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7|回复: 0

生活起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9 07: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这是说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非但时时注意应顺天地自然环境的四时阴阳变化,并且还在饮食、起居、劳逸上作适当的调适,所以大多身体健康,精神充沛,活到一定的年龄极限。可后来就不对了,他们常常把酒当作水浆来喝,把过头的事当作家常便饭,酒醉后还纵情房事,为了寻欢作乐,把正常的起居作息规律都抛到了脑后,这样作践的结果,自然是把个好端端的身子给弄得精疲力竭,真气耗散,故而也就年方半百,就衰象毕现了。

    养生家们一致认为,人们为了保持健旺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对于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应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多加注意。由于生活起居的范围非常之广,所以我们这里择要道来。  

    起居生活离不开活动,但活动也得有个节制,不能太过,这就牵涉到劳逸结合了。最好的办法是有动有静,动静相济,任何只动不静或只静不动的做法,都是不利于养生的。元代李冶在其所著《敬斋》中说:"大抵人不能常动,亦不能常静。常动则胶于阳,而有以失于阴:常静则胶于阴,而有以失于阳。阴阳偏胜,则伤之者至矣。"
   
    寒则增衣,热则减衣,原是人们为了应顺四时气候寒暖变化所采取的一种必要措施。《孙真人卫生歌》说:
   
春寒莫使绵衣薄,夏热汗多需换着。
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疾生才服药。


    在具体的衣服增减中,春天气候多变,时寒时热,要逐步逐步地减,不可一下子便把衣服脱掉。同样道理,入冬之初的增衣御寒,也不可骤然之间添加得太急太快。总之一句话,以恰到好处为宜。此外,"衣取适体"也是衣着养生的一个方面。对此,《老老恒言》有一段很中听的劝导:"衣食二端,乃养生切要事。心欲淡泊,虽肥浓亦不悦口。衣但安其体所习,鲜衣华服与体不相习,举动便觉乖宜。所以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妙药。"

    对于平昔起居,阳光当然是必要的,适度的光照非但能够杀灭细菌,健美肌肤,促进周身的血液循环,并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心理的健康,提供一种感觉上的愉悦。近人黄齐生养生健身《八宝诗》之一的《日光诗》说:

    给我光明暖我身,不分秋夏与冬春。
    太空神妙知何限? 第一关垂总让君。

    至于阳光的好处和阳光浴的方法,清人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提出这样的看法:"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喧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这里曹庭栋说得很清楚,日光的作用是补益**,老人日光浴的方法是择取日晴风定之日,就南窗下背光而坐,时间以上午为宜。此外,他还提出,日光浴的时间也不要搞得太长,否则反而不利。
  
    在日常起居中,早起梳头是一件必做的事。结合养生,发要常梳,因为这样不但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同时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产生。明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制《五杂俎》卷十二,还借修养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他说:"修养家谓梳为木齿丹,云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昧的是,修养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作用。由于梳发的神奇效用,人们还有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的,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晁说之《晁氏客语》道:"周天右言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之时,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代之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并且还是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我国古代,还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干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甜食后漱口。再则,传统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为较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就更好,原因是"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老老恒言》)。

    小便、大便之事虽然提到纸面上来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正常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4小时一次,人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无可奈何的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忍小便和憋大便,明代沈仕《摄生要录》告诫:"书云: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再之古哲经验,人们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永无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日常起居养生,前人还从反面提出了"五难",清代丁国钧《荷香馆琐言》说:"名利不去,一难也:喜怒不除,二难也:声色不去,三难也:滋昧不去,四难也:神虑精散,五难也。"反提的目的自然为了从正面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究其实质,原是告诫人们不要被过多的情志干扰和声色滋昧,惑乱了宁静的身心。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于平昔起居养生,多所述及。第六十七回宝玉、宝钗、黛玉三人又闲话了一回,因提起黛玉的病来,所以宝钗劝道:"妹妹若觉着身上不爽快,倒要自己勉强挣扎着出来,各处走走逛逛,散散心,比在屋里闷坐着到底好些。我那两日,不是觉着发懒,浑身发热,只是要歪着?也因为时气不好,怕病,因此寻些事情,自己浑着。这两日才觉着好些了。"这里作者通过薛宝钗的口,把自己的一些养生经验散碎地托了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5-12 11: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