盼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的无数选择。

从逻辑上讲,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像是种下了一颗种子,而这些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构成我们所经历的缘分和时机。当我们满心期待一份真挚的感情,或者渴望一个事业上的突破时,仅仅等待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在修行的道路上,若只是坐等开悟,而不付诸行动,那永远也无法抵达智慧的彼岸。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凭借内心的渴望去甄别、去抉择,才有可能迎来那看似偶然降临的缘分与时机。

“搞怪的不是红绿灯,不是时机,而是我数不清的犹豫。”犹豫,是我们在面对选择时的迟疑与徘徊,它就像修行路上的杂念,干扰着我们的判断,让我们与本该抓住的缘分和时机失之交臂。每一次犹豫,都可能使我们错过那绿灯亮起的最佳时机,让我们在等待中徒增遗憾。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内心的渴望时,就要像修行者精进修行一样,果断地做出选择,摒弃犹豫,才能紧紧握住属于自己的缘分和时机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08: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是引导凡夫这个明了的心,在整个人事的杂染当中,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家,怎么样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所以它整个发起,就是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开始。没有一念的妄动,就没有整个因缘的过程。所以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而产生了堕落,佛陀的一念神咒使令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都在一念心。所以《楞严经》的法会,从发起序可以知道,它的法门是一个摄用归体的法门。

《法华经》是佛陀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显现六波罗蜜,是一个依体起用。从一念的清净心——当你已经明心见性以后,你接下来要干什么?就是修方便法门,就修《法华经》,广修六度,积功累德。所以这两个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我们从发起序——一个教法生起的过程,就可以看得出它的消息。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提出来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 摘自 净界法师《楞严经讲义》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7: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從心出發,於“五毒”迷障中尋光明

在佛教深邃的智慧之中,贪嗔痴慢疑这“五毒心”有着极为关键的阐释。诚如诸多藏传佛教成就者所言,它们是众生流转于轮回苦海的根本业因,彼此间存在着紧密且微妙的逻辑关联。

贪,是一切烦恼的起始点。人们对财物、情感、名利等的过度贪恋,如同点燃欲望的火种。当这欲望之火因贪念而熊熊燃烧,一旦外界的境遇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嗔恨便如烈火烹油般随之而生。嗔怒的情绪就像汹涌的暗流,冲击着内心的平静与理智。

在贪与嗔的双重影响下,痴念愈发深重。由于被贪嗔蒙蔽了双眼,众生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因果规律,陷入愚痴的迷雾中,做出种种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而慢心则在贪嗔痴的土壤中悄然滋生。当个体在贪求中获得了一些暂时的满足,或者因嗔恨而产生了对外界的不满时,便容易滋生傲慢之心,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轻视他人。

最后,疑念如同腐蚀心灵的毒药。在贪嗔痴慢所构建的扭曲认知世界里,对真理、对他人、对修行的正途都产生深深的怀疑,这种怀疑使得众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解脱的修行之中,进一步加固了轮回的枷锁。

成就者们以其超凡的智慧与洞见,清晰地揭示了“五毒心”的危害与内在逻辑,指引着修行者们通过对治这五毒,踏上解脱烦恼、证悟菩提。
所以,我们应当时常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审视那些潜藏在心底的贪嗔痴慢疑,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五毒心”的束缚。

在顺境中,当成功与荣耀接踵而至,别被胜利的光环冲昏头脑,而是要反观内心,警惕贪与慢的滋生,不让骄傲与贪婪蒙蔽了谦逊与感恩;处于逆境时,挫折与困苦如影随形,不要被愤怒和怀疑占据,更要深入内心,去探寻嗔与疑背后,隐藏着的是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是哪些不合理的认知。无论是置身喧嚣繁华的都市,还是独处宁静偏远的乡野,都把观照内心当作最要紧的事。因为只有正己之心,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始终坚守内心的澄澈,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扰乱心智,让心灵之舟在人生的波涛中,稳稳驶向智慧与解脱。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7: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破妄見真

在世间,我们好似置身迷宫的行者,急切地探寻生活的真谛,满心期望能牢牢握住什么,好让内心觅得安宁。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走得太远,忘了出发的缘由。”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生法相,无所住”这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宛如穿透迷雾的曙光,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置身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看似是实实在在的“有”。但商业竞争无比残酷,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曾经辉煌的企业,或许只因一个决策失误、一次市场动荡,便瞬间衰败,从“有”化为“空”。这就像人们追逐财富,账户里的数字起起落落,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财富的多少时刻在变化,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对事物表象的执着。看到网红餐厅门口排着长队,便觉得这家店一定美味非凡,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等待。可真正品尝后,也许会发现味道并没有达到预期,只是被其宣传、排队的热闹景象所迷惑,这便是生了法相。罗曼·罗兰曾讲:“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若能不被这些外在的热闹、宣传左右,客观地评判,便能更准确地了解这家餐厅的真实品质,看清生活的真相。

我们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都被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占据。为曾经错过的机会而懊恼,为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而惶恐不安。例如因几年前一次失败的投资,至今还在后悔当初的决定,或是为孩子未来的升学忧心忡忡。但正如《当下的力量》中提到:“人们总是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让自己完全解脱的机会,却不知当下就是那个机会。”如果我们能做到无所住,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抛开对未来的过度担忧,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像认真享受一顿晚餐、用心陪伴家人,就能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这些古老的智慧,绝非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南。它教会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存在,不被表象左右,不被过去和未来束缚,以一颗平和、超脱的心,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稳稳地走好每一步。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7: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法师,持戒时,有时会变得很紧绷,这样到底是好是坏?
答:持戒对自己过于严厉,对很多人来说都不见得是有利的,有些人持戒持到像一个快要爆炸的气球,对气脉、寿命都会有伤害。如果持戒有已经有这种感受,要学习对自己慈悲一点,要设法让自己的身心的状态都被爱心充满,是有活力的。
很多事情如果多一点弹性,给自己一点空间,就能更加健康,心力也能更充沛。不要认为精进是紧张的,应该是具有喜悦的,清晰却不紧绷,可试着去找到这种状态。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7: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闻思而不实修的过失

仅仅将教法停留在闻思上而不作实修,
这些教法永远不会成为自己的功德。
可能在你打开书本的时候,
你会说出很多佛法道理,
但当把经书合上时,性格还是和往昔一样,
没有丝毫之改变,
贪嗔痴烦恼没有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也没有增上,
还是与凡夫无异。
这些都是教法没有纳入心相续导致的过失!
——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7: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目前99.99%都是被以前的“因和缘”控制的

以一个平凡人的角度说:
“我们都想百分百的、随意自在地控制我们自己的生活”,
用佛教徒的语言来说,
这个“可以百分百的控制自己和你的生活”实际上就是成佛。
但是,我们目前完全没有控制自己的能力,
我们目前99.99%都是被以前的“因和缘”控制的。

—— 宗萨钦哲仁波切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9: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会举许多实际的例子。他说,某某人因为布施,“皆已成佛道”;某某人,“若人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说过去有一个人到了寺庙,看到大家拜佛,他用散乱心就随心地合掌——南无佛!这个人已经成佛了。

诸位!佛陀看到这个人是如实看到,就是“近果说差别”。可能这个人散乱心念了这尊佛,他后续没有去修,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但是你别忘了,他把佛号念进去了。经过无量劫无量劫无量劫以后,佛陀看,这个人成佛了!

而他成佛的第一个因是什么呢?就是他散乱心称这句佛号,是第一个因缘。你只要有第一个因缘,佛陀就有办法了,他就有办法辗转相续了。

所以说,佛陀的方便门,既要满足现前众生的需求,又要把他带到究竟成佛,这个就是所谓的既要为实施权,又要开权显实。

~~~《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7-26 05: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