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6|回复: 0

被选择的一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0 16: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知远先生:

  您好!

  作为“80后”的我,从小规规矩矩生活,但终归由于对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以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叛逆劲儿,让我成了?“表面”规矩的人。现在社会中有太多的规则和价值观引导,前者让我们备受束缚,变得光滑而无棱角,甚至于使人性的自由受到抑制,我们每天需要看领导的脸色,需要顺从前辈们的工作生活模式,需要遵守老一辈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当然已经存在的价值理念中很多是我们需要也值得我们遵循的,但每一代人都根据自身的时代背景给这些尊贵的价值理念附加上更多的时代规则与约束,使得我们生活在传统的阴影之下,而丧失了作为新一代人的新的需求与个性。传统的价值观告诉我们应该去奋斗,去努力,去向成功人士学习,或许从内心来看,我并不情愿,因为为?不得不放弃娱乐、睡眠甚至是感情,去努力地让自己成为周围人眼中所谓成功的人。在很多人眼中,生活忙碌,那叫做充实;赚的薪水高,那叫成功;如果花很多时间发呆、闲聊,那就叫做荒废,诸如此类。

  我们很多人会产生“我每天忙忙碌碌,但是生活只能基本糊口”,“我这么辛苦地工作只是整个公司内部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没有人会发现并认同我的价值”之类的抱怨,我也有同样的烦恼。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长大要去做科学家什么的目标,但是当我们逐渐长大,这些儿时幼稚的想法成了茶余饭后的闲聊,再没人会当回事。偶然间我看到某某哲人?“要认识你自己”,猛然发现活了这么久,读了这么多书,我最不认识的就是自己。以至于,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工作,该去干什么事,何其悲哀!

  回想之前的生活,我有过对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期望与理想,其中有虚妄不切实际的,也有踏实合乎实情的,但经历了这个社会的种种之后会让很多人逐渐淡忘他们曾经的思考,自由的激情被各种社会观念或价值观所磨灭,最终期望与理想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奢侈品。回想高中时代,我们被教育要好好复习,只要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拥有了未来光明的前途,从此可以报答父母回馈社会。而我真心想的是赶?考完可以不用每天读书,可以放松地玩上一天;上了大学之后,我们被教育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这样你能认识更多人,能锻炼你自己的能力,而我发现我参加社团活动的动机却变成了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跟学校漂亮女生认识,跟学校的各类人物到处显摆;研究生期间,我们被教育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加紧发表研究论文,这样你就可以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或者使得自己能在有各种深造机会时首先被推荐,而我发现我却琢磨着如何能在学期中挣够钱,趁假期自费去陌生的地方长途旅行。这么一圈兜转下来,我们被教育着,无声地背负了这么多社会所赋予我们?使命与任务,夹杂着各种功利性的目的,无暇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每当碰到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但可能对我的前途有益时,我会被迫让自己去完成,一旦产生任何畏惧放弃的想法,我就会立马告诉自己那只是个借口,我不能这么想。所以自己会熬夜来完成一项项领导交办的差事,不断地将自己的想法放到一边,委曲求全。在路上,我曾有幸碰到酷爱攀岩的外国朋友,我惊讶于他们长年不工作而去寻找每一处能够让他们攀登的岩壁,当然我会安慰自己,他们生长在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福利,领着欧元的保障金来中国花人民币。我一边愤愤不平,一边羡慕?他们的自由。
《沉思录》里说:“愿我们的心不是受那不断涌出的私欲支配和驱使;愿心不要同命运争吵,不要不安于现在,也不要为将来惶恐;一个人的心便是他回避喧紐世人的最自由的宁静去处。”如何让自己的心在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变得宁静、平和与从容,希望许老师可以给我一些建议吧。

  朱拓?上海社科院

背景资料

  男,1985年10月出生于浙江台州,目前就读于上海社科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任上海社科院研究生会主席。大学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期间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在大学四年级开始,利用每年的长假期出门背包旅行,到现在几乎走遍了全国。

  ◆ 性格关键词:平和?内敛?开放

  ◆ 职业关键词:人际关系?领导力?统筹安排

  ◆ 人生态度关键词:享受?低调?坚持

? ◆ 困惑关键词:价值观冲突?职业规划
朱拓:

  见信好!

  我能感觉得到你内心的困惑与彷徨。每一代青年人都有他们必须接受的挑战。挑战或许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它们的核心却?相似的,包括如何赢得个人的自由、独立,如何创建自己的世界观,培养内在的价值。

  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的利益分配越来越固化,社会流动性正迅速减弱,社会价值观日趋单一,物质上的成功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所有人都挤在竞争残酷的独木桥上,身处巨大的社会机制之中,个人既难以理解其复杂性,又不知如何表达自己,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世界正在物化,头脑中留不下精神的空间……同一代人或许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环境、相似的挑战,但是每个人的回应方式却是不同的。这也正是人的迷人之处,他从来不仅是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还拥有自由意志。
  在你的信里,你通篇在谈论社会、教育对你的伤害,你自己的困惑。但是你内心最深切的渴望是什么,你准备付出哪些努力来满足你的渴望呢?
  事实上,我觉得你已经走在了寻找答案的路上。这世上不存在什么统一、固定的答案,我只能为你提供一点参考。前两天,我读到苏联时代的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的日记,我喜欢他的坦诚,还有从不松懈的自我反省。“我认为,现实是我们需要担心的最后一件事,因为它够乏味了,永远会在那儿,而更美更必需的东西,却需要我们关注”,他摘抄了我喜欢的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话:“现实无论怎么都满足不了我们,无论怎么也不会受尊崇,因为它是意外之物,是生活的残余。要改变永远令人失望、毫无乐趣的沉闷现实,唯一的方法就是否认它,从而证明我们比它更强大。”
  我挚爱的作家托尼•朱特3个月前离去了,从两年前开始,他的身体从下到上逐渐瘫痪,死亡日益逼近,他像是另一个霍金,只有两个手指可动,生命给他最后的体验是只等肺部的肌肉萎缩。与此同时,他的大脑却获得了意外的动力。他发表在《纽约书评》的个人回忆,像是人类历史的另一个传统,那是苏格拉底临死前从容的学习一曲长笛,或是阿基米德在城市沦陷后仍在进行的物理实验。
  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要忽略你的独特性,同时也要寻找广阔的参照系,来激发自己。读过凡高的《渴望生活》吗?它曾经激励了好几代青年的成长,我不清楚,你,还有你的同代人是否仍读它。没有经过折磨的理想,终究算不上理想,被现实压迫而熄灭的光芒,则不是真正的光芒。抛弃那一套陈词滥调吧,你要回到内心,你要拒绝遵循普遍规则,你要和自己独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让自己的心局限在眼前的生活里,要去理解人类文明的宽阔和丰富,在发现世界的过程中,你或许也能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真正的渴望,以及对人生的期待。

  祝好!

                                选自-----《我们聊一聊 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4-29 23: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