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太上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柔弱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似乎表现的是脆弱没有精神,但在道教教义思想中却并不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实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道德经》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为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
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还是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它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
《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征。我们总是强调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源于万物本原的“道”的特征。为什么那些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焕发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们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原“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柔弱的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