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若是一种人在宣说“维护尊严”的“哲理”,但他却对那八九十岁的老人喜欢张口开口就说:“老背晦,脑子不正常”这类的,那么经常可以明悟讲“哲理”的这个人其实是不配有太多的尊严的。——喜欢维护社会弱者和将心比心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维护尊严哲理的人。
2。《释迦佛陀传》里看到的一个故事:佛陀有一次讲法时,大众中忽然站起来一个妇女,挺着一个大肚子,高声喧嚷说她肚里的孩子就是佛陀的。佛陀沉默不语。妇女走出去了,忽然“哐当”一声从她的怀里掉出一个木盆,原来所谓的衣服下的“孩子”就是这个东西。大众们后来知道,这个把戏其实是处处跟佛陀教化作对的佛陀的堂兄提婆达多叫人搞的。——“feng流罪过”的fei闻把戏是世间最平常可见的事情,平常到连佛陀也会有遇到。
3。《论语》里子夏问“(《诗经》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意思是孔子说“描绘绚烂先以朴素为先”)。又孔子儒家编辑的《诗经》三百篇里收集了许多爱情诗,而孔子最后评论说“思无邪”。——从百姓到文人以至孔子这类的所谓圣人都是也喜欢讲情感话题的,但是主要以文章言语里的朴素和无邪为本就是性情中人不怕人说太多了。
4。记得一本书上是说慈禧太后还是哪个末代皇帝,宫里的宫女随侍人员等不能随便在她面前笑,一笑就违背了“规矩”要受罚。——连笑都违了规矩,可见这个社会的规矩其实就是zuan制。
5。明清时代的御用文人写了无数的“八股文”,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则是寥寥可数的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王夫之等这些人的作品。那些八股文连其作者总是没几年就淹没在历史垃圾堆里了。——文章在于里面的智慧哲理和事实,而不在于写的数目和参加人数目的多。
6。刚不久在中央一套里看到那个描述昆仑山哨兵的连续剧(片名我忘了)。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哨兵们在边境昆仑山上用搪瓷缸培栽大蒜,孜孜不倦几个月辛苦地培那一点儿十几个搪瓷缸的大蒜。因为在那严寒缺氧的昆仑山上士兵一年没几顿有新鲜的蔬菜吃得到。——生活里并非就是不可以放弃,但是有的人们为什么那么执著地培养一个东西,只因为上天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条件赏赐,所以他便那么珍视他的劳动果实。
7。《尚书》里面有言“皇建其极”,这里的“极”即是中极标准的意思。而《易经》里面讲到“六爻变动不居”而最后以“中正为贵”。所以世间的许多事情虽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个人的角度不同。但是最后也是有明显的中正为心的中级标准道路判断的。所以世间经常宣说“无原则”、“无是非”的人,有时不过是为了故意混淆是非罢了。
8。野兽不会说话,因为它们的嘴和牙齿是用来吞噬食物的。但是百万年里人类成了会说话的动物,那么上天赏赐人类话语的功能也是有道理的,这就是用话语增加人类的基本生存功能。
9。佛教经典里也有天龙八部等护法神的描述,那么可见佛教的哲理也并非就是主张万事退让到底的。当“唾面自干”、“说尽万端菩萨法”等都无法让对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话,那么最后则要请护法神维护法坛尊严了。——所以做人要尽量宽容,也要最后看他是否有“放下tu刀立地成佛”的感动方来最后也“包容万类”了。
10。“给别人一条路,自己也多了一条好路”。人生在世总不过穿衣吃饭和一榻床。为何总要以“堵死他人的路”做为自己每天走的路呢。为名,“实不至名何来”?为利,世间走极端的“利”是实质上最坏的“利”。经常用“防人之心”何如用一下“感化人之心”?永不忏悔退缩,陈水扁便被判了无期徒刑。得到了天道时《春秋左传》里的那位古人都说不敢凭天道而饶幸,何况那些既失天理又失人心的饶幸道路。所以世间并非就是那“拐不了弯”的道路,不要把现在这个还欣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上天最后赏赐的恩典蔑视无睹。——苦口婆心经常被世间人笑话,但是我在佛经上佛陀无数的“以善为本”的教化,仿佛看到了佛陀那双大大清晰悲悯的眼睛。
11。“浪子回头”是父亲最感悦的孩子,有时甚至超过了对那位在家听话朴实的另一位孩子的喜悦。这是因为父亲喜悦天父的国度得到两个传人,而不是孤单的一个。——《圣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