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格力琼寺

听闻《法华经》的殊胜福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5: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信士王梵行        清信士 王梵行,是琅琊临沂人。他从小失明,母亲教他诵《法华经》,到十三岁的时候就能流利背诵整部经书了。       他日夜坚持诵持《法华经》,一心一意,精进不懈,诵了一万七千遍。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走路从来不用别人指引,就能识别坑洼的地方。而且,他还能织草席、缝衣服、写信,做这些事情比视力正常的人还要快,还要好,别人都怀疑他有神奇的力量。他一生吃素斋戒,没有娶妻。      开皇六年,王梵行七十一岁时去世,遗体放在荒野,飞鸟走兽都不敢接近。慢慢的遗体的肌肉消失,只剩下白骨,于是舌头显露出来,长一尺多,颜色和莲花一样。他弟弟慧义把他的舌头装在砖函里,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腐烂。 ——《弘赞法华传》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智登         释智登,不知道是哪里人。他从小就出家修道,在匡山的大林道场,昼夜不停地诵读《法华经》。三年后的一天,忽然看见空中有银色宝殿悬浮在头上。又过了三年,银色宝殿又近了些,就在头顶。过了很久,银色宝殿变成了金色宝殿,稍微动一下念头金色宝殿就到了房间里。睁开眼睛,闭上眼睛,金色宝殿常常就在床前。又过了很久,智登想去宝殿里面,刚刚动念就发现自己已经坐在殿里。动念想从殿里出来,就又回到禅床上,试了几十回都是这样。从此,智登的信仰更加坚定了。  

        智登的修行远近闻名,请求向他皈依受戒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智登喜欢清静,厌恶吵闹,很多人请他都没有成功。后来,晋安王约了城里很多出家人、在家人,恳请智登授戒,多次苦苦请求,智登终于答应了,说:“白天喧哗吵闹,人心散乱,夜里授戒。”授戒的时候,智登不让点燃蜡烛,在他说戒到受皈依正法戒的时候,口中放光,光芒遍照众人。大家看到智登口中放光,悲喜交集,争着顶礼跪拜,声音喧哗吵闹,以致没有办法受戒。智登看到这种情况,闭口不说话,光芒也消失了。智登说:“你们来这里是受菩萨戒,不是来礼拜光明的。现在怎么能看见光就礼拜,荒废了受戒呢?戒本说:‘戒光从口出,是证戒相,不是戒本身。’刚才要授戒,因为太喧闹没有授戒成功,现在从头开始。”大众安静地听着,智登又开始说戒,讲到皈依正法戒的时候,口中又放光,大众又顶礼跪拜,喧哗吵闹,不能受戒。一夜中反复多次,最终没有授戒成功。   

     第二天,智登回山,又看见金色宝殿,和同行的人说:“这次我登上金殿,就不再回来了。”几天后,智登就圆寂了。 ——《弘赞法华传》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5: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持诵法华感得老虎护法     释智聪,不知道是哪里人。持诵《法华经》,兼听三论 。南陈灭亡后,智聪渡江来到扬州安乐寺。大业年间,隋朝灭亡,没有地方可以去,就藏身在江边的草丛中,坚持诵《法华经》。四只老虎来到身边,围绕在他左右。智聪已经十几天没有吃饭,也不感到饥饿口渴,和老虎说:“我就快死了,到时候你们就可以吃了。“老虎忽然说人话:“天地间没有这样的道理。”不久,一位八十上下的老人,胳膊下挟着一艘小船,对智聪说:“师父要是想渡江去栖霞寺住,就请上船。”四只老虎眼里流泪,舍不得智聪。智聪就对老人说:“救苦救难,就在现在,把四只老虎也带上吧。”于是,老人就驾船将智聪和四只老虎送到了江的南岸,然后就不见了。 智聪带着四只老虎到栖霞寺舍利塔西侧,修行坐禅,发誓不躺下睡觉。弟子和追随者八十人都不出寺院。要是有凶险的事情,一只老虎就会进寺大声吼叫,告诉众人。唐朝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八日,早饭后,智聪就到兴皇法朗 像前顶礼跪拜,回到自己的房内就坐化了,异香满室。丹阳城里跟随智聪受戒的出家、在家人有三千多人,听到智聪圆寂的消息,都奔走登山,哀恸的声音满山遍野。智聪圆寂时九十九岁。 ——《弘赞法华传》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5: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4-10-20 16:00 编辑

比丘尼称道迹,号总持,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得法于菩提达摩。达摩和梁武帝话不投机,到少林寺面壁九年。一天,达摩和弟子说:“我要回天竺,你们说说自己修习禅法的心得吧。”道育说:“我的见解是不执着文字,也不离开文字,就是道用。”达摩说:“你得我的皮。”道迹说:“我的见解是好像看见阿閦佛国般喜悦,一见更不再见。”达摩说:“你得我的肉。”道副说:“四大 本空,五阴 非有,我的见解是,没有一法。”达摩说:“你得我的骨。”慧可恭敬礼拜达摩后站立不动,没有说话。达摩说:“你得到我法的精髓。”于是传法给慧可。   

      道迹虽然没得师父认可,得到禅宗心髓,但是自己早年实践佛法的志愿没有忘,于是隐居在湖州卞岭的顶峰,昼夜诵《法华经》,满十万遍,几乎二十年没下山  。

      道迹圆寂后,人们在她搭茅棚的地方造塔,把她的遗体供奉在塔内。大同元年,塔内忽然生出一朵青莲花,众人都很惊奇,开塔后看见道迹禅师的肉身完好,莲花从舌根生出,又从中得到一部《法华经》。
         州郡据实上奏,就在这里建法华寺。到宋朝的时候,改称观音院,用法华作山名,道迹禅师的肉身塔还在。 ——《法华经显应录》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6: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喜,俗家姓李,是湖北襄阳人。他七岁的时候出家,拜颢禅师为师,在荆州青溪山寺做沙弥。白天砍柴做饭,晚上诵习经典。山上没有蜡烛,他就点燃柴火照亮,每天晚上诵通一页。虽然学习很多经典,但是以《法华经》为宗。他经常在吃饭睡觉间隙,诵持一卷经书,其余的时间就专心参禅。颢禅师去世,法喜发愿诵持上千遍《法华经》给师父做功德。他不住自己的旧房,每日巡绕寺塔,发誓要圆满愿望。诵经满八百遍,早晚精进,专心不散乱,身体也觉得强健了。跟他同寺的僧人,一天看到白牛拉着宝车进到法喜的房间,追过去看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       法喜乐于救助生病的贫苦人,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都照顾周到,关心慰问,亲自治疗。病人的屎尿、浓痰、吐出来的脏东西,他不嫌脏,一直高高兴兴地照顾病人。
   
    贞观六年的春天,法喜因为受伤的创口感染生病,自己知道要去世了。十月十二日,他对门人说:“无常到了,不要喧扰,要沉默静虑,不要让外人随便进屋。”又告诉大众:“三界虚空,但是一心。”大众听到树林的北面有音乐和车辆的声音,告诉法喜。法喜说:“世间的果报,我早就舍掉了,怎么又有音乐,这是缠累啊。”法喜入定,随即音乐声就消失了,香气满屋。到了凌晨,端坐去世。寿命六十一岁,去世后脸色如同活着时打坐入定一样。——《弘赞法华传》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6: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郎妇,不知是哪里人。大唐佛教兴盛,而陕西人爱骑马射箭,轻视佛、法、僧。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可怜他们的愚痴,就来到这个地方。人们看到一位风姿绰约的单身少女,都想娶回家做媳妇。少女说:“我没有父母,也想有个好归宿。但是我不在乎钱财,要是有一个聪明善良、能诵佛经的人,我就嫁给他。”很多男子聚在一起看热闹,少女就给他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答应谁能一晚背下来,就嫁给他。第二天,有二十多人能背下来。少女说:“我的家世贞洁,不能嫁给这么多人。”于是她又给这些人《金刚经》,第二天早晨能背出来的有十几个人。少女又给众人七轴《法华经》,约定三天背下。到了期限,只有姓马的男子能全背下来。少女说:“你能超过别人,就回去和父母说,请媒人来下聘礼,然后我们再成亲。”马氏男子来迎亲的时候,少女说:“我有点不舒服,请把我安顿在别的房间,等身体恢复了,再和你相见。”于是马氏男子把少女安顿在别的屋子休息。没等婚宴结束,少女就去世了,身体很快腐烂了,马家就把她安葬了。没过几天,有个穿紫色袈裟、肤色黝黑、相貌怪异的僧人来找少女,马氏男子带他到埋葬少女的坟前。僧人用锡杖拨开沙土,看到少女尸骨已经没了,只剩下金色锁骨。僧人在河水里把锁骨洗了洗,挑在锡杖上说:“这是菩萨怜悯你们不信佛法,为让你们种善根,化身变成少女。你们要好好想想善因,以免堕落到苦海里去。”说完就腾空飞走,众人悲哀哭泣,不停叩头。从此本地人信佛诵经,都是少女的力量。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作《观音赞》: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平江万寿体禅师作颂:十分美貌谁家女,百倍聪明是马郎。堪笑金沙滩畔约,始终姻娅不成双。——《法华经显应录》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6: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宁姑嫂二人       淮宁近城河北岸有座华台寺,建寺的起源是这样一件事:当地一户大姓人家有个女儿,能诵《法华经》。后来她的哥哥娶妻,嫂子受她影响,也喜欢诵《法华经》。没过多久姑嫂两人就都能背诵整部经文了。每到夜深人静,月白风清的时候,二人就一起诵《法华经》,声音清脆,节奏铿锵。后来两人一同病倒,都去世了。某天,嫂子的墓上忽然长出一朵红莲花,美丽盛开,人们都很惊奇。打开坟墓,看到莲花根穿过嫂子的口,连到小姑子的墓地。再打开小姑子的墓,发现莲花根是从她的舌头长出来的。因为嫂子的《法华经》是小姑子传授的,所以有这样的景象。当地政府知道了这件事,上报给朝廷,朝廷赐华台寺匾额,建立寺院。——《法华经显应录》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6: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4-10-20 16:10 编辑

隋朝并州人高守节,家中世代都信奉佛教,守节在修行上尤其精进。高守节十六七岁的时候,曾经游历化郡,在途中遇见一个五六十岁的沙弥,自称海云,与高守节交谈的时候问他:“小朋友,你会诵经吗?”高守节回答:“识其本心。”于是海云就把他带到五台山,走到一处刚好可以容身的三草屋住了下来。海云教高守节诵读《法华经》,平时在外面乞讨衣食,供养高守节。     
     
      高守节经常看见一个外国僧人,来到草屋和海云师谈笑,一天后才离开。海云经常问高守节:“你知道外国僧人是谁吗?”高守节回答说:“不认识。”海云就像开玩笑一样的说:“他是文殊师利菩萨啊。”高守节虽然总是听海云师这么 说,却没有领悟师父这句话的含义。         
某天,海云让高守节下山到附近的村落取东西,临行前再三告诫:“女人是恶之本,坏菩提道,破涅槃城。你下山办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高守节牢记海云师的叮嘱就出发了。在半路上遇见一个女孩,十四五岁年纪,穿的衣服很漂亮,长得端庄美丽大方,骑着一匹白马,直接来到高守节的面前,向他行礼后说:“我的身体有急病,需要下马。可是我骑的马上蹿下跳,我没有办法让它停下来,希望你救救我。”高守节想起师父叮嘱他的话,不理睬女子,继续往前走。女子一直追了高守节几里路,多次苦苦地哀求,高守节意志坚定,就是不理睬她,后来女子就消失了。办完事情回去后,高守节把路上遇见女子的事情和海云师说了,师父说:“你真是个大丈夫。不过那个女子其实是文殊师利菩萨。”      
  高守节仍然没有领悟,以为是师父开玩笑。经过这件事后,他更加精进诵经,三年的时间就把《法华经》诵读得特别精淳。  

        后来,高守节听说长安有高僧度化人,就想去剃度出家。海云师说:“如果你一定要去,就是辞别了好师父,以后很难再见面了。你到了京城后可以去禅定道场皈依卧伦禅师。”高守节到了京城后一心想剃发出家,却不能如他心愿。他去了卧伦禅师的道场,禅师问他:“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高守节回答:“我是从五台山来的,师父临别的时候让我来卧伦师这里做弟子。”卧伦禅师又问:“你的师父怎么称呼啊?”高守节回答说是海云。卧伦禅师惊叹道:“五台山的文殊师利菩萨!这个海云师其实就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拜学习的第三个大善知识啊,你为什么要离开圣人呢?千生万劫没有这样的机会相遇,这是多么大的错误啊!”        

高守节此时才醒悟过来,非常悔恨。他还想见到海云,就辞别卧伦禅师,日夜不停赶回五台山,回到过去居住的地方,什么人也没有看见。 ——《法华传记》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6: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城释僧智         释僧智,持戒严格清净,诵持《法华经》作为自己日常的事业。僧智本来没有牙齿,发愿诵经后,梦见一位外国僧人用杨柳枝指向他的牙龈。梦醒之后,僧智的口中就生出牙齿。  

     有时候,他登上古塔诵经,身体疲累,躺下睡觉,从塔上掉下来却没有落到地上,感觉空中有人接住他,身体没有受一点伤。僧智问是谁,答:“我是毗沙门天王 。要是有人受持《法华经》,我一定守护。”僧智后来去了西域,不知所终。——《法华传记》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6: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釋曇翼——山雞成佛        

  釋曇翼大師是晉朝時候的浙江人。在他還沒有出世的時候,他的家鄉有一位叫法志的沙門,經常持誦《法華經》。法志誦經的時候,總是有一隻山雞飛到他的座位旁
邊,好象是專門來聽經的。      

  七年之後,這只山雞死了,法志將它埋葬起來。一天晚上,法志做了一個夢:一個小孩向他叩頭並說:“我就是那只常來聽師父讀誦《法華經》的山雞,因為聽經,所以得以擺脫做禽畜的命運,現在已經投生到山前的王家了。”

        一天,恰好夢中小孩提到的王家設齋供僧,法志借機到了王家。說來奇怪,這家的小孩一見到法志就說:“我的和尚來了”。法志愛憐地撫摸著這個小孩:“這就是我的山雞兒了”。脫下小孩的衣服一看,腋下果然有三根山雞毛!於是這小孩的名字就叫:翼。



        翼七歲的時候就出家,十六歲的時候正式落髮。開始時到廬山親近遠公,後來又到關中向羅什大師學法  。  


    義熙十三年,釋曇翼回到東部來,在會稽的秦望山上搭了一個茅廬,稱為法華精舍,在這裡一心持誦《法華經》。就這樣過了十二年,某一日,忽然山裡來了個穿著華麗的妙齡女子,手裡提著一個裝著一頭小白豬和兩根大蒜
的籃子。這女子走到釋曇翼的跟前說:“我是來山裡采野菜的。天色晚了,山裡的野獸出沒,這個時候回去,肯定是沒命的,求您讓我在這裡借宿一夜。”   

    釋曇翼大師極力推辭,禁不住女子的苦苦哀求,只好讓出草床給這女子住下。半夜時分,這女子哭嚷著說肚子疼,求釋曇翼大師為她按摩止痛。釋曇翼大師無奈,只好持著錫
杖遠遠地用包著布的一頭為她按摩,秋毫未犯。到了次日清晨,這女子將身上華麗的衣服變成了一片祥雲,白豬變成了白象,兩根大蒜變成了雙蓮花,騰空而起,在半空中對釋曇翼大師說:“我乃是普賢菩薩,因為你不久也將成為菩薩,所以前來試探你的。看來你的心是真誠的,就象水中的月亮一樣高潔不可污染。”說完,天空中降下了一場花雨,震動四方。     

    當時,太守孟(豈頁)剛剛起床辦公,忽然見到從南方飄來了一片祥雲,四射的光芒籠罩著整個庭院。孟太守知道這是普賢菩薩示化的,於是將這件事向朝庭作了奏報。皇帝賜在此建法華寺(也就是現在的天衣寺),釋曇翼大師入滅後,信眾將他的法身上漆留在寺裡供養。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6: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慧进-念法华经往生的故事         前齐永明中,杨都高座寺释慧进者,少雄勇游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蔬食布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文。贼来索物,进示经钱,贼惭而退。尔后遂成百部,故病亦愈。诵经既广,情愿又满,回此诵业,愿生安养。闻空中告曰:“法愿已足,必得往生。”无病而卒,八十余矣。(出《祥异记》。明抄本作出《冥异记》,按见《冥祥记》。)
  【译文】 前齐永明年中,杨都高座寺的和尚慧进,年少英勇有义侠精神。年纪四十岁时,忽然间明白过来,于是就出家。食粗粮穿布衣,发誓诵读法华经,用心苦诵,积劳成病。发誓要造百部经书来赎先前的罪孽,开始攒了一千六百文,贼来抢财物,慧进向贼说这是买经书的钱,贼惭愧而退。以后就造成了一百部经书,因此病也就好了。经书读得多,又满足了自己的心愿,从此一心诵经,回向往生极乐。忽听空中告诉他说:“法愿已足,一定能够往生。”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无病而死。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6: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诵法华经免病死的故事        宋罗玙妻费氏者,宁蜀人,父悦为宁州刺史。费少而敬信,诵法华经数年,勤至不倦。后得病,忽苦心痛,阖门惶惧,属纩待时。费心念:我诵经勤苦,宜有善祐,庶不遂致死也。既而睡卧,食顷而寤,乃梦见佛于窗中援手,以摩其心,应时都愈。一堂男女婢仆,悉睹金光,亦闻香气。玙从妹于时省疾床前,亦具闻见。于是大兴信悟,虔戒至终,每以此端进化子侄焉。(出《迷异记》。《法苑珠林》九五作出《冥祥记》。)
  【译文】宋朝的罗玙的妻子费氏,宁蜀人,她的父亲做了宁州刺史。费氏年少就敬信诵读法华经,几年勤奋不倦。后来得了病,忽然感到心痛,全家人都非常害怕,只等咽气下葬。费氏心念:我诵读经书勤奋,应当有保祐,大概不至于马上就死吧。接着就入睡了,一顿饭的工夫她醒了。梦中看见佛在窗中过来拉她的手,抚摸她的心。过了一会就不疼了。一屋子里的男女婢仆,都看见了金光,也闻到了香味。罗玙的堂妹在床前探望她的时候,也都看见和闻到。于是就大兴信悟,虔诚也守戒规到最后,也常常用这些来教化他们的子侄等人。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6: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慧超,俗家姓范,是丹阳建元人。年纪不大却有远大的心量,为人温雅明理通达,有超脱尘俗的想法。他钻研佛法秘藏,来完成自己的心愿,并把诵《法华经》作为日常的事业。当时光州大苏山的慧思禅师,参悟了一乘的妙义,明白了三观的奥妙。

慧超听说,就和天台智者、仙城慧命结为好友,多年一起参访慧思禅师。禅师常和众人说:“超公是得忍 的人啊。”会稽净业法师住在蓝谷,钦佩慧超的道德,亲自邀请他一起隐居八年。慧超常勤苦修行六度,又用严格的法令约束僧人。 慧超隐居在瓦窑三年,后来动乱的时局安定下来,慧超准备离开,临走时告诉窑主说:“我在窑中诵《法华经》一千多遍,你可以扫洒干净,供养起来,别再用来烧砖瓦了。”

窑主不信,还和原来一样烧砖瓦,发现所烧的瓦都变成莲花的形状。远近见到的人都感叹称奇。慧超曾经在寺里诵经,有一头猛兽来听经。慧超为它授戒,用手抚摸它,好像家犬一样,说:“施主好好回去吧。”猛兽就听话回去了。类似的灵异感应事迹还有很多,难以一一记载下来。 后来慧超生病卧床,弟子流泪跪问,慧超说:“我一直是这样,活的年纪大也没什么高兴,晚上就死掉也没什么悲哀的。”于是坐起来面对西方,说:“第一义空,清净智观。”

说完就去世了。圆寂的时候七十七岁,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慧超九岁出家就开始诵《法华经》,五十多年诵经近两万遍。 ——《弘赞法华传》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7: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隆州令孤元轨          唐朝贞观五年,隆州巴西县有一个叫令孤元轨的人,敬信佛法。他想书写《法华经》、《金刚经》、《般若经》、《涅槃经》等经典,但是没有机会自己来书写,请来了上抗禅师书写检校。上抗禅师就在寺内清净身心,如法恭敬写经,把经书送到歧州庄所,和老子的《道德经》共放一处保存。忽然有一天,家里失火,存放经书的房屋是茅草屋顶,被烧得干净。令孤元轨当时在外任职冯翊县令,不在家。家人在灰烬中寻找存留的物品,盛放经书的箱子已经被烧成焦炭,但是经书和原来一样,装潢的颜色都没有改变。再寻找《道德经》,已经烧成灰了。《金刚经》有一卷题字焦黑,查找原因,原来这卷题字当初是一个擅长书法的州官所写。写的时候,他没有素食,又因为有急事要走,站着题完就走了,不够恭敬,所以被烧。乡里的人都叹为奇异之事。 ——《法华传记》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7: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州观音道场道人
梁朝天监年中,百济国有位僧人释发正,背着书箱来到中国,寻师学道,悟了不少佛法的义趣,修行也很精进。发正在梁待了三十多年,始终不能忘记故乡,于是决定回国。

回家路上,他听人说越州界山有个观音道场,留存着观音堵室,就去看,到了发现房屋的梁栋都烂光了,只留下几堵墙。 观音道场的由来,是这样的一件事。当时有两个要好的僧人,相伴入山诵经。一个人要诵《华严经》,一个人要诵《法华经》。

各占了一块空地,垒石墙作为住处。诵《华严经》的僧人预计一个月可以诵完。他不知同伴诵经诵得怎么样了,抽空去看他,发现他一卷《法华经》还没有诵完。诵《华严经》的僧人说:“我们定的期限快到了,粮食也快吃完了,你该加紧用功,如期诵完。如果实在诵不下整部经书,就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吧。”说完就回去了。

诵《法华经》的僧人非常难过,心想自己肯定是过去世的原因,今生才如此愚钝。于是他更加诚心读诵,早晚不停歇。 又过了几天,诵《华严经》的僧人又来问,他实话实说:“诵一半了。”诵《华严经》的僧人说:“我已经诵完《华严经》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样浅显的经文,你怎么两三天都诵不下来呢?我要是离开你走了,就辜负了朋友义气。你三天都诵不下普门品,按理我不能再等了。明天再来,你要是还诵不出,我就走了。你要努力啊!”

他听了更加悲痛,至心诵念,终于诵完。 第二天早晨,诵《华严经》的僧人又来了,说:“我要走了。”诵《法华经》的僧人说:“我昨晚才诵完。”诵《华严经》的僧人大喜,想试一下各自的诵经成果,就坐在禅床上诵《华严经》,三十卷经,没有一点脱落错误。接着,同伴上禅床诵普门品。刚发声,空中就飘下花瓣,伴随着阵阵花香,石室里到处是花,香气遍满山谷。看到这个景象,诵《华严经》的僧人禁不住下地叩头流血,忏悔谢罪。过后他刚要告别,诵《法华经》的僧人让他别走,说:“有一位老翁常送东西给我吃,你稍等会儿,咱们一起吃了,你再走吧。”

但是过了很久都没人来。 后来,诵《法华经》的僧人要打水,到了打水的地方,看到老翁坐在草地上休息,身边放着装饭食的担子。诵《法华经》的僧人很奇怪,问他:“我的同伴刚来,想一起吃饭,您有什么事,为什么在这里不送饭呢?”老翁答道:“你的同伴这么轻视我,我怎么好见他啊。”诵《法华经》的僧人这才知道老翁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他五体投地,恭敬礼拜。拜完抬头一看,老翁已经不见了。  诵《法华经》的僧人垒的石墙至今还在,发正亲眼所见。 ——《法华传记》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4-26 01: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