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9|回复: 0

立命之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0 20: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是理。‘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这理论了凡先生还不会,他的万善圆满是在事上修的。如果从性上修,就是真心上修,那一善是尽虚空、遍法界,不只是万善。纵然我们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布施他一块钱,这一块钱的功德“称性”。为什么?因为当时你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分别“他”是乞丐,“我”是能布施的人--能所双忘、三轮体空。一块钱的布施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因为是性德的显露。今天布施千万、亿万,不如真心人布施一块钱的功德大。为什么?你布施千万、亿万是从意识心上布施的。意识心是有分别、执着、界限的,你突破不了这个界限。真心人一块钱虽少,他没有分别、执着,没有界限,就和虚空法界完全相等,这是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修功德,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原因是用心不一样。境随心转,我们的心量很狭小,修再大的福德,分别执着的界限画在那里出不去。菩萨、阿罗汉边界没有了,所以他的一点点善事,就是无量无边的扩展出去了,达到尽虚空、遍法界。头一句讲的是理,我们要晓得这道理,念念功德圆满--圆遍法界,遍满十方,这个意境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了凡先生是从事上修的,事上修便利于万民。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很难得,他立刻就能够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到五台山去斋僧,供万人大斋。常讲“千僧斋”,他要打“万僧斋”,满他这一万条善事的大愿。‘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明、清时代四大名山出家众经常都有几万人,五台山一万人是少的,人数最多的是普陀山,普陀山住众大约三、四万人。在明、清佛法相当兴盛时,峨嵋、九华大约有一万多人。所以他到那里去斋僧。
   尤注说:“足见其人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无丝毫牵强吝情处,宜其受福无量也。”“宜”是应该。这样慷慨大方布施,没有一丝毫怀疑、没有一丝毫吝啬,自己所有的马上能够拿出去。了凡先生是个清官,不贪污。清官俸禄能有几何?这次请客,请一万人吃饭,大概把他那一点俸禄积蓄全部都拿出来了。他出身清寒,尤其相信因果报应,决定不敢取一分非法之财,所以这是很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虽做好事,总是抽出几分之几,有一百块钱,拿出一块钱做好事就觉得很满意了。不像袁先生,全都拿出来,这是很难得的。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
   就是五十三岁寿命就到了。而且算得很准确,是八月十四日丑时,算得那么清楚。这一年有灾难,这一年过不去。
   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他写这篇文章是六十九岁。五十三岁那一年他没有求长寿,那一年也过来了,也没有什么灾难。没有求长寿,寿命延长了。由此可知,世间法里最大的就是生死大事,也就是寿命。连寿命都可以求得,何况其他的呢?功名、富贵、儿女,没有寿命难求;寿命都可以求得到,那么其他没有一样是求不到的。这个求要如理如法的求,要从至心上求,从自己心地上求,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如果撇开了心地,从外面去求,那就是前面云谷禅师所说的‘内外双失'。所以佛门讲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中国世俗所讲的是求福、求寿、求儿孙。多福、多寿、多男女、多儿孙,世间人求这个确实求得到,没有求不到的。我们知道了凡确实是添福、延寿、添丁,完全是超出他命里的常数,这是他一生修得的,不是命里注定的。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
   ‘书'是《书经》,五经里的一部书。《书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记载上古时代的典章制度。这两句话,“文见商书(商朝)咸有一德篇”,《商书》里面的一篇。‘天'是讲天命,也就是我们讲的定命。我们命运被人算定了,落在数量里。‘谌'就是信的意思;天命难信。也就是常数是有的,但很难相信。为什么?它有变化。虽是一个常数,但它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了凡居士断恶修善,恶的天天减少,善的渐渐在增加。做了知县,减粮这一节,这是乘法不是加法。这一乘,一万条善事没几天就做完了、圆满了。这就不是一一相加,是乘法。如果造大恶,那一下就除掉,不是一桩一桩减。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有加减乘除,这就是很大的变数;常数有,变数就难信。常数决定是有,但不是呆板的,是会变的。
   ‘命靡常',《太上感应篇》明白的告诉我们:“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福都是自己行业感得的果报。
   又云。惟命不于常。
   这一句话也是《书经上周书康诰篇》里所说的,也是说天命无常。告诉我们修德的重要,变数胜于常数。
   皆非诳语。
   古圣先贤这些教训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尊称为“经典”。“经典”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真理,绝对是真实,不会改变的。这些教训应用在现代,还是真实的;若不信,凭着自己的意思,胡作妄为,只有增加过失。眼前纵然得到一点好处--何况所得到的还是命中有的,若不知修德,所得也保不住。不但财富不能常保,寿命都靠不住。命都保不住了,财富再多又有什么用?这个社会随时都有灾难,随时都可以把命丢掉。你想想看,其他的还有什么意义?纵然得到了也没有意义。《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得很好,一个人在临命终时什么都带不去,你的家亲眷属、地位、威势、财富,没有一样你能够带得去的。能够带得去的是“十大愿王”,愿王常随不舍,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佛门也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很重要的警语。既然晓得业随身,业会随着我们走,就应该要努力修善因,不要带着恶业走。带恶业,我们就由恶业引导堕三恶道;善业引导生三善道;念佛的净业引导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比较比较、衡量衡量,我们就清楚了,这一生中应该要做些什么?所以眼光要看远一点,要看大一点,不要在眼前斤斤计较,不要计较这一生的得失。这一生时光非常短促,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生中,多做一点好事、多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大了!
   古圣先贤的话,我们读了要能够相信、能接受,依教奉行,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不尽的。你不相信,你认为那是神话,靠不住,那是自己的业障。无比殊胜的因缘,就当面错过了。
   ⑷教子知过?改过?修福积德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
   这是了凡先生真正觉悟的话。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把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佛菩萨是圣人当中的圣人。
   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这是讲常数。以前孔先生跟他算命是世俗之论,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是圣贤之言。晓得这个道理,你还需要去算命吗?还去看相,看风水吗?不要了!相信圣贤之言,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开拓美好的前途。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了凡先生的命是被人算定了。他的儿子没有给人算过,不知道他的定命是如何,实在讲也不需要算了。‘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以下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是他教导儿子:纵然你命里将来是大富大贵、达官显要,也要常作落寞的想法。‘落寞'即是不得志。为什么要作此想?因为以后纵然发达了,人谦虚,能够礼让,不会以富贵对别人起一种骄慢的念头。自己能谦虚,这是培养自己真实的福德。
   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样样事都很顺利时,也常常要想着遇到许多的困难。就是在顺利当中,还是要谨慎,还是要小心,不敢大意。诸葛亮一生成功就是在此--诸葛一生做事小心谨慎。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
   眼前衣食不缺乏,相当的丰富,可是一定要知道节俭。如果在富贵时能常常守住这一点,德行、善行都能够增长,中国历史上范仲淹就是如此。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在寺院里念书没有东西吃,每一天煮一锅粥(稀饭),把粥画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没有改变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调整。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贫苦的人,把他的收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看他的传记,得知他曾养活三百多家。
   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晓得三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都过很贫穷的生活。如果过得很富裕,他那有能力养活三百多家!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印光大师赞叹--孔夫子之后就是他。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中国世家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积德积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大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分给别人享,后福就无穷了。一直到民国初年时,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都很好,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大德的人家不多。印祖在《文钞》里说还有一个人,清初的一位叶状元,这个人一直到满清末年时,他的家业三百年不衰。由此可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是人生第一大事。
   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俗话讲“受宠若惊”,别人爱护我们是好,但是我们要自己想一想,我们有什么地方值得人爱护?值得人敬仰?唯恐自己的德能不够,这样想法是好--时时能回头,进德修业,不负众望。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些都足以戒除贡高我慢。慢是很大的烦恼,贪、瞋、痴、慢,傲慢与贪、瞋、痴有连带的关系,他从这里着眼下手,确实是断烦恼的好方法。断尽烦恼,性德才能够显露,这是真正修德有功。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以下的文字是这一章的总结,非常重要!立命的关键就在此。我们心里思的什么,想的什么,这是进德修善的典范。中国过去的教育,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教你常常想,‘远'要如何荣宗耀祖,‘扬'是显扬祖宗之德。自己在社会上,道德、学问、事业能为社会大众所尊重,是祖先之光荣。今天社会努力精进的动力是什么?是名利;大家拼命去做。为什么?钱财在那里鼓励,在那里推动。如果没有钱财,谁肯去做?大家都不愿去做了!从前人努力勤奋工作,他的动力是孝道,他想到祖宗,想到父母--我一定要努力修善积德,使我的父母有面子,我的祖宗很光荣,这个动力比名利高尚得多。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道统,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对于祖宗的祭祀,祠堂的建立,都非常重视,这是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人能够孝亲,能够不忘本,自然能够心正行正,不会做坏事。
   ‘近思盖父母之愆',‘愆'是过失。儿子孝顺,儿子对社会有贡献,父母纵然有一点小的过失,社会人士也会把它忘掉。父母有这么一个好儿子,大众都赞叹他父母了。这是孝子。
   ‘上思报国之恩',国家对人民有君亲师的使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民应为国家尽忠。
   ‘下思造家之福',‘家'是家庭,不像现在的小家庭;从前的家是家族,内外眷属,是一个大的家族。为子弟的要常思造整个家族之福,不是一个小家庭之福。所以一人有福,一个家族皆能享受。
   ‘外思济人之急',从社会来着想,要尽心尽力替社会服务,为社会大众造福。在今日社会,最急者无过于伦理道德教育之复兴与发扬光大。
   ‘内思闲己之邪',‘闲'是防止;防止自己的过失。‘邪'就是邪知邪见;我们今天讲的妄想要知道防止,绝对不可有非分之想,起心动念都要知道本分。人人都能知道本分,能够守住本分--社会祥和,天下太平。《孟子》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本分,守本分就是要尽义务。儒家所讲的本,是指五伦十义,就是要尽到我们在社会、在人生应该尽到的义务。应当做到的这些事情要认真去做,要努力去做,为社会、为家庭造福。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日日知非'就是觉悟,佛家所说的“开悟”--始觉、本觉、究竟觉。始觉就是“日日知非”,“始”是开始,是天天开始,所以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是始觉。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自己的毛病,发现了就改,这叫真正的修行--修正自己的见解、思想、行为,日日改过,这就是大圣大贤的真实修功。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我们要想改造命运,想离苦得乐,这几句话是关键、是锁钥,非常重要。一般人一生当中不能成圣成贤,修行得不到一个结果,毛病就犯在此地。天天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天天始觉。一发现就把它改正过来,这叫功夫。真的改过,这是功夫得力。不必多,一天真的能知一过失,改一过失,三年之后你不是圣人就是贤人,这一点都不假。一天改一条过失,一个念佛人三年之后,不是上品往生,也是中上品往生,这是修学成佛作祖,你肯不肯认真去做?一天一条过失都没有发现,这是迷惑颠倒。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当然就无过可改,那有进步!不进则退,自然堕落。‘安于自是'--自以为是,是最可怕的生活。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这是真的,聪明才智的人很多。‘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因循'是放逸、懒散、偷安,日子得过且过,我们常讲的混日子。这样一天天混下去了,这样过生活,就是定命。你命里面注定的--怎么生、怎么死,死了以后要到那一道去,全按着定数安排。这就是云谷禅师讲的凡俗之人、庸俗之人,完全照着命运去走,也是佛在经里所讲“可怜悯者”。他教他儿子这一段,确实是世出世间修学用功,都离不开的原则。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了凡先生将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的理论与方法,写出来传授给他的儿子,希望他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了凡先生依此修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对云谷禅师所说的理论与方法深信不疑。
   ‘至精至邃',‘精'是精华、精纯、精彩到了极处;‘邃'是深远、真实,决定正确。
   ‘熟玩而勉行之',‘熟玩'就是把它读熟深思,细细去体会,就是熟玩。常常思惟,常常去想,你会得到其中的法味,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努力去做。
   ‘勿自旷也',‘旷'是光阴空过,不可虚度这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4-6-1 09: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