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4|回复: 2

【风水故事】雷劈坟发迹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4 09: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说清朝的道光年间,广宁县有两个大财主,一个叫江森华,是北市人。另一个姓杨,是南街大雾寨人。
其中杨财主以:“九代不扶犁,十代不脱鞋”来比喻财产之多。意思是家里的财富很多,多至九代子孙不用犁耙种田,十代人不用除鞋下地干活都用不完。
四会河东窑头村的吴氏宗族出了一位后人名叫吴义斋,乳名叫吴义狗。传说当时他在四会是最富有的,虽然不知道他的金银财宝有多少,但是人所共知的大北路至城中路、汇源路至曙光路以内的大部分铺位和房子,都是他的物业;其中,老一辈(七十岁)的四会人熟识的“太和”杂货店和“友兴隆”酱油厂(在现在的汇源路市党校门前一带)都是他创下的基业。
因为吴氏的财产与广宁两大财主的总财产相比还要多,故流传有:“广宁一江杨(羊),不及四会一只狗”的比喻。“一江”在四会方言为“一群”之意,则比喻为“广宁一群羊都不及四会一只狗”那么重的份量(财产多)。



发迹源于雷劈坟
传说吴义狗的发迹根源在于安葬了“雷劈坟”之后。
吴氏未发迹前在河东窑头村居住,贫困的生活令他相信风水能改变他的命运。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认识了一位学识高深的风水师,由于他非常相信风水,所以他对这位风水师非常敬重。为了让风水师为他寻到风水宝地,他把平时节衣缩食省下的不多积储全部给了风水师。
风水师被他的诚意打动了,为了报答吴氏敬重之心,风水师经过多天的攀山越岭,寻龙觅穴,终于在下茆镇石头岗(现在的红卫村附近)为吴氏相得了一块上乘的风水宝地。

此地“辛”龙过峡,龙穴左边的青龙方有后天“壬”水流进明堂,右边的白虎方也有先天“巳”水上堂,两水汇于明堂后在“巽”位流出,以水口而论为三合风水中的“水局”绝地去水;定立“辛”山“乙”向,为四十八局中的 “正墓库向”。书云:“癸归艮位发文章,辛入乾宫百万庄,乙向巽流主富贵,丁坤还是万斯箱”。此局水去“巽”位,立“乙”向,正合古书中“乙向巽流主富贵”之秘,为此,吴氏大发。
除了在水法配合了“辛”龙入首,符合了“辛龙壬水归巽位,乙向逢之官祿催”而发富贵之外,在明堂的前面还有五重朝案,这些朝案拆射天星瑞气,且层层关锁、护穴有情,使龙穴灵气汇聚。
另外,在左边的青龙方有几个长形小山岗,其形似“船”;右边的白虎方有一大一小的小山岗,两岗合看形状似“马”,故风水师根据以上形状注有:“东边船来接,西面马迎人”。由于在峦头中的明堂有上述的真切景象,所以使吴氏祖坟更有灵气而福荫后人。


牙鹰吹箫鱼敲鼓 头戴铁帽马骑人
风水师的风水术非常精湛,他把预测在安葬吴氏先人骨骸时出现的:“牙鹰吹箫鱼敲鼓,头戴铁帽马骑人”的天象记录在交给吴氏保存的“日子单”里。

在安葬吴氏先人骨骸时,天象正应验了风水师预言那样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啸啸,此时有一只牙鹰(本地人对雀鹰的称呼)在天上盘旋,并用焦急的声音呼唤着同伴,听起来犹如“牙鹰吹箫”。在大风雨来临前的气压较高,造成水里的氧气减少,使河里的鱼缺氧跳出水面,当鱼跃起再跌进水里时,其声音犹如“鱼在敲鼓”。

过了一会儿后便是大雨滂沱,此时有一个手拿大锅从下茆赶集(每月固定了9天为圩日,圩日时本镇及邻镇的人都会拥到圩镇上进行买卖)回家的人,当他路过坟前时正巧下着雨,没有带上雨具的他只好用双手举起铁锅遮挡着雨水,情景犹如“人戴铁帽”。

古时的巫师或道教人士在帮信众“打醮祈福”时,都要用竹片、纸张或布料扎造一些马放在仪式上燃烧(图7),以祈求丰衣足食,禄马迎官。此时也刚巧有一个人从赶集时买到一只布扎马从坟前的小路经过,并把布扎马举在头上遮挡着雨水,快速奔跑,远处看去仿如一匹马骑着一个人在奔跑似的;这一情景又应验了风水师“马骑人”的天象。

易经风水对外应天象也非常讲究,当风水师进行兴工、奠基、安葬、开张、入伙、婚庆等仪式时,如果预测到的天象得到应验,或者虽不能准确预测天象,但在做事时能听到锣鼓、鞭炮、飞机、喜雀等声音,还有看到迎亲、送军入伍及白鹤等鸟群、蜂群飞过时,通常都会有好的结局——吴氏此时正应验了这观点。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9: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机泄尽 风水师遭雷劈
这位风水师除了准确地预测以上的天象外,还能预测把先人骨骸放进金井后,进入拜祭仪式,燃放炮竹那一刻时,如果他自己还在坟地所看到的视线范围内,必然承受泄尽天机之灾劫。

为此,当风水师主持把先人骨骸登上龙位、调好线位、覆盖泥土,最后完成了“呼龙灌荫”后,便千叮万嘱吴氏必须让他走出前面明堂,拐进右前方的小山岗背,一直到了看不到他的踪影时,才可燃放鞭炮。

在风水师需要走出三百米路程而走了一半的时候,天空已经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此时正验着风水师所预言的“牙鹰吹箫,鱼在敲鼓”;与此同时,三百米外已经在下起了大雨,“头戴铁帽”及“马骑人”景象也相继出现。吴氏眼看大风雨就要来临,为了不让挂在树上的鞭炮被大雨淋湿,因而吴氏在情急之下却忘记了风水师的叮嘱,点燃了鞭炮。

此时的风水师就要到达前面的拐弯处,可惜天意难违,风水师就在鞭炮燃响的那一刻,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

由于安葬此坟时风水师遭到雷击,所以按本地方言把“雷击”称为“雷劈”,“雷劈坟”便由此而来。
风水师遭到雷击,也许是他的造诣过于高深,预言过于应验,造成泄漏天机太过所致。

吴氏发迹佳话
自从吴义狗缘得风水师为其祖先安葬在“雷劈坟”后不久,因为受到了风水的福荫而使他从贫穷走向了富裕。发富后他从农村进入了会城置业经商,最终成为了会城镇的大财主。他对自己的发迹原由从来不说是靠自己努力所得,而是大张旗鼓地说是靠安葬了“雷劈坟”后所带来的风水福荫。
他如此说来使会城内外的人都知道他是靠“雷劈坟”福荫所发,同时也因此引出了“吴家坟”发迹之说。为此“吴家坟”便成为了会城及周边乡镇群众都公认是四会最好的发迹名墓之一。它与最发迹宗祠之一的马田岗咀李氏宗祠共得美赞,故流传有“李家祠堂吴家坟”之说。

吴公义斋宗祠笑传
传说吴义斋去世后,其子孙为他建造纪念宗祠。宗祠选址在现在汇源路的党校位署内。宗祠依偎着金鸡岗而建,绥江水从右倒左在原会城西门城墙角的“丁未”字位上流出;立木局“自旺”向的“壬”山“丙”向。宗祠建成以后,吴氏子孙在石板牌匾上雕刻着“义斋吴公祠”。
宗祠入火后不久,吴氏族人觉得运程蹭蹬;于是吴氏找来了风水先生为宗祠看风水。先生知道宗祠的后山叫“金鸡”岗,而宗祠牌匾是“义斋‘吴公祠’”,两者联想后而觉得金鸡岗那无形的“鸡”,有叼克“蜈蚣”之意,后更改为“吴义斋宗祠”。不久,吴氏宗族又重新回复兴旺。


传说四会“三吴”之一,清末期间担任高丽、日本总领事及民国江汉关总监督兼外交侨务副总裁的吴昭安等名仕官宦,都是由此宗祠福荫所发。
抗战期间,日军派飞机轰炸位于县前街,即现在的华侨新村位置的民国县政府;由于县府被轰炸后造成瓦面漏水而无法办公,所以当时的抗日指挥部曾搬迁到吴义斋宗祠里。解放初期,四会县人民政府也临时设在吴氏宗祠里,后迁于汇源路九号;之后吴家祠变为科教场所。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党校在吴氏宗祠位置的兴建,“吴家祠”这个地标也随之被“党校”所取代。


由于年代久远及经历了上世纪那场文化浩劫,吴家祖坟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摆放在原古墓傍边那几块被侵葬时挖起的古老青砖与灰沙硬物


东城区窑头村吴氏宗祠。在族长提供的《吴氏族谱》中获知,吴氏现有过千后人;
历史上除了孕育以吴义狗为代表的富豪一批外,还孕育了最高官拜二品大员一名,五六品的官员几名,秀才、贡生则数不胜数,民国期间还有出任日本使节及近来的不少处局级领导干部。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9: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机泄尽 风水师遭雷劈
这位风水师除了准确地预测以上的天象外,还能预测把先人骨骸放进金井后,进入拜祭仪式,燃放炮竹那一刻时,如果他自己还在坟地所看到的视线范围内,必然承受泄尽天机之灾劫。

为此,当风水师主持把先人骨骸登上龙位、调好线位、覆盖泥土,最后完成了“呼龙灌荫”后,便千叮万嘱吴氏必须让他走出前面明堂,拐进右前方的小山岗背,一直到了看不到他的踪影时,才可燃放鞭炮。

在风水师需要走出三百米路程而走了一半的时候,天空已经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此时正验着风水师所预言的“牙鹰吹箫,鱼在敲鼓”;与此同时,三百米外已经在下起了大雨,“头戴铁帽”及“马骑人”景象也相继出现。吴氏眼看大风雨就要来临,为了不让挂在树上的鞭炮被大雨淋湿,因而吴氏在情急之下却忘记了风水师的叮嘱,点燃了鞭炮。

此时的风水师就要到达前面的拐弯处,可惜天意难违,风水师就在鞭炮燃响的那一刻,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

由于安葬此坟时风水师遭到雷击,所以按本地方言把“雷击”称为“雷劈”,“雷劈坟”便由此而来。
风水师遭到雷击,也许是他的造诣过于高深,预言过于应验,造成泄漏天机太过所致。

吴氏发迹佳话
自从吴义狗缘得风水师为其祖先安葬在“雷劈坟”后不久,因为受到了风水的福荫而使他从贫穷走向了富裕。发富后他从农村进入了会城置业经商,最终成为了会城镇的大财主。他对自己的发迹原由从来不说是靠自己努力所得,而是大张旗鼓地说是靠安葬了“雷劈坟”后所带来的风水福荫。
他如此说来使会城内外的人都知道他是靠“雷劈坟”福荫所发,同时也因此引出了“吴家坟”发迹之说。为此“吴家坟”便成为了会城及周边乡镇群众都公认是四会最好的发迹名墓之一。它与最发迹宗祠之一的马田岗咀李氏宗祠共得美赞,故流传有“李家祠堂吴家坟”之说。

吴公义斋宗祠笑传
传说吴义斋去世后,其子孙为他建造纪念宗祠。宗祠选址在现在汇源路的党校位署内。宗祠依偎着金鸡岗而建,绥江水从右倒左在原会城西门城墙角的“丁未”字位上流出;立木局“自旺”向的“壬”山“丙”向。宗祠建成以后,吴氏子孙在石板牌匾上雕刻着“义斋吴公祠”。
宗祠入火后不久,吴氏族人觉得运程蹭蹬;于是吴氏找来了风水先生为宗祠看风水。先生知道宗祠的后山叫“金鸡”岗,而宗祠牌匾是“义斋‘吴公祠’”,两者联想后而觉得金鸡岗那无形的“鸡”,有叼克“蜈蚣”之意,后更改为“吴义斋宗祠”。不久,吴氏宗族又重新回复兴旺。


传说四会“三吴”之一,清末期间担任高丽、日本总领事及民国江汉关总监督兼外交侨务副总裁的吴昭安等名仕官宦,都是由此宗祠福荫所发。
抗战期间,日军派飞机轰炸位于县前街,即现在的华侨新村位置的民国县政府;由于县府被轰炸后造成瓦面漏水而无法办公,所以当时的抗日指挥部曾搬迁到吴义斋宗祠里。解放初期,四会县人民政府也临时设在吴氏宗祠里,后迁于汇源路九号;之后吴家祠变为科教场所。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党校在吴氏宗祠位置的兴建,“吴家祠”这个地标也随之被“党校”所取代。


由于年代久远及经历了上世纪那场文化浩劫,吴家祖坟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摆放在原古墓傍边那几块被侵葬时挖起的古老青砖与灰沙硬物


东城区窑头村吴氏宗祠。在族长提供的《吴氏族谱》中获知,吴氏现有过千后人;
历史上除了孕育以吴义狗为代表的富豪一批外,还孕育了最高官拜二品大员一名,五六品的官员几名,秀才、贡生则数不胜数,民国期间还有出任日本使节及近来的不少处局级领导干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5-9 20: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