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0|回复: 2

象数玄机——预测的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9 23: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社会事物的细化繁杂,按照龟兆的简单线条解天意,要么经常出错,要么牵强附会,就象城市的发展使得4位数的电话号码升级到5位、7位、8位那样,龟兆体系已经难以自圆其说,人们急需一个能够更加自由发挥的象数体系,易卦象数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由阴阳而八卦。古人将大千现象分类类比于八卦,并进而将这套认识论体系应用到了卜测上来。卜测是怎么回事呢?是试图从一套近似随机的卦象中找到对应事物的轨迹来。

卜测的历史很悠久,能解卜知天的也是当时有知识文化的人,所以我说卜测在上古属于一种文化行为。卜测之所以能在那时盛行,首先是因为人们信服它,因为它能准。

卜测能准,理论上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个是龟兆、卦象准,一个是解卦者解得准。在刚进入文明的那个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神奇怀有无比的敬畏,许多自然现象被赋予了灵幻色彩,我们称之为图腾时代。重大事情时请示神灵,按着神灵所示的意旨去做居然常有好的结果,这更增强了卜测的权威性。我认为这种权威性的加强是有几个方面造成的:一是号召者的需要;二是成功事件地渲染;三是行为者地努力导致好的成果;四是有时对神示迹象的判断中已经不自觉地加入了对大势的综合分析。但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事件的点滴积累,终于酿出了后来浩荡地卜测体系。

是否因为卦象、卦辞准,我们来看一下卜测的演变历史:

古人搞易,很纯,就是感而遂通,静下心来摇一卦,起一卦甚至一个小时左右,然后看卦辞,再推敲琢磨这个卦。卦辞里没有想要的东西时,再继续推敲卦象,如果还没有,就演变卦象,互卦什么的都是这么推敲来的。如果卦辞就能直接解决问题,就不需要后面费事了。但卦辞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毕竟不多,所以越到后代,卦的推演越复杂,甚至需要发掘出其他专门的预测体系。特别是到了汉代,卜测渐渐成为人民大众都能参与的事情,关注的内容也更加具体,笼统的大象已经难以适应这种需求,十神六亲等分类于是应运而生。象数在这里来了一次拓变,将易卦与干支意象结合,从而大大地细分类象,使人事现象能与卦象内涵基本对应。

由这个演变过程可见,古人对卦象、卦辞也非直取,而是从中有所选取,他们于无意识中进行着这样的预测过程:

1、定位:从卦象、卦辞中提找到具有预测对象特定情况的易学符号,以此为基点(俗称太极点)进行演绎。
2、推理:分析这些符号在卦体中所处的时空环境,通过卦象逻辑(各人地认识体系不同)推演出其运行轨迹。
3、决断:当对结论无心理排斥时依据此逻辑推理,当对结论明显不信任时采取反断等其他措施得出相反的判断。

预测的这个代入运算是基于易学模型全息结构基础上的。我们知道,再复杂的结构,也是由基本要素组成的,8卦、干支和五行等易学模型就是这样的基本要素,它们内部错综复杂地联系,使得其中每一信息元都是其它信息元不可缺少的一分子,都具有一定地逻辑关系,当对应具体现象时,这种概念上的逻辑也实际上对应着现象的可能或事实。由于这每一易学模型都是对全部对象的分类类比,所以它们的组合只是更细致地将这全部对象进行了分类,而根据其全息性,它们组合出的任何一个卦体实际都约等于全部的组合。

这种全息性使得即使同事不同卦也同样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这种全息性在预测中需要通过卦的演绎才能实现:

一个用心起出的卦是否能更加直接地体现出预测事件地信息,先放下不表,这里只讨论一卦涵64卦的问题。为了借用有限的信息来解释可能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把卦变弄的复杂点。本卦——变卦的卦象太少了,找不到需要的大象时,就弄个互卦,再形成不了自己想要的逻辑证明还有更绝的,看反卦,互来反去,总会找到目标,实际上断卦的源头还是解卦的人,卦只是个工具,你让它圆它就是圆的。下面随便举个例子:

水雷屯  初九爻
就这一卦,如果取象,可以推演出多少种卦象呢?
水雷屯一互为:山地剥
水雷屯二互为:地地坤
水雷屯错卦为:火风鼎
水雷屯综卦为:地雷复
水雷屯下连互为:山雷颐
水雷屯上连互为:水地比

连互的互或者连互、互的互或者连互、爻位的刚柔、爻的动变等等经常用来解象的因素如果都考虑上,一卦就完全是一个小天地了,比如上面例子的列举中八卦尚缺乾天、兑泽,如果需要乾天、兑泽的象意呢?继续推就是了嘛:山地剥错卦为:泽天乖,一下就出来了。更有易友采用周流六虚的办法,加入60卦气图、12辟卦等特殊卦理、各种卦序(通行本次序、先天后天次序、京房八宫次序、帛书次序等)、河洛理数推演等逻辑体系,进行综合性地演绎推导,是不是什么样的信息都可以在一卦中取得了呢?

看似随意,应用中作为一门体系在命理中各种卦变都是有严谨对应时空的,一点也不能马虎和越位,否则就真乱套了。有易友把大象分为三类:体象:阴阳一体;镜象:虚实一体;覆象:内外一体。这种分类与人们立体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比较吻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体卦(含主变卦)之外的各种变卦都是不同角度的观察,比如互卦为象中之象,是对过程的展开。

卦变还可以有许多种变法,比如半静半变等,可能是命理家们觉得这样随意有点太过分,所以没怎么见其他复杂的卦变体系流行。实际上,以上各种卦变都可以有现实的认识论依据,关键在于所占到的卦象能否与卜测事情的实际情况一致(即前面说的太极点的选取),如果不能保证这种清晰的一致性,卦象的这种逻辑推理就不会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

纵观历史上以象解经的文论,会发现:除了几个比较明确的大象外,象意并不是那么严格的,串位现象严重。所以作者怎么想怎么觉得自己有理,甚至有种观念自信地认为《周易》中的卦爻词都是由象而出。我认为这还是因为用象不严谨所致,这也造成了易学中象数应用的混乱。

古人对八卦分类万事万物的分类方法中更多的是感性的体会,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所以即使同一对象,由于角度不同也会满足不同的卦意。书法中的“永”字八法,一个“永”字同时包含书法中最基本的八种运笔,我们随便举个象的例子也可以是这样,比如光盘,圆象乾、容纳象坤、软件为坎、孔或光洁象离、高速运行为震、传播为兑、信息为巽、坚贞或入阶之门为艮。人们在应用中不同视角的一体混用经常扩大这个漏洞的影响,于是象意纵横,取象者在象意的广阔天地得以跃马驰骋。

由此可见,只要你想象足够丰富,再加上这样那样地不严谨,任何一卦都可以附会上任何事情。正因为这个可发挥的象意世界如此广阔,应用中如此地得心应手,所以也几乎没有人去怀疑其背后的命理本质。

如此说来,预测准确与否关键就在于解卦者了。实际上,从邵雍开始,解卦者已经逐步成为预测的中心。邵雍创立地梅花易大大提高了预测师的自主性,甚至不需要求测者摇卦就可以得出卦象,梅花易对后世卜测思路影响巨大。

解卦的过程是解卦者在潜意识状态中糅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卦象中打开思路、寻找切入点,再利用复杂的体系完成自己的逻辑判断。卦象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梳理思路的作用。如果面对的问题复杂地超出了解卦者的把握能力,他就会因不自信而有蒙的感觉。解一次卦其实和一次文艺创作差不多,象数的契入是灵感的产生、事理的潜意识判断是作品的构思、卦理的推演是作品的写作。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心静的时候卦象真能通灵么?也就是说,问卜者此时摇出的卦象真能直接对应上易学体系中规定的大象么?有时还真是这样。

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复杂的心理奥秘还没被现代科学揭示。人们常说说曹操曹操就到了,刚说到某人某人就来了,还有人体的许多特异感觉等,这些都是人类意识功能的奥秘,每个人都有这种潜能。传统有“再三渎,渎则不告”的说法,就是因为心境再而三的时候将更加混杂而失去开始难得聚集起来的一点灵机,难以达到“天人感应”的信息同频。人是物质的,人的思维也是物质的,物质的信息发散都有它的频率,所以用同频共振来理解“天人感应”比较容易理解。

解卦者中也有个说法,叫卦要勤练,卦不离手才有灵气,才会准。预测师将卦理熟练于心,甚至融为一体,这时所起之卦往往逻辑线条极为简练清晰,如果他的经验智慧老到的话,这时就往往会有不自觉的神验。所以啊,算卦还是要找高手,期待你的神遇、期待高手的灵性。

总之,清晰地把握客观原理的内在逻辑,从而建立起与之对应地易学象数模型和术数体系,不只是古人朴素地实践,更应是后人自觉地追求。
发表于 2009-11-30 00: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2-24 08: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7-18 05: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