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格力琼寺

没有什么羞辱大到让人无法忍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07: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源老和尚 
甲申禅七开示现在我们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环境。你看,三餐饱饭有的吃,不光是吃三餐,还要吃包子呢。刚才你们不是吃包子吗?还要吃豆浆,还要吃什么?吃什么都是这些斋主供养我们的。供养我们什么呢?供养我们这些无心道人。这个功德最大,供养无心道人的功德最大!所以你们坐在这里,不要以为腿子痛就不肯来坐啊,这样是不行的!所以,这些小朋友,如果你们腿子真的痛,不肯坐的话,那你就去拜佛。不能在这里贪玩!如果你不拜佛、不坐香,鬼就会丢你石头,你就麻烦了,跌一跤就起不来了! 从前,罗浮山华首台有位当家师,他带了一个小和尚。他叫那个小和尚天天拜观音菩萨,什么都不干,每天拜到晚上十二点。这样拜了三年。有一次小和尚礼拜时,观音菩萨的手动起来,叫他去睡觉,不要拜了。这小鬼看到观音的手动起来,叫他去睡,他就去睡觉了!他的师父想:这个小鬼这两天怎么不拜佛呢,是什么问题?于是问他:“你怎么要偷懒,不去拜佛菩萨呢?”小和尚说:“观音菩萨叫我去睡觉,我就睡觉,不拜了。”师父说:“不行,不行,还要去拜。”他就又去拜。观音菩萨给他讲话说:“哎,你天天拜、天天拜,你想求什么呢?”你看,观音菩萨是不是灵呢?他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求点智慧。”你们现在要开智慧,开悟就是开智慧,就是明心见性。你没有智慧就见不到你的心,寻不到你的心,见不到你的性。所以你们要努力用功呀。人命无常,生死事大。“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现在这样好的环境,又出了家,又闻到了佛法,你还不好好的用功,那就麻烦了。 在禅堂里打七的,若不会参话头,那就还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你们这些人好好念佛,上午跟你们讲过,好好地念大悲咒,“南无喝喇怛那多啰夜耶……”。你的心静,就尽管念。你念不完一整篇,念一句都可以。“南无喝喇怛那多啰夜耶”,念大悲咒,这个净水就会沸起来。你不相信?如果你不休息的念,你看供在那里的净水就会沸起来,像烧开水一样。你们不要不相信呀!马祖的徒弟法常禅师,曾问马祖:“什么是佛呢?”马祖讲:“即心即佛。”自心是佛嘛。他听到这句话就跑到山上搭起了茅蓬,住茅蓬去了。他相信自己的心就是佛!你念“南无喝喇怛那多啰夜耶……”你用心在那里念,还会不灵?观音菩萨加持,当然灵啦!所以要相信,如果你没信仰,那你就不要做和尚。信仰是靠信心的,没有信心是搞不好的! 提起话头来——参!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08: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
示靖开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众生燕雀处堂,罕思出离,惟逆境当前,庶几生远离之心。故佛称八苦为八师,非虚语也。公冶长在缧絏而非其罪,圣贤不以为耻。世出世求无忝己躬而已。
素患难行乎患难,婆薮仙人在地狱,化无量狱众,发菩提心。遍融达观憨山三大师,坐刑部牢时,劝牢中无量人,归敬三宝,持斋念佛,或借现生脱苦,或借永出轮回。
恶因缘是好因缘,莫谓囹圄非自利利他地也。归依三宝,奉持五戒,自念佛,劝他念佛,自断十恶,劝人莫行十恶,自修十善,劝人同修十善。此十善法,虽下品为神因,中品人因,上品天因,而上上品则为罗汉支佛菩萨如来之因。黾勉修持,久而不替,不惟现灾可脱,而无始三界牢狱,亦将从此永离矣。
巜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08: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无量寿经》
贫穷丑陋为哪般?
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
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
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08: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既然能带业往生,而且一往生就入了不退地,那么在生前世缘还没了时,何不先做些世间事业,等临终再来念佛呢?
答:这是邪说。存有此想,就耽误自己多了!发此言论,就误导别人多了!恶人能临终念佛往生,一定是他宿世深植善根,又能遇到善知识,临终才有这种侥幸。这在千万人中只有一例,哪里是谁临终时都有此侥幸呢?

《群疑论》上说:世间有十种人临终念不了佛。一、临终不一定遇到善友激发、助念,平时没有用功念佛,所以念不了佛。二、临终身心被业障缠绕,不能自在念佛。比如身心极度痛苦,念不了佛。三、身体中风,说不了话,念不了佛。四、心识狂乱,丧失正念,不能念佛。五、被洪水淹没,被烈火焚烧,在地震中被土石埋住,或者车祸丧身等,都念不了佛。六、遇到豺狼猛兽等,惊慌失措,不能念佛。七、临终有恶友破坏自己的信根,比如对自己说“念佛无用”等,动摇了信心而不再念佛。八、饮食过量,在昏迷中猝死,也念不了佛。九、和人争斗,被刀、枪等砍杀而死,也念不了佛。十、在悬崖上一脚踩空,坠落跌死,也念不了佛。以上情况只要发生一种,就念不了佛。
四大分离苦甚,无法念佛
纵然是正常死亡,但四大分离之际,也免不了感受风刀解体之苦。
当时内心极度恐怖、惊惶,哪里有自在安下心来念佛呢?平时梦中都提不起念佛,生重病更做不到念佛,何况风刀解体的苦不是病苦可比呢!
平时不修,期望临终时能安心念佛,不是异想天开吗?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0: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我执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是特别珍贵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无明中会害自己,这还是无明深重,所以必须要突破无明。外面没有什么敌人,内在的嗔恨是真正的敌人,内在的嗔恨心调伏好了,外面没有任何的敌人了。我执调伏好了,任何烦恼都不会出现。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0: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4-12-29 10:39 编辑

圆瑛法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此引经作证。‘华严经’,是释迦如来初成正觉,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为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圆融无碍,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如举一心字,佛及众生,皆悉在内。迷此心者,乃为众生。悟此心者,当下成佛。如举一佛字,心及众生,亦皆在内。佛即是心,佛原从众生修成。如举一众生,心佛亦皆在内。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是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经中有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有一菩萨,往昔遇佛,已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并不记忆。如是,则所修无论世间善,出世间善,皆名魔业。  问:出世善法,何名魔业?答:‘楞严经’中,声闻缘觉,皆列五十种阴魔之内,据此可知。又波旬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此定亦云未至定,未至初禅离生喜乐地之根本定,但修近分定(只能伏惑),故名未到地定。因不发菩提心,故报生欲界顶天,而为魔王。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此以轻况重。意以修行必要发真正菩提心,否则,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此结心愿为本。故字承上转结之词。乘字去声,佛教共有五乘:一人天乘,说五戒十善之法。二声闻乘,说四谛法。三缘觉乘,说十二因缘法。四菩萨乘,说六度万行法。五最上一佛乘,惟说一心法。如来乘,即最上一佛乘。众生欲学此乘,必先具发菩萨四弘誓愿。具发者,完全而发,不可或阙,即上求下度智悲并运者也。过现诸佛,并无不发菩萨愿,而得菩提道。故发愿,为修行不可缓之事。如普贤发十大愿王,观音发十二大愿,弥陀因中发四十八愿,可为修行之模范也。先叙修行心愿为本竟。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0: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4-12-29 10:43 编辑

大慧宗杲禅师
众生以无明为窟宅菩萨借无明为佛事
众生日用,现行无明①,顺无明则生欢喜,逆无明则生烦恼。佛菩萨则不然,借无明以为佛事,为②众生以无明为窟宅,逆之则是破他窟宅,顺之则随其所著而诱导之。净名云:“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③便是这个道理也。
注释
①现行无明:又称“现行惑”,六根对六尘,现起贪嗔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②为:因为,由于。③见《证道歌》:“君不见,绝学无为真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0: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憨山大师

   示李子融
昔人云:割发宜及肤,翦爪宜侵体。言其切也。
故学道之士,先须办长远不退之志,下一分笃实苦切工夫。如登万仞高山,不至极顶不已。步步努力,心心不退。不为毁誉倾动,不为是非摇夺,不为困横抑挫。
如一人与万人敌,小有退怯,前功尽弃。又岂可以不坚固心,而至不退安乐之境界耶?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0: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藕益大师

念佛五种,不可思议。信愿持名,径登不退,有五不可思议之意。
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故; 二、即于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故;
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故;
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故;
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故。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0: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降伏其心】梦参老
通俗一点说就是不要胡思乱想。我们每位道友都可以问问自己:“我活着做什么?为什么要活着?”修行就是观照你现前的心,你一天到晚待人处事,你吃饭就把心住在吃饭上,睡觉,就把心住到睡觉上,全心全意,这是练习住心。
佛法没有一点奇特的,佛教导我们的,就在吃饭穿衣的日常生活中。禅宗说“终日吃饭而没吃一粒米,”不住六尘境界,那你的心住到哪里?应无所住。
遇到任何事物,你若能不贪恋,心不颠倒,那你在任何环境都能自在没有烦恼。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是众生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明心见性之慧灯;是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是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
如十方虚空之无际,是广大一性之圆明;开黑暗之明灯,脱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出三界之径路。是自性弥陀,是唯心净土。即是化佛,即是本师。最尊最上之妙门,无量无边之功德。
《永明延寿大师净土法语》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慷慨布施的人可能没有试图致富,但他们累积功德的自然结果,将在来世为他们带来不断增加的财富。相反的,受到吝啬贪婪所束缚的人,将发现自己投生饿鬼道。

在那里,甚至连食物、饮水的字眼都听不到。绝对不要希望布施的行为有任何回报,不要期望你将因此而被善待,或获得快乐富足。
布施本身即是完美的,除了让他人感到快乐之外,没有需要获得任何其他的回报。如果你出于自利的发心而布施,将糟蹋你所感受到的喜悦,更深的不快乐必定随之而来。
然而,出于纯粹的虔诚、慈心或悲心而布施,将为你带来巨大的喜悦,而你的布施将创造更多的快乐,布施行为背后的发心让一切变得不同。
认清财产如梦如幻,要毫不保留地把它们当做供养或善施来布施出去。透过布施,你将圆满你所积聚的功德,最后使你证得佛之大人相和随形好。
你要确定你的布施充满了菩提心的证悟发心,把布施转化成为一个无谬的成佛之因,使布施充满意义。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物质的布施。菩萨应该要没有保留、没有悔恨地布施。如果怀着清净的发心来行供养,那么供养的大小并不重要。
第二种布施是拯救生命,保护众生免于恐惧。我们要追随巴楚仁波切和夏卡•宗竹•壤多等伟大菩萨的典范。
他们购买数千头家畜,使它们免于被宰杀,并且加以放生,说服人们放弃打猎和捕鱼,为死刑犯寻求宽赦,以及平息血腥争斗。
第三种布施是布施佛法,菩萨应该竭尽所能,让佛法教法之声在从未听闻佛法之处传扬。
他可以把佛法带给人们,使人们能够把佛法付诸实修,并依照佛陀的教法来行止,正是这种做法使一切诸佛的事业繁盛增长。
曾经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去寻求佛陀的忠告,他完全无法布施。佛陀告诉他,先把小物品从右手布施给左手来训练自己。
当那个人慢慢习惯了布施的想法之后,佛陀鼓励他把小物品布施给家庭成员,然后布施给朋友,最后布施给陌生人。
最后,那个人能够怀着极大的喜悦,把任何事物布施给他遇见的任何人。透过逐渐的熟悉,便能轻易达成伟大的目标。
布施的精髓在于了无执着,布施波罗密是离于三种有限概念的布施。换句话说,这三种有限的概念是执着于布施者、领受布施者和布施的行为都具有真实性。
就布施而言,离于这样的概念,即是一个波罗密成为证悟之因的方式。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1: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是依賴那些慈悲心所生起的對象。這份領悟讓彼此距離更接近。我們需要專注心力,才能以較無私的眼光看待他人。我們必須努力瞭解別人對我們的幸福有多麼大的影響力。當我們不再耽溺於自我中心的世界觀,那就能擁抱兼容萬物的世界觀。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08: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子曾问释迦牟尼佛:“我们怎样才能证悟空性,明白如来藏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只有具足信心才能证悟空性。”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08: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壹|轮回中的“囚徒”

这一生,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
孩子、家长、配偶、朋友、打工者、创业者,
我们因此而终生忙碌着。
但有一个极其特殊的身份,
它隐蔽而危险,
却一直被我们忽略和无视,
那就是,
“囚徒”,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轮回中的“囚徒”。
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
我们一直被囚禁在轮回的牢狱中,
受尽了轮回中的各种痛苦和折磨。
当被痛苦吞没时,
我们哭喊嚎叫,
一心想要从轮回的苦海中爬上岸来;
但当短暂的幸福和快乐来临时,
我们却又“好了伤疤忘了疼”,
对此生最重要的生命意义浑然不知。
即便一时记得,
但很快又被世间的把戏迷得神魂颠倒,
将解脱大业抛之脑后。
若总如此周而复始,
真不知这漫漫囚徒路,
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贰|关于轮回的比喻

经书里有一个比喻:有一座监狱,
里面有很多人在坐牢,
监狱里又黑又冷,
囚于其中的人每过很长一段时间,
才有一次机会出来晒太阳,
之后还要回去。
晒太阳时,
坐牢的人如果不想办法逃出去,
其下场只有再度被关回牢中,
别无他路。
如果他利用这个机会,
就可以想办法逃出去,
也有办法不再坐牢。
逃不逃得出去,想不想办法,
主动权都在他自己,
如果不愿意回去,
就要想方设法逃离,
如果不想办法,
晒了一两个小时太阳以后,
他还会被再度关进监狱,
长期承受囚禁之苦。

叁|你想不想趁机逃跑
获得暇满人身的此生,
就是我们从监狱里面出来,
在外面晒太阳的时候。
我们要不要想办法不再重入狱中,
就要看自己的意愿。
如果不愿想办法也可以,
没有人勉强你一定要逃出去,
但这样的结果,
就是还要再回到那个又黑又冷的监狱。
此处的监狱,
是指三恶趣,
众生流转轮回的大部分时间,
是在恶趣里感受无量痛苦,
不得自在,
好像蹲监狱一样。
黑暗象征着无明,
如果此生不修行,
一旦堕落于恶趣,
如地狱或旁生道,
就根本没有修行和解脱的概念,
那时就只顾得上自己的生活,
其他什么都不懂,
内心充满了无明,
充满了黑暗。

肆|不再回到这个“监狱”
冷”表示什么意思呢?
在三恶趣中,
地狱众生的痛苦,
可谓无量无边、难以尽言;
而饿鬼长时感受的饥渴之苦,
旁生所受的互相残杀之苦,
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所以用“冷”来表示。
如果这一世不修行,
我们就要回到阴冷黑暗的轮回中去。
这不是佛教的教条,也不是威胁、
吓唬,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一世不修行也可以,
但是下场就是这样,修行的话,
就有办法不再回到这个“监狱”,
想不想办法,
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伍|越狱有方法
轮回是封闭的,
既然我们已经身陷轮回,
也不可能随意就跳出去,
那该怎么办呢?
佛告诉我们,
在这个封闭的轮回里,
可以找到出路。
如果有出路,
怎么叫封闭呢?
对一般的凡夫众生来说,
轮回是封闭的,
没有办法跳出去;
但是对遇到佛法的人而言,
轮回还是有出路的,
出路是什么?
就是修行。
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
轮回里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痛苦的,
如果现在不修行,
轮回也不可能自动停止。
做人时,
若能依因果取舍,
行善断恶,
便足以把握自己的归宿;
若不这样做,
就没有能力选择未来的前程。
如果做了旁生或地狱众生,
那时连取舍的概念都没有,
就更可怕了。
那么,
现在若有一个办法,
可使我们从轮回里得到解脱,
为什么不去做呢?
应该做!
如果这时你还对轮回有很大的兴趣,
就需要重新以智慧的眼光,
再去了解轮回的真相。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4-25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