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格力琼寺

净界法师:《修行一开始就走入大乘最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08: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法hui(puja)的其中一个元素就是供养( Offer)。
我们做供养(Offer)是为了要累积福德,“福德”英文是Merit这个字。Merit不是一个最准确的词。还有一个词,梵文kusala或者 akusala通常被翻译成“善”和“不善”。这主要是为了能够累积能力。
能力在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去上学、找工作、结婚,甚至结婚后离婚的原因。基本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通过能力去获得我们所追求的东西。

当你结婚的时候,你获得了某种能力,但是当你离婚的时候,你又获得了另外一种能力。所以对人类的生活来说,能力很重要。就像你能够在一个豪宅里生活,或者是你能够只靠一个行李箱就能生活,这都是一种能力。
是否能够享受生菜沙拉,或是接受臭豆腐的味道,这也是一种能力。再者,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力的差异:有些人对一切都非常自在,而有些人则对任何事情都容易感到厌烦或愤怒;有些人对很多事情可以很放松,而有些人则显得格外偏执。
当然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不是要去寻求那些世俗的能力,我们要寻求的是:能够了知实相的能力,那才是我们要获得的一种能力。了知实相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09: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绪不一定是坏事,对于我们刚开始修行的凡夫来说,不可能没有情绪,也不可能如如不动,
关键是你要会利用每一个粗大的情绪或是细微的念头。
比如嗔心起时,马上觉知,然后忏悔并转化为菩提心,这样嗔心就成了功德。
相反,如果一个人看似没什么情绪,总是呆呆地在那里,像晒太阳的垂暮老人,也不是什么好事,这样下去如何解脱? 
所以不要害怕情绪,出现什么就利用什么。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09: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刚,气欲柔。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夫众生所以沦苦海者,无他,任情适意,好顺恶逆,不深求出要故也。书云,言逆汝,必求诸道。言逊汝,必求诸非道。为君尚然,况出世丈夫者乎?

出世丈夫,以佛祖自期,以四弘为券,以六度万行为家常茶饭,以自利利他为的。发一言,不足自利利他,勿言也。举一步,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勿举也,勿念也。事苟益身心,裨法化,必黾勉为之。虽劬劳困苦,勿恤也。否虽有浮名幻利,弗屑也。凝神定志,拓度虚怀,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谓我不能成佛,是自弃也。知可成佛,而不肯力行佛行,是自暴也。不自弃则志刚,不自暴则气柔。志刚则本立道生,气柔则深造自得。志刚可上求佛道,气柔可下化众生。志刚可荷负众生,气柔可承事诸佛。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刚而柔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六,利永贞。柔而刚也。刚柔合德,定慧力庄严,此世出世法之正印也。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09: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皈依的意义
皈是皈向,皈敬,皈宿;依是依托,依靠,依赖。如游子归家,依靠父母;如浪子回头,找寻安全的归宿。又如学生信赖老师,随从学习;或信赖任何主义,任何宗教,皆名皈依。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所归向依靠的对象,是否真实可靠,能否给人正确的指示与辅导,抑或令人迷失自己,误入歧途。因此,当我们开始归依任何宗教,信赖任何主义之前,都要提高理智,慎重考虑。否则,信赖邪知邪见的人,或信仰导人迷信的宗教,皆有害无益。即使是教人行善,志在生天的信仰,亦得益不大。因为天福享尽,还会堕落,并非真正皈依处。佛教的真理,纯正究竟,纯善无恶,能令人出离三界,解脱生死,永享无穷的福乐。我们皈依三宝,由事相三宝的启示,远离邪恶,抛弃烦恼,了脱生死,走向离苦得乐的菩提觉道,回归自性三宝的家乡,亲证一体三宝的理体,才是真正的皈依处。印光大师在三皈五戒十善文中说:“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趋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该是皈依意义最好的说明。
皈依的功德
归依三宝的功德殊胜。
《优婆塞戒经》说:“是三归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又说:“若能受三归依者,当知是人,所得福报,不可穷尽。”《俱舍论》言:“归依三宝,能永远解脱一切苦难。”
《文殊师利问经》:“若归依佛法僧,及以四圣谛,胜安隐归依,一切苦解脱。”《佛说因缘僧护经》言:“归依佛者,得大吉利,昼夜心中,不离念佛;归依法者,得大吉利,昼夜心中,不离念法;归依僧者,得大吉利,昼夜心中,不离念僧。”此外,《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希有校量功德经》、《木串子经》等,无不赞叹归依三宝功德弘大,微妙难思。归依三宝,能令人改邪归正,断恶修善,得生善处,永升不堕。
《折伏罗汉经》记载,忉利天中有一天人,天福享尽,五衰相现,将堕猪胎,求佛救护。佛教他归依三宝,得免堕落畜道,转生人间。后遇舍利弗接引见佛,请佛说法,即证阿罗汉道,永断烦恼生死。
《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说:过去有一位天子,天福享尽,天主教他诚心归依三宝,口念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七日后命终,天主不知其生在何处,来请问佛。佛言:因归依三宝功德,转堕为升,已生兜率陀天。可知归依三宝,永离恶道,得生善处。我们欲想上升不堕,享受人间天上的福乐,当归依三宝。想度生死海,登涅槃岸,当归依三宝。想却病延年,身心健康,净化人间,福利社会,当归依三宝。想充实佛学知识,进德修业,利己利人,广度众生,当归依三宝。想获三宝加被,善神拥护,继承佛志,荷担如来家业,当归依三宝。归依三宝的功德殊胜,归依三宝的人,可以增进人天福报,甚至远离生死,终成佛道。凭借三宝光辉的照耀,令人迷途知归,远离邪恶,趋向菩提觉道。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17: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禅是切断业力意愿行为的方法。在坐禅中,你不会进一步规划任何事情,我们只是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做自己。我们不会凭直觉或心的串习模式行事,我们只是坐着,这会自动带来一种无聊的感觉,一种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感觉。通过让自己生活在无聊中,让自己感到无聊并继续坐着,我们抵制了后续业果的可能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成为会员

×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07: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祖师
文钞原文:若不依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诚恐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轮回中矣。良以仗自力了生死,与仗佛力了生死,有日劫相悬之象。知好歹者,切不可效已了生死行菩萨道者之志愿。必须要决定现生即生西方。待往生后,然后效之,则为有益。未往生即效之,如坯器未烧,一经生死之雨,便成泥土。世每有好说大话者,以佛菩萨之身分自任,但成自误误人耳。——《印光法师文钞》• 复(薛英慧,刘一鹤)二居士书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生”都在尝试调伏别人
在别人的表现中上演情绪。
却不知“调伏自己”
才是真正的无畏智慧。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借禁语来排除日常生活中无止尽的闲聊,且只念诵六字大明咒,你的修行将进步神速。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9: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摧魔智剑

持慧剑弓矢,破惑无明阵,遣除四魔畏,降魔勇前礼。
人落妄念网,遭魔幻术擒,能拔心中箭,窍诀于此宣。
智士汝梦中,尚且奔安乐,此世谁阻荣,谁推入衰损?
兴盛衰败道,世人共历经,若能随意入,谁愿往衰处?
地狱焚烧等,剧苦恒无尽,若有制造者,谁人不嗔彼?
大魔暗深藏,彼依五手印,于天等三众,常逼虐如奴。
真相虽如是,众生不了知,未曾作筹谋,摧毁魔骗术。
高慢拽低谷,贪执他缚己,吝结能抛己,嗔伤他焚己,
妒击他毁己,傲慢贪悭吝,嗔怒及嫉妒,厉魔五幻术。
昔缚我内心,令失安乐故,呜呼何不见,自入此心魔?
知此刹那间,不伴此大敌,狡魔懵愚者,慧光驱痴暗。
执握光明剑,破魔五手印,深入大魔穴,诛杀灭无余。
对境近在前,随眠未曾断,非理作意力,萌生增贪等。
无境何所贪,无心谁能贪,无惑如何贪,是故知缘起。
谁贪无实境,有实无情聚,多尘可细分,尘亦析方分,
远离自性法,犹如水泡住。心乃多自性,彼者之一分,
细究无所住,亦无所执取,五眼不能见,谁能贪爱彼?
若于众多分,一一非贪执,此外无贪境,于何欲贪执?
观察生贪者,有实或无实,如境之实有,不见有贪者。
是故不欲舍,此贪前非有,后际亦不住,缘生骤然法。
贪境及贪者,因生刹那灭,无常如闪电,谁能贪于谁?
如是悭嗔等,一切境有境,皆以此推理,各自观察破。
如是境有境,终不得有实,有实之自他,究竟为何物?
无实性非我,离作如虚空,故实无实法,二我本体空。
如是胜义性,不得如虚空,妄念缘取故,徒生诸灾祸。
今修无所缘,有缘诸习气,消于自性界,坚信此法理。
于无而现法,贪执极强烈,贪执非应贪,招致千般苦。
三十六不净,形相各差异,男女等身躯,何欲相拥触?
血粪尿湖中,住有脏虫城,彼若有应贪,理当示谓此。
如是不净性,为贪所欺惑,沉陷苦泥中,全无可信物。
随时坏灭法,观察无功德,多种过患处,缘于此实法,
非但不贪执,当观如粪池,极其生厌离,何故贪此缚?
不得圆满福,力弃此劣法,招十万利乐,自离无实质,
从中取实质,自所拥有物,有何不能舍,理当乐施舍。
人为魔幻惑,众生不自主,呜呼屡漂泊,轮回旷野中。
彼等于昔日,怀胎生我时,视如心头肉,尽己力养育。
如是慈爱心,若能自作主,必定永不舍,然依生死夺。
十方诸众生,皆如我求乐,由痴背弃乐,呜呼观我母。
长久慈爱缚,死遭别离苦,如今相逢时,谩骂同陌路。
狂魔扰乱心,嗔等刺痛疾,恒常入其心,母岂不损毁?
无怙漂轮回,久受难忍苦,于诸众生亲,智者谁不悯?
故于诸众生,非但不应嗔,反应极慈爱,如母于爱子。
本需我养护,彼偶得福乐,我若嫉恨彼,呜呼谁惑我?
他人之富贵,毫未从我夺,此者纵无有,我亦了不得。
彼等纵皆成,德海圆佛果,亦不断我德,何故我嫉彼?
慢福所压者,福乃善行果,彼慢毁彼故,彼是应悯处。
具过此者上,有多功德者,于彼尚不嫉,何故嫉劣者?
世间有无数,劣者具德者,谁使谁缘劣,嫉妒毁己缘。
故于他富足,非但不嫉妒,如贫得宝藏,欣悦极随喜。
若思我功德,超胜其余者,我非昔有德,因缘暂时生。
我依有为缘,他众亦复然,由此谁能遮,胜我具福者?
众生心相续,我非现量见,如何能断定,无胜我德者?
我具傲慢等,烦恼众过患,随逐苦浪漂,生死轮回海。
此德有为性,骤然依他缘,可坏之有法,何故我增慢?
人熏功德如,芝麻熏花香,掺杂有漏垢,我有何可悦?
种姓貌财等,功德上有上,不可胜数者,观彼我最劣。
无过具德众,心尚住平等,多过骄慢我,何傲当呵责。
因以微功德,贡高而自满,多过住我心,何不视极劣?
慢垢若全无,尔时我殊胜,如此具我慢,有谁较我劣?
无我有为蕴,依缘执实有,功德纵如海,我有何可慢?
有慢等期间,知己最卑下,当如温良马,敬众护威仪。
如是善观察,二谛定解中,数数修习已,彻净显现执。
空而依众缘,幻化轮回城,未察悦意相,如幻而受用。
文殊大慧光,明咒明灯光,心中明现时,焚尽密林障。
文殊勇识尊,大悲化慧剑,斩魔五幻术,我执烦恼魔,
此后不复生,昔有无余迹;于真实性中,若以诛法诛,
如毁三脚架,摧灭天子魔;如种焚无芽,灭除蕴之魔;
如油尽灯灭,死主魔灭亡。尔时摧四魔,勇士狮奋迅,
断绝轮回流,恒常无畏行。摧魔大阵门,善巧慧光道。
正语开显善,祈愿诸众生,战胜四魔已,成文殊金刚。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1: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的说来,三恶道中的众生非常多,三善趣的众生非常稀少;三善趣中具八有暇和十圆满的人身少之又少,特别是我们得到暇满之身、心又趋向正法,更是寥若晨星、绝无仅有的了。也就是说,我们得到这样的人身,修习正法,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了知这些道理,在得到暇满、义大、难得的如意宝身时,我们应从多方面思惟,令生起摄取心要的善法欲。而我们要想通过这个身体摄取心要,方法即是要修习正法,因为我们都希望离苦得乐,而离苦得乐只有依靠修行正法才能得到。如果心存疑虑,认为:虽然要修法,但不知有没有这个能力呢?
回答是:我们完全具备这个能力。因为我们既具足外缘,有大乘善知识的摄受;又具足内缘,得到了暇满人身。如果认为:来世再修也不迟吧!

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因为这样的暇满人身在未来世,再也难以得到!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2: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法师: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文钞原文: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陈慧超居士书

白话译文:
      念佛时不能恳切的人,只不过是因为不知道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而已。如果能这样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逢,净土法门更难遇到。如果不一心念佛,一口气上不来,就会随着宿世今生最重的恶业,堕落三途恶道,长劫受苦,没有出期。这样就会害怕地狱的苦而发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发,就如同电器充了电,药中加了硫一样,力量特别大,而且能迅速的消业障,增福慧,不是平常的福德善根所能比喻的。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3: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修持菩提心,不仅自己要超越轮回,获证佛果,更要帮助其他的众生成佛。这种人虽然没有考虑自己,没有以自我为中心,但在帮助其他众生摆脱轮回痛苦的同时,他们自己的痛苦也自行消散了。不但自己没有生老病死,而且还可以度化数不胜数的众生;不但在这一生,而是在今后整个的生命轮回当中,生生世世、永无止境地度化众生、利益众生!




《文殊根本续》云:“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何处发何愿,彼等定成就。”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9: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
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
示刘诣昭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作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
夫豪杰者,圣贤之基址也。圣贤者,佛祖之阶梯也。不能为豪杰,而能为圣贤,吾所不信。不能为圣贤,而能为佛祖,吾尤不信。然真豪杰,决不以豪杰自局。真圣贤,决不以圣贤自满。真佛祖,岂复以佛祖自命哉!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21: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向经》
此等诸善根,回向成佛因。

一|有一个神奇的秘诀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你是否有这样的发现:
小到生活中的一餐美食、一份喜悦,
大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个成就、一项荣誉,
如果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和伙伴,
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友谊。
可见,对美好的分享是收获幸福的秘诀。
那么,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
也有这样的一个神奇的秘诀,
它能够不断巩固和增上我们的善根,
这就是:如理回向。

二|什么是“回向”
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
譬如,有十个人,
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
而其他九人却没有,
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
但他却不愿如此,
而愿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
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
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
能够获得善报,
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
而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
这就是回向的内涵。
那么,在回向之后,
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
善根却不是这样的,
越是回向给众生,
善根就越增长;
越是舍不得回向,
善根就越有可能减少。

三|回向的分类
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
二是无毒的回向。
所谓“有毒的回向”,
就是有执著的回向。
般若波罗蜜多经里讲过,
凡是有执著的善根,
就像有毒的食品。
有执著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
虽然也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
但因为是有漏之法,
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
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著的回向、无缘的回向,
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
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
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所谓“真实的无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无缘禅定中的回向,
这是薄地凡夫所无法做到的。
我们现在只能做相似的无毒回向,
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
真心诚意地进行观想:
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
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
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
四|如理回向,
至关重要做了善事以后,
一定要如理回向。
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
就有可能遭到损坏。
什么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第一,发嗔恨心。第二,自诩功德。第三,于善生悔。第四,颠倒回向。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
在以上这些情况下,
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
都会被毁于一旦。
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
最容易出现的是嗔恨心,
它能毁坏难以计数的善业,
对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行善之后必须立刻回向。

五|如理回向,这样做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
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
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
这就是无毒的回向。
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
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
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
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
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
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诵了,
全部的《普贤行愿品》。
如果想广繁,也可以选择其他较长的回向文,
如《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品是回向品,
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乘菩萨的回向,
念诵这一品的颂词也很殊胜。
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
我们要为证得菩提、
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
这是最殊胜的回向。
这样回向后,
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
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
却永无完结之时。
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
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
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4-25 18: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