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0|回复: 7

师兄跟我借钱,我不借是不是犯菩萨戒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3 17: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我们是在修行,相互之间都是同修道友,都是善友——只能有这层关系,不能有别的关系。

菩萨戒里有一条:“能帮助众生而不帮,是犯菩萨戒。”但是这指的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众生。
  
做布施、做善事,一定要从两个方面观察。第一,要观察好对境。他是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他在做不如法的事情,你也没有必要去帮他,这对他没有帮助,只有害处。

第二,发心也要观察。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发心?他跟你借钱,做生意,赔本了,不还给你,你会不会生烦恼?

若是你心不动,真正能舍出去也可以。如果发心不到位,还后悔、生烦恼,这就带来了不好的因果,你不如不做这个事。
  
作为同修道友,修行上需要帮助的就帮助,其他方面各走各的路就行了,不要有其他瓜葛,否则结果一定会是烦恼、造业。

刚开始处得很好,相互借贷交易,过了几天发生很多事情,就生烦恼了,又造业了。这样也许会结下一些恶缘,会带来很多不好的结果。
  
什么事情都应该深心考虑,然后再去做,不要盲目去做,包括利益众生都是。真是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要帮助,但是一定要观察好。

发心是不是纯正的?真正能舍出去,不结恶缘,不带来恶果,也是可以帮助的。

 楼主| 发表于 2025-1-3 17: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悟空性的四个境界!


1、万法皆心。  
这与观心法之三——“观看显相与心是一或异”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练习观心法之三时,刚开始会确知内显相(内心经验)不外乎是心,最后会怔悟连外法相(外境)也不外乎是心。不管哪种情况,怔悟到内外法相都不存在在心之外,就是证悟到万法皆心。  
2、心即空性。  

证悟万法皆心皆是心的展现,就一定要证悟心性。为了证悟心性,就要练习观心法一与二:止定中关照与动念中关照。在这两种情况下观心,就会发现心没有生、住、灭。  虽然经验到止定和动念的状态,但是这两个状态中没有什么是会生、住、灭的。止定中没有什么是止定的,动念中也没有什么是在动的。
证悟到两者在相上虽然一个是清明一个是生动,但是体性其实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第二个证悟:心即空性。  

3、空即自显。  

证悟到万法皆心,而后证悟到心即空性,是否表示心不存在呢?当然不是。心性虽然是空性,其展现却是变换不停、无限多样的。  

心的本性仍是空性,但并不表示绝对空无、死寂、空白、止静的空,而是空的同时又有明觉的无限、无碍、不断的展现。  

简而言之,心的空性即是升起经验、展现妙有的能力。因此第三个怔悟是——空即自显,它指的是怔悟心性的光芒或展现是永无止尽、变化无穷的,其本性是大乐的。  

这么说,是因为证悟万法皆心和心即空性,就不会执着万法实有,也不会执着这个假名的“我”是万法实有的一部分。只要执着万法实有和自我实有就会感到痛苦,因为执着是苦的因。
若是不执着地如实体会空性的展现,体会到空性的展现是非实体、非我的自显,就不会造成痛苦,反而会产生大乐。  

4、自显即自解脱。  

证悟空即自显非常重要,因为一般想到空性或是讲到空性这个字,会以为是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  

观空绝对不是观无、观什么都没有。若想到空无一物的境界就是在培养断灭见。心当然是空性的,不过心的空性是展现的能力,是永无止尽、变化去穷的展现能力。  

因此,我们觉醒的时候,空性完全显露出来,并不是变成白痴,而是智慧无限。佛陀不是白痴,佛陀如实看待一切,能够成就无限佛事,利益一切众生。佛陀具足一切功德,是因为空即自显。
不过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空即自显,也就是即使怔悟空性,空性还是继续展现,那空性会不会以烦恼痛苦的样子继续呈现,跟现在没有怔悟的时候是一样的?  

不会。一旦如实证悟展现的本性,证悟展现是空性的自显,展现就自解脱了,不会引起执着。
因此第四个证悟是——自显即自解脱。如果证悟了念头的本性,念头升起的同时就已经解脱了,不会带来进一步的执着。  

虽然心性是恒常不变的,但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累积的习气,禅观经验始会变动的。有时候,即使没有怔悟空性,也会觉得自己了证空性。有时候即使一切如意顺遂,也会觉得这只香坐得很遭、毫无意义。
此外,我们也会常常期待或担心禅观境界有无进步。我们往往希望这之香坐得很好,出现美妙高超得觉受,也害怕这之香坐得很遭。  

期待和恐惧与禅观无关,因为观心的时候并没有要创造什么新境界,只要尽量如实关照本来的状态,因此关照时,不需要担忧会出现什么觉受。只要观看,安住于任何观到的经验中,不需要期待有什么体悟。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3 17: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然而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只和少数众生有所关系。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总是喜爱一些人,厌恶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
这种对其他众生存有的偏颇和有限的见解,持续使我们生起执著和嗔恨,因而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如果我们能一瞥过去无尽的生生世世,我们将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而且不只是一次,他们曾是我们许多生世的父母。
为了回报他们的爱与大慈,我们应该像证悟者一般,对所有众生生起爱与慈悲。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生起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不遗弃任何一个众生。
发起这个誓愿所累积的功德,和这个誓愿所涵盖的众生数量成正比。因此希望救度无数众生的愿望,将能产生无量功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达成这个愿望的基础。
如同佛陀对波斯匿王所说的:“喔,伟大的国王,你的事业是如此的广大无量。无论你是在行、住、坐、卧,愿你所有的行为、法规和判断都受到善心的启发。如此一来,你将为你的臣民带来无限的利益,并为自己累积无量功德。”
“心地善良”是什么?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证明。然而,父母只不过是无量众生里面的两个众生。
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众生——不只是我们的朋友,也包括敌人和陌生人——当做我们的父母,并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个你最敌视的人,并视他为你心中最亲爱的人。如果你对某一个亲近的人生起贪爱之心,那么把他视为一个梦中遇到的人,一个缺乏任何真实存在的幻象。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地利益他人来展现,然而,什么是利益他人?毫无疑问的,布施食物、衣服、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现,但这种仁慈仍然有限。

我们应该努力用一种无限的方法来利益众生,而佛法则是唯一的途径。我们应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众生,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蚁冢、养鱼塘或鸟禽养殖场念诵诸佛菩萨的名号,心中生起慈悲,并祈愿:“愿这些动物不再投生轮回恶趣之中。”
诸如此类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行为有很多很多。当你持续受到利益众生的动机的激励,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证悟的愿望——将在你心中渐渐开展。
我们不能用表象来评判行为。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内在的态度。惊人的利他行为可能出自于自我本位的动机——例如期望被人感谢,在来世享受业果——完全和心地善良无关,如此的动机贬损了行为的功德。
记住,誓愿带领一切众生解脱的爱与慈悲,乃大乘之正道。菩提心有两个层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将随着时间慢慢地在心中成熟。
相对菩提心则是根植于爱与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为。深刻地修持相对菩提心一段长时间之后,这种修持将自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显现。
彻底了悟空性的菩萨成佛之后,他展现的悲心不会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头。他不会想:“这个众生向我祈求,我必须帮助他。”
或“这个众生没有祈愿。”他的慈悲和空性是无所不在且含摄一切的,如此这般的慈悲是离于偏爱分别、执著或嗔恨的。
它如同太阳,平等地映照在每一个水面之上,无论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浊。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辉,离于概念,超越形述。
这是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能够如此无边无际的原因,如果你了解这一点,你将明白,即便是吹拂一个发烧病人脸庞的凉爽微风,也都是诸佛的加持和慈悲。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0: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怎么知道你有进步呢?不管修什么法门,我们只看结果:你的心越来越调柔、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慈悲,你修行上路了,你方法正确;如果你修很多功课,但是你心烦恼依旧、自私依旧,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相依旧,那你就不是在借相修心,你叫做积集善业!

但是我们要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积集善业,魔王,他没有积集善业,他得果获报的时候,他哪有那么大的神通力来干扰修行人?他的神通力从什么地方来?是从布施、持八关斋戒,那做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大众师,但是他不懂借相修心的道理。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观念──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如果你真正用功的人,你开始进入到佛的相状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佛的心,你也要慢慢出现佛心。这个叫做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是以相状为下手,但是最后是以心态来做总结!就是说:最后的结果,你的心态必须跟佛心是相应的,那我们说你这个人修行正确了,上路了,进步多少是时间的问题了。

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就不用害怕了,你今天拜佛拜得少,那只是懈怠,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休息一下,没关系,可以再继续走,起码你是上路了;我们最怕就是一个人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头,那就糟糕了。

~~~ 净界法师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0: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法机缘:以「出离心」来说,当然要有生活上的基本条件,但对顺缘如果不好好运用,就会成障碍,那些你可以马上得到快感和暂时愉悦的东西,可能成为你修持本觉的障碍。什么东西都调到刚刚好才要修,那你可能永远没有禅修的时候,完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要让自己卡在立即的舒适感里。

一开始,你可能有点抗拒,要让自己习惯,45分钟不喝咖啡不会死吧,不开窗不会死吧--暂时把那些都丢开吧,「发生就发生,不发生就不发生,管它的!」,就这样只专注在自己的心上。」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0: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最后一次转世为凡人,
就是身为悉达多太子;
你也可以发愿,
让此生成为你的最后一世,
因而你不必像瓶中的蜜蜂一般,
忍受永无止尽的轮回流转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0: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世界充满邪恶,所有的不幸,
都应该转化为开悟之路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4: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祖师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
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
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4-25 18: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