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883年(朝鲜王朝后期)开始,韩国就开始使用太极八卦旗:旗中央是太极图案,四周配以八卦图形——四角的卦分别象征阴阳互相调和,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是月亮和水,离卦为太阳和火,各个卦还象征着正义、富饶、生命力和智慧。
韩国国旗的太极和八卦思想来自中国的《周易》。和谐、对称、平衡、循环、稳定等原理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朝鲜半岛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韩国国旗正是这种影响的反映。
中国的《周易》和道教在韩国颇有影响。1882年8月,两位李氏王朝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奉命赴日本谈判。当时李氏王朝尚没有国旗,这两位使者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没有国旗是不行的,两人商议,决定用《周易》中内涵丰富、富有深刻哲理的太极图作为国旗图案。于是,他们在去日本的船上绘制了一面太极旗。两人回国后,将绘制国旗一事向政府作了汇报,受到肯定和赞扬。第二年即1883年,李氏王朝正式颁布该旗为李氏王朝的国旗。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不仅仅传统上韩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且近年来韩国展开了一连串争夺中华历史文化的无耻行为:
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明就里竟同意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也成功了,甚至还荒唐的论证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把中医、风水说成是韩国发明的,如今还指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
从“端午祭”申遗到将中医、风水改为韩医、韩国风水进行申遗,从号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到汉字申遗,韩国人的“胃口”越来越大,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举引起了中国人的愤怒,因为汉字是中国的,不是韩国的,这是很基本的常识,维护汉字的“所有权”,虽然本身有点荒唐,但是还是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重视,那就是韩国对中华文化从“偷”到“抢” ,已经是开始丧心病狂了。
●2007年10月,韩国、日本正式将“风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
●2007年6月,某韩企声称豆浆是韩国人所发明,更引韩剧《大长今》画面将之称为“韩国国饮”。
●2007年3月,韩国历史剧《朱蒙》遭中国网友痛批丑化汉朝,美化韩国,扬言抵制。
●2006年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有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
●2006年10月,一篇在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地图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版图。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关于近年来的韩国影视剧,郑博士转载一篇文章如下:
韩国影视剧的大部分涉华情节都对中国的历史有歪曲和污蔑,韩国人最喜欢的就是把属于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缔造的国家(也曾是中国的属国)的渤海国和高句丽纳入韩国的历史,抢劫别人的历史就算了,他还对于中国自己的历史编年说三道四。
至于韩国影视片中的很多汉字和中华文化的痕迹各位也别以为韩国人真的有多喜欢中国。事实上韩国人认为这些文化都是在朝鲜本土自我发展,然后再传到中原的——呵呵,也就是说他们是老师,因此哪怕他们的电视里有多少中华文化的痕迹都是他们自己的事了。比如说,韩国人认为我们的甲骨文是他们发明的,孔子是韩国人,连西施都是韩国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其实是韩国的,还要把端午节申请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了突出他们文明的优越,他们说他们的祖先檀宗,是我们祖先大禹的老师,是他教大禹治水的。
韩国影视剧里对中国的轻视和歪曲更不用说了:
《太极旗飘扬》里张东健说要把旗帜插到白头山(长白山),而长白山从明清到国民党时代的地图中都是中国的领土,只是金日成央求我国说他太子金正日是出生在那里是不是划点给朝鲜才有现在有一半长白山归属朝鲜的情况。这店这是韩国人能插就插的吗?!!!
得嘎那大奖的《醉画仙》,韩国人更是不要脸把中国的国画贬得一钱不值,其实朝鲜的画完全是对中国技法国画的抄袭,这也得到西方的认同。我去过法国的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和荷兰莱顿的世界古代史博物馆,有中国的国画有日本的浮世绘,就是没有什么韩国的画,可见一斑。
电影《黄山伐》韩国人里面把支援新罗攻打高句丽的唐朝大将贬得象小丑。
电影《南男北女》,赵仁成去中国延边前,他爸说延边是个到处是妓女的地方。
电影《商道》里把中国的商人形容得愚蠢,贪婪。
《野蛮师姐》里,全智贤演的公主对于求婚的人都还算客气就是劈了清朝打扮的王子一个耳光——当然了,韩国人喜欢打中国耳光不是一次两次了,《明成皇后》没有删节版也有此类情节。关于《明成皇后》对于中国近代史如何歪曲我是不想再具体说了,简单说中国屈辱的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是什么?就是中国援朝,也就是明成皇后的历史背景!!!他们有什么资格说满族,乃至中国人是"胡狗"?
韩国人的疯狂和野心在《迷失的记忆2009》充分展示,在这本电影里那个韩国独立组织"不令鲜人"的头公然说:满洲是韩国的领土,而中国人根本就不考虑——该片的片头字幕里说1943年日本接管满洲也是这个意思,注意用词,"接管"而不是"侵略",接管谁的满洲?在这本片子里后来都有说明了。好笑的是,历史上,朝鲜人从来没有真正统治过中国的东北,连现在的延边自治区的朝鲜族也大多是近代朝鲜沦陷后日本人让他们从朝鲜殖民迁徙过来的,殖民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中国的东北晌玖焱帘涑杉瘸墒率担嗽谄渲械淖饔檬?.....知道什么是"万宝山事件"吗?这就是让中国东北沦陷的九。一八的导火索。当时的朝鲜人在其中起的就是帮凶的作用!
别觉得《明成皇后》里说了一句朝鲜是大明的属国大家就乐得不行,在《北京,我的爱》里,中国的演员孙菲菲有句台词:你们原来是中国的属国。结果在韩国播放时电视台收到几百个抗议电话。——在普通韩国人心里,不单东北是韩国的,有的人甚至觉得连山东河北甚至直到浙江都是韩国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韩国人来中国旅游,尤其在东北长白山,集安那边居然会绑着还我河山的横幅。
我们的老祖先永远不会想到,中华民族此时正在遭受一场文化遗产的重创、掠夺。我国诸多原始的发明正在被人偷梁换柱、剽窃,并以合法的身份登上世界文化舞台。 当我们后人还躺在老祖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时,我们的邻国却在蠢蠢欲动,磨刀霍霍,对泱泱大国进行文化遗产的侵略!中国人,你是否应该警醒了?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遗产的举措:抢注江凌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中医为韩国发明,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论证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早该划入韩国籍;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而今,竟然 宣称汉字也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在2008年前要完成“整体风水地理”项目的准备工作。天哪,我们语言的精髓---汉字是否要遗失他人手中?岂有此理,汉字是你们韩国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你们现在不延用下去?如此下去,今后我们古老的长城和故宫也是你们高丽人筑的的不成?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这种影响是世界范围内的,对推动韩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树立不可动 摇的地位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端午节本起源于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传到邻国,作为与中国共享的文化,竟然被韩国申请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遗憾,中国人的奇耻大辱。
当属于你的东西被人偷梁换柱以合法的手段取得,你应该怎么想?这难道不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一种赤裸裸的剽窃吗?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两个国家的文化现 象已经高度重视,中国人,中国政府,中国的文化组织,你真应该警惕了。这种反常的现象,是否应该给我们敲起一个警钟?为什么地大物博的国人的思维、创新意 识总要落在他国之后?偌大一个中国,足球落在韩国、日本之后,莫非文化遗产也要流失小个子邻国手中?
我不知道,中国人一旦丢失了汉字的起源,还有什么资格、自豪地打出世界上这独一无二的方块字来。其实,相对其他语言来说,汉字在老外的眼里是最难弄懂的, 在国外,甚至有文化学者专门潜心研究中国的古汉语。这种结构复杂的方块字远比English深奥耐品,一字多解,一词多义,一句多层含义,对博大精深的古 汉字,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自豪!只是,我不明白,中国人,你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一些文化遗产不去主动申遗,却要被邻国抢了先?中国人,你的思 维太落后,只会创业,不会保家,前人栽树,莫非后人连乘凉都不会了吗?
物质追求是一种实在的东西,而文化渗透却代表着这个国家精神上的富有。现在,中国的商家顾小利,失大利,国内传统的节日成为赚钱者盆钵充盈的契机,传统 的节日可承载的文化逐渐消失,正在成为吃、喝、乐的代名词,而习俗将不复存在。中国的节日几乎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越来越受到洋节的冲击,像国外的圣诞 节,情人节,母亲节,甚至复活节,为什么会根殖于人们心中?为什么我们现在过自己的节日却感觉乏味?就是我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传统内容不够丰 富,物质富有了,精神上却十分空虚。
莫让先人的遗产流失在我们的手中。
重视我们祖先的遗产,就是给我们合法的地位,我们会受益无穷。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也同样是一场战争——尽管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实事上比有硝烟的战争更可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