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回复: 2

佛法精髓之现代诠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5 09: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伟大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具足无上的智慧、慈悲与方便,他示现许多伟大的行谊以利益众生,例如在身的事业上,他化现各种不可思议的奇迹;在智慧与意的事业上,他则化现可以加持众生的禅定等。而他最伟大的佛行要算语的事业,他教导我们他所得到的成就,经由这些教导,平凡的我们才得以由痛苦中得到解脱,而且能获得真正的宁静与真实的喜乐。

如同虚空般无边无量的众生,他们各有差异性,即使单就外貌言,他们的长相、肤色、高矮与外形等各有差别;至于内心的差异就更大了,每一众生有不同的习性、品味与根器等。因此,若佛法只有一种教授,便难于满足每个众生的不同需求;就如同只用一种药无法治愈所有的疾病一样,必须使用各种不同的药来治疗各种不同的疾病。而且不单是使用的药品有差异,疗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对于某些疾病而言宜用对抗疗法,而另一些疾病则宜用顺势疗法;佛法的多样性,其理由与此相同。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讲过无数的教法;这些法教,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来加以区分,例如可依所论的主题、所用的语言、所说的时间等来加以区分。这当中最为普遍的区分法则是依受教学生的根器作分类。如我以前所述,众生可分成两种主要根器:小乘和大乘,合称二乘,这就是佛法中有两种主要教授的原因。在大乘中又可分出两种教法:因乘的一般大乘和果乘的金刚乘。故总括的说便有三乘,即小乘、大乘和金刚乘。

我们无论学习那一乘的教法,基本上都要严守戒律,<Vasubandu>大师所谓:「均应持守道德规范」,这意谓好的戒律是一切品格的根本,也是善行功德的基础。当具足戒律后,接着应做的三件事是:闻、思、修。像今天大家来此学习佛法,听闻法教,便是修道的一部分,对于那些真正修道者而言,这个教授本身就是他们修道的一个重要部份。

不论何时,当我们接受一个教授时,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产生正确的发心。任何修行与世间的活动,引领我们达到目的地的皆为动机,若初发心有异结果便跟着不同。因此若发心错误,将导致严重而难于弥补的后果,如同吃错药一样。譬如若有人为私利而来听闻法教,这便是错误的发心,他所导致的后果将弊多于利。至于对一位初学者而言,如果是出于好奇心而来,则不算是严重的过失,甚至我认为由于好奇而想多了解一些真理,反而可以藉此引导上修道之路,故未尝不好。若是因为发起菩提心而来听闻法教,那即使光坐在此处聆听本身,就有无穷的功德,同时也是修道的重要一步。



就学习佛法言,不同的发心将造就不同的修道与证果,对于已在修道上的行者而言,有三种不同的发心,以下分别言之:

第一种发心是深感人间现世充满着痛苦,而且未来世若生为人也仍然如此,尤其若是死后堕入三恶道中,那痛苦将远远超过于此,因此就生起避开此等痛苦之心,希望将来能转生到一个充满幸福的人道,甚至投胎于更高更享乐的天道之中,以求避免世俗的苦痛。如果学习佛法的动机是这样,那便是属于下根者的发心。

第二种发心是他不仅了解到下三道之苦,而且也了解到即使生于上三道,也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只要身处轮回中,便是无止境的受苦过程,它一次次地受生与死亡;譬如当我们上一世生命结束后,我们来到今世;今世结束后,我们又将到下一世,有如念珠的没有结尾一样;这种情形也很像轮子的不停轮转,故被称为轮回。生命只要陷在轮回中,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因此,有人发愿由轮回中解脱,以获得永恒的安详和喜乐,那就是涅槃。这种为个人安乐而寻求涅槃的人,是属于中根者的发心。

第三种是上根者的发心,须知众生中小至昆虫大到最具智慧的高等人类,都希望远离痛苦而获得安乐;因此,我们不仅要自己免于痛苦,也希望诸有情,包括我们的朋友与敌人、认识与不认识者、人类与其它动物等,皆能从痛苦中解脱,获得真正永恒的安乐,这就属于最上根者的发心。



以上共有三种发心,当你发的是下根的心,那你所听闻的法教对你而言便是下根的法教,所证的果也只是下根的果;若你发的是上根的心,那你听闻的法教,便是上根的法教,最后也会证得上根的果。所以学习佛法第一件事就是要生起正确的菩提心,有了正确的菩提心然后接受法教,此时聆听法教将会是一件极大的功德,

在佛法中因果业报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有此因必得此果,有此果必根于此因;一切的果报皆由因缘而来,我们接受教法便要有此因果观念,若一开始有正确的发心、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行为,最后必得证圆满的果位;这不仅是对弟子如此,对教授佛法的老师也一样,他必须有正确的菩提心、爱心和慈悲心,为利益那些渴望听闻佛法者而弘法,绝不能是为个人的名闻利养而传授教法,否则亦同样会得到不好的果报。

师如医生,法教如药,而学生则如病人,聆听佛法有如接受治疗。当我们生病时,需要有好的医生开正确的药,作正确的治疗,如果我们切实遵守医嘱,服用正确的药,病就可以得到痊愈。同理,我们学习佛法也一样,老师与法教这没有问题,接着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确实遵照老师的教法而实践,最后才能使我们生命的病症获得痊愈。而目前要作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在听闻佛法时生起正确的动机,然后用好的态度与具体的行为,去实践所听闻的法教,这便是一种殊胜的开始。

当你作了正确的发心之后,不论何时的闻思修,都会汇归到圆满你的发心上,当你禅修时,禅修的功德便会增长成就你所发的心,而迅速达到你所要的佛果。若在开始时,发心不正确,则修行无法开展,甚至每一件事都可能会出差错,而使事情无法圆满;所以初发心的正确是非常重要的事。以上简要说明发心的重要。
人生于世有许多需求,如为了生存,需要食物、衣服与遮敝所;当生病时须要医生医药;还有其它身体的需求等等。除了身体的需要外,又有心理与心灵的需求;而其中最重要者当属心灵的协助与灵性的修持,这是生命最主要的核心课题。世界上有各种灵修宗派与大师,他们都各有优点,也各有独特解决生命问题与协助众生的方法,这些宗派大师我们无法于此一一详论。

在此我们只想论述释迦牟尼佛的法教,这套法教最心要之处在于说明众生皆本具真如佛性,我们心的质性本自清净,从未受染污,这是我们现今修持而得于未来成佛的最大保障,也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资产。只是此时此刻我们尚未觉证于此,我们还看不见自己心的本性。甚至,反而深受无明障碍所蒙闭;我们执着于「自我」,而看不到心的本性;这犹如误以彩绳为蛇,除非我们查觉那只不过是彩绳而已,否则就会感觉恐惧和害怕,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原来信以为真的蛇,只是彩绳而已,就好像原来我们执着的「自我」,原来只是假相;届时我们就不会再被它迷惑,我们就会真实了悟到心的本性。

因此,除非我们认知自心的本性即佛性,否则我们的自性就会一直受无明所障蔽。我们毫无理由的执着有一个「我」的存在,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我们常在生活中提到「我的身体」,事实上身体并不是「我」,如果「我」就是「我的身体」,那每个人各时期的身体都有不同变化,是不是「我」就有很多个,所以身体并非「我」;同理心亦非「我」。既然身体非「我」,心亦非「我」;显然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在身上,但是我们无始以来误将身心合起来的存在物称为「我」,我们对它产生强烈执着,进而形成习性;于是对我们的朋友、亲戚、家人、国家等产生强烈欲望与占有,而对其它较疏远的众生、反对者、不同理念者、信仰不同哲理者、不同文化背景者,产生疏离感,甚至感到厌恶。因为有我故产生以上的喜爱和忿怒,它是所有错误、痛苦、与悲惨事物的源头。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不知真理实相,缺乏智慧,不知心的真如本性,以致产生无明,由无明产生我执,这是一切染污的总源头。

在修道路上的人,有两种不同的性格与根器:一种是性好细节,他需经过多年的学习后,才会将所学应用于修道上。另一种人则一开始就直接把所学汇入修行。对后一类根器者,我们通常给予口诀教授;口诀乃历代上师一代接一代流传而来的心要法教。在藏传佛教的各教派中,都有很多很深的口诀教授,它们在措辞和仪式上虽略有不同,但教法本质则大致相同。



我们首先应了解,一般人常有「执着此生」的习性,他们认为不论成败,或发生何等事,今生都很重要。殊不知此生只是暂时的,鲜少人能活过百岁,更无人得以永生,死亡的到临是必然的事,当死亡到临时,我们都得将一切置之身后,届时唯一能倚靠的唯有佛法罢了。为了顺应这种「执着此生」根深蒂固的想法,佛法标举人身难得以为对治。人类相较于其它类的生命,人身确实非常稀有难得,尤其是具足诸顺缘而远离诸逆缘的人生,更是珍贵难得。有人反驳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口,可见人身并非如此稀有。当知人类总数虽多,但若与其它生物相比,人类所占比率仍是少数。例如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城市,我们很容易可以数出共有多少人,但要算出究竟有多少小生物居住其中就绝无可能了。甚至在一个房子里,我们都无法算出有多少小生物在里面。

因此,相较于其它类生物,人类只是少数族群,尤其是那些具足诸顺缘的人类,更是殊胜难得。例如诸根完具者,他们听力健全,只要想听闻佛法,便能如愿以偿,又有思考力,他可以理解所听闻的佛法,加上他自己深厚的信心和虔诚心,这样的人生便称为人生宝。因为他有自主的分辨抉择能力,故能分出何者为真佛法,而非只因出身于佛教家庭,或受某人要求与鼓励而信了佛法。其实佛陀也不鼓励我们盲目的信仰,他告诉我们即使他亲自说的话,我们也需用我们的智慧、经验和力量,去进行检证,以判断是否为真实佛法;就好像购买黄金须要检测一般,唯有经过检测过的黄金才能买得心安理得。同理,唯有验证过后的佛法,我们才能产生不可摇动的信心,也才会很踏实的去实践它。

除了具足内在的圆满外,也需具足外在的圆满,例如一个人应该出生在有佛出世的世界,甚至是佛正在转*轮的世界,最少是出生在中国——一个有佛法流传的地方。而我们称佛转*轮,意谓佛法有如轮子;轮子可被转动,透过轮子转动我们可以由一地旅行到另一地。同理,经由佛法的修持,我们可以从轮回中脱离出来,而悟入佛陀所达到的断证二功德中。再者,这种经由言教以唤醒我们的根本智,也像是转轮一般,由佛的智慧转移到我们的心上来,故称为转*轮。此外,属于外在的圆满还包括那地区有遵循佛法之人,如和尚、尼师、与在家居士等,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还有适宜的居住环境,我们要修行就必须要生活,生活须远离恶缘的环境,才能在不受干扰下精进修行。

当具足以上内外条件者便是人生宝,这在经典和论释中常被提到,这个论证可从原因、自性、数量比率、以及例子的观点等方面来证成,最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人身难得且稀有,甚至要比如意宝还珍贵。我们可以向如意宝祈求所有的所需,包括食物、衣服、住所、医药等等,但是它不能保证我们得以往生上道,不能令我们达到涅槃解脱,不能给予我们究竟证悟。然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宝贵人身,如果我们努力,好好利用它,我们却可获得究竟证悟,在生命历程中没有比得到究竟觉悟更重要的了,所以说人生宝比如意宝还来得珍贵。



人身不但稀有而且宝贵,一旦失去损失将甚为惨重,它是来自过去生的善因善行,以及虔诚祈愿而得。当我们想到「人生难得」的时候,不单是要了解它字面的意义,更要在内心思维禅修,确实了悟它对佛法修持之重要性。当然执着此身是绝对不对的,因为那将使我们汲汲于世间法;但是当我们拥有这个人身时,如果能以正确的方式善用它,利用它来精进修行佛道,最后达到究竟证悟,则是正确的作法。故第一个步骤是要禅修于这个宝贵人身,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应知这宝贵人身也是无常的,所有世间诸相皆为无常,凡是由因缘而来的皆无永恒性,尤其现今所拥有的这个生命,极其脆弱而且多变。我的意思是指寿命的长短并无确定性,即使人类的寿命有个平均值,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可以活到彼时,因为有许多终止此身存在的因素随时都会发生,例如外来的意外或内在的疾病,生命有如风中残烛,甚至有时油灯里还有许多油脂,霎那间刮起的风也会吹熄它,我们的生命并没有任何的保证。许多人认为自己还年轻不会死,自己很健康死亡轮不到自己。但这些理由并不充分,因为有许多年轻人比老人们先去世,有许多健康的人比久病多年的人先辞世,这便是无常。以人身之宝贵和无常两者合一来禅修,可以去除我们对此身的执着,这是第一步骤。

再来讨论业果报应,没有人喜欢痛苦,所有人都想获得快乐,然而所有人都生活于痛苦之中;即使是天人亦为如此,他们表象上看来,好像是快乐的,但须知轮回的本质是苦,它交织着三种痛苦,这些痛苦由何而来?盖皆肇因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此生所有的遭遇都不是无中生有,也非由其它来源产生,而是我们过去行为的果报。因为我们前世做诸善行,故今生能得人身,且具足诸顺缘,有机会修持佛法。反之,一切的逆境如生病、身体苦痛、精神紧张、烦恼不安等,则是自己过去世恶行的果报,而非无缘无故产生,也非他人所造成的,这便是因果业报的观念。

因此,我们若真正希望得到快乐,就必须努力创造快乐之因,那就是出乎真心的爱与慈悲,去尽力行善。我们若不希望受苦,就必须放弃痛苦之因,不要心存恶念而做出伤害其它生命之事。如果我们能确实思维轮回过患和因果业报,禅修于此二者中,将可去除对世间的执着。即使你目前并不了解它的字面意义,那也无妨;当经过一再反复思维其道理和禅修之后,你就会了悟轮回丝毫不值得执着,无论下三道或上三道都只是痛苦;以上是第二个步骤,就是透过思维轮回之过患与世间因果业报这二件事,以去除对此世间轮回的执着。


第三个步骤是生起菩提心去慈悲利他,无始劫以来我们由于对自我的执着,我们总是爱自己胜过爱别人,我们以自己为第一优先,然后才是亲戚朋友等。想一想虽然我们由无始以来始终最照顾自己,以一己的利益为前提,然而我们有得到任何成就吗?我们依然受制于轮回,在轮回中受苦。因此,我们不该再为一己之私,我们只要藉由经验便能得知所有众生都与我们有相同的感觉,都在轮回中忍受痛苦,也都希望获得快乐,所以我们若只关心自己的快乐,而置其它生命的苦痛于不顾,那必是不对的。佛教徒相信生命是延续的,无始以来我们就在轮回中,这么长久的时间里,无有一众生不曾当过我们的双亲或至友,没有一众生不曾与我们有任何联系或私人关系。故此,只为一己之私利,而不关心其它生命的死活是不正确的。为加深这个信念,我们应透过禅修,以开发自己的爱心和慈悲心,然后去除对自己的执着。

当我们发展自己的爱心和慈悲心时,不仅只针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而且要及于每一众生,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希望所有众生皆能生起菩提心,也都能开悟成佛。在世间法上,一个具慈悲心而毫无私心的人,他必能关心照顾他人,也必能受到他人的敬重。这种人不管他有无信仰,或属于何种宗教,都是公认的好人。菩提心的意义是以众生为己任,为使每一个众生皆达解脱,一切有情皆得快乐,他日夜精进地成己成人。我们若能思维爱心、慈悲心和菩提心三者,以此来作禅修,将可去除对自己的执着,以上是第三个步骤。

第四个步骤是积聚智慧资粮,从相对意义上说,我们抛弃对此生、世间、与对自已私心之执着,这还是不够,此外我们尚需具备内在真实的智慧,乃能悟入究竟之地。累积福德资粮固然重要,若无智慧资粮的积聚,仍无法走入真实道中。为了要飞翔于天空,我们要有两只翅膀;为了证得佛果,我们需要福德与智慧二资粮,而所谓智慧,就是了悟诸法实相的究竟本性。为此,首先必须训练心意的集中,因为我们的心时时忙碌于层出不穷的念头,我们无法以此散乱心作究竟的禅修。因此需以心意集中的修持为根基,等心性稳定达到集中一味时,才可进而禅修诸法实相的究竟智慧。以上二者的合一,可去除对如梦如幻生命之执着,也可去除认定此生为真的执着,由此可获得究竟的智慧。

功德与智慧必须合而为一,这如同在旅途中行走,我们须要有双腿和眼睛,若没有双腿,我们虽见到道路仍无法前进。智慧如同眼睛而功德就如同双腿,惟有眼睛与双腿相辅相成,我们才得以在路上不断前进。同理,智慧与功德二者亦互为辅成,没有功德资粮,则难于积聚智慧资粮;若徒有功德而不具智慧,则为下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成为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09: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法的基础是菩提心,必须具足菩提心我们才可以获得伟大的成就,也许要让菩提心生起并非易事,但若我们以之为努力的目标,不断的下功夫便会有极大的功德与利益,有这样的菩提心即使只帮助某一特定的对象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便已累积了极大的功德利益,更何况菩提心可施用于所有族群与所有问题上,而且又是无止尽的在利益众生,所以菩提心当然是世间最伟大而殊胜的宝物,它是快乐的源泉。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09: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4-10-25 09:55 编辑

我们在一生中需要很多东西,比如食物和住所等等,但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理解一切现象的真正含义和它们的实质在佛陀的多种教导中,一切事物都带有无常的属性,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我们的生命中,经常发生各种事件或障碍,这些都可能缩短我们的寿命,无论我们在此生取得了什么成就,无论是财富或好的名声,它们都只存在于这一生中.实际上,这一生只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时间段.

印度智慧大师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在这一生有机会了解一切现象的实质却没有好好把握,要再次遇到这样的机会将会非常困难,我们未必有同样丰富的时间,因此如果我们已经具备了,各种条件并且远离一切逆境,我们必须努力寻找这一生中,最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如何寻找并理解一切现象的真相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事情,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这些我们一直认为是“那样”的事情未必是真相,很多时候我们所想象或认为的存在矛盾,我们所看到和认为的“现实”实际上是另一回事.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许多人,我们觉得这个人很好,这一刻真的很喜欢他/她,然后,发生了一些事情,导致这个人变了,某天当你再遇见这个曾经认为很好的人,从你现在的角度看,他/她已经变得很坏,好与坏的概念不能同时存在,它不是非好即坏.大部分时间,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方式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今天我们认为正确的想法,明天可能是错误的,对于同一件事,明天或未来我们总会有另一种感觉和看法,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这些都表明,我们未能完全理解“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真正的意义?”和“各种现象的真实本质到底是什么?”仅凭我们以往的认知无法澄清真相,因此我们必须依赖佛陀和佛陀的教导,他是一位无误而可信赖的导师,佛陀拥有无尽的智慧、慈悲和力量,留下了许多不同的教导和指引,以适应各种不同性情和根基的众生

,后人将佛陀的众多法教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一种分类方式是:按时间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这称为三转法轮包括初轮法轮、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初转法轮主要阐述四圣谛的含义,在佛法理论上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表面意义(世俗谛)和深层意义(胜义谛),虽然在初转法轮的教导中,包含了深奥的胜义理念,但主要教导集中在可解释的世俗意义上,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无法直接领悟深奥实相因此佛陀以言语解释的方式,巧妙引导这些众生,适应世俗而讲述生死等方面的真谛。二转法轮则专注于阐明,深层意义;

在这里佛陀揭示了般若空性智慧内容集结成《般若经》,《般若经》包含许多不同的卷册但其核心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转法轮进一步涵盖了,可解释和深层意义这两方面,在这三次转法轮中,二转法轮所揭示的般若智慧,阐明了空性或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至关重要,虽然佛陀向徒众们传授了许多不同法门,但关于《般若经》的解释,佛陀预言在他涅槃后会有一位名叫龙树的学者出现,只有他才能解释《般若经》的真正内涵,不同的教派和其他宗教,也在努力寻找隐藏在我们所见、所闻和所行中的生命意义和真理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究竟是什么?

不同教派观察现象时,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佛教内,也会存在许多不同见解的派系,例如当他们试图探究生命的起源时,他们得到不同的结论,有些人认为这是上帝创造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生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合而成,在佛教内不同派系持有不同的观点,再比如原子被视为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原子存在但从整体角度看又不存在,在解释实相方面各教派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如一切现象皆为唯心所造等,在其他派系中,得出结论时都会对究竟实相进行总结,不是这个结论就是那个结论,然而龙树大师独特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中观的理论。在龙树大师非常严谨的推理下,当他尝试观察一切现象时,发现根本没有一个特定常存的结论可得,没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说它一定是这样或一定是那样,一切现象的真实情况,实相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由于没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可以准确地描述或表达出这种状态,很多时候它被称为空性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空无、什么都没有。

以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物为例:我们看到一只空杯杯内是空的,没有盛水或任何东西,杯子本身就是这样存在着,由于杯内空无,它同时处于空的状态,当我们谈及空时,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处于虚无状态,换言之,空性的含义并不是一切不存在,空性的真正意义是,所有的现象无论是我们看到、听到或尝到的,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没有事物能独立存在,一切都必须依赖因缘条件才能存在,如果事物本身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必须能够独立存在,不依赖任何因缘条件,若一件事物必须依赖各种因缘而存在,那么正是由于有这些原因,才得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万事万物都需要依赖因缘而产生,这足以证明所有现象都是空性的表现。正因为如此,空性即相互依存,而相互依存即空性。

了解缘起性空相当关键,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是通过主因和各种助缘,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事物是依赖因缘而存在,它并非独立存在,在相对的层面,事物的显现是因为因缘和合;

在绝对和究竟的层面,它无法用言语或文字来描述,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一种结论可以表达实相,这就是为什么《心经》说「色即是空」,这里的「色」,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事物,这些形象,比如杯子和山林等,「色即是空」是因为万事万物的形象,是永远不会脱离空性的特质,当我们说杯子是空的,杯子的形象存在,但杯内却是空的,没有盛水,然而对于空性的理解,并不仅限于此形象/名色本身具有空性的本质「色即是空」;

空性本身在另一个层面,是形象/名色的表现,所以「空即是色」,而形象/名色与空性的本质并无差异,空性也与形象/名色并无差异,通过原因和条件的相互依存,而产生事物的显现。在一般的常理认知上,我们认为事物的发生和消失,与空性这一概念存在矛盾,在这里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矛盾之处,在相对的层面,事物通过因缘和合而显现;在绝对和究竟的层面,正由于所有现象都是依赖缘起而生,一切都是空性本身的展现,因此事物的生灭和本有空性这两个概念,在我们一般的观点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没有矛盾存在。我们可以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彩虹,你可以清晰看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但它却没有自性,它不像那些我们可以看到并触摸到的实体,你可以看到彩虹但无法触摸它一切现象就像做梦一样,无论是美梦、悲伤的梦还是恶梦,在梦中总是近乎真实,仿佛现实生活中,当你做梦时,会感到愉悦、幸福或悲伤,所有不同的感受,就像真实生活那样真实但是当你醒来时,对于梦中经历的,有时甚至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同样,我们目前经历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就像梦境或彩虹很多事情,从一般的角度看来,存在着矛盾,但实际上并没有矛盾,按照我们的常识,一个庞大的物体和一个微小的米粒大和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一个庞大的物体可以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内反映出来,比如说:镜子虽然很小,但一个小镜子却可以反射整个国家,或者反过来说,整个山谷可以在一个小镜子内反射出来,一切我们所经历的现象,如颜色、声音、香味等等,都是由各种原因和条件的结合而产生。

因为这些原因,导致这些结果,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相互依存的缘起法则从未出错过,实相即完全的空性,这表示我们无法说其存在或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实相超越一切形式的描述。按照一般的观点,由各种原因和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与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空性似乎矛盾,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两者之间并无矛盾时,才能真正领悟般若智慧的真正含义,通过分析、冥想和修行,当我们能够完全融合这两者,由各种原因和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与无法言说的空性不分离也不异于,空性即是现象的本质,而现象即是空性的显现,空性即是现象两者并无矛盾,完全超越二元概念,就在这时,我们领悟真正的般若智慧。这种理解并非仅仅通过听闻和思考就能达到,还需要广积福德资粮,这点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积累足够的福德资粮是不可能完全领悟空性的,最有效地积累福德资粮的方法,就是通过培养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各种善行如施舍、守戒、忍耐、勤奋等,在积累福德资粮的同时,我们聆听和思考佛法,尤其是进行禅修,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以空性作为修行主题实非易事,我们必须先平复心境,在心境平静的基础上,进而专注于一点并修炼止息,禅修空性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层层推论式的禅修,这种禅修的方法是使用中观,非常敏锐细致的推论方式,来观察所见所闻之事,一切事物都是种种因缘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

正因为如此,一切都是空性等等,透过这样的观察、一层一层的推论而进入禅定,空性的状态.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将心念专注于止定,安住在这个状态中,然后在这时直接检视心的本性,这就好像当你让一瓶混浊的泥水静止下来,淤泥沉淀使清澈的水浮现出来,同样地,当一切平庸的念头停止清澈的心将能浮现出来,这是一颗非常平静的心,在这基础上,清澈平静的心与空性完全相融在一起变得不可分割,就如火与热一样,你不能把这两者分开.同样地当清澈平静的心与空性完全相融,也是不可分割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禅修,对于想要明白空性而产生的疑问实在是太多了,实际上,修行者必须通过实修才能,获得真正内在的了悟,通过积聚功德并消除障碍,与此同时,本有的智慧将如光芒般散发出来,那么当行者了悟实相时,将自然地从一切不同形式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的意思是,只说「一切皆空」而缺乏对实相的内在了悟是不够的,尽管我们说一切现象都是空的,但我们仍然会感到痛苦,我们仍感到饥饿、干渴和种种不同的痛苦,直至我们对实相已生起内在的体悟,我们还须尽力积聚种种善行,严格遵循因果业力法则,避免种种恶行相当重要,如果对实相并无任何内在的体悟,而又认为一切现象皆空,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视因果业力法则那将会十分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菩萨圣众们在还未开示前行是不会随便宣说空性的内容,在了解前行的基础上,去接受空性这概念就变得非常有力了,无论我们作怎样的善行,若有着空性的概念,都能有着天壤之别,以布施为例,如果我们有着空性的概念,便会清楚了解在究竟实相中并没有施者、受者和布施这行动的存在,这三者都只是如梦如幻的呈现在相对的层面,实际上实相是离于这三者的显现,随着我们对空性的了解,一切现象当然会变得天差地别.所以在空性这圆满的概念下,一切所作的善行将变得非常强而有力.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4-26 01: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