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回复: 0

有感受时,为什么有人贪爱、有人不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2 10: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受缘生爱时,单是受还不够,还需要其余缘。

【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

说“由受缘生爱”,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的受而能生爱的,如果没有无明,虽然有苦乐等诸受,爱终究不会生。

这里指出一个关要,受缘生爱时还需要无明的配合。十二缘起支中会说前前生后后,此处就是“受缘生爱”,爱支是由受为缘而生起,受是生起爱的主因。但这样说时,可不是说只要受就可以生爱,还要有其余缘配合,什么缘?无明。既然需要无明,那么“受缘生爱”中的受指的是什么?简单说是有无明和合的受,具体说是指“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受是由触发起的,触遇悦意等境生起苦乐等受,生起的受有无明和合,成为混杂着无明的受,能合是无明,所合是触缘所生的受。“而能生爱”,从这样的受中能生起爱。

比如凡夫具有我执无明,生起的苦乐受中都有无明和合,这样的苦乐受就能发起爱。而圣者阿罗汉断除了无明我执,他虽然能触遇种种境而发起苦乐受,但不会由此生爱,因为他的受中没有无明和合。这样就明确“受缘生爱”中的受指什么受。

其次从反面说。“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如果没有无明和合,虽然有受,爱终究也不会生起。断除了无明,虽然由触为缘还会生起受,但只是生苦乐受,不会由受生起不离爱或乖离爱,因为没有无明之故,就如圣者阿罗汉。

阿罗汉断除了无明,这里的无明是指我执,或者说对无我真实义不了知,一般说为前者。“虽有诸受”,虽然还有由宿业发起的受,比如目犍连尊者已经证得四果阿罗汉,断除了一切无明烦恼,但由于还有宿业,它在心相续中成熟就感得被外道捶打致死,这时他会生起深重的苦受。“爱终不生”,但在领受苦痛之时不会生起乖离爱。因为他断除了一切无明我执,被捶打时内心的状态不会像凡夫一样,他只是在领受果报,不会造后有因,也不会润发后有,因此这一世蕴灭就入于涅槃,不会再受生。

这样就从正反面了解了受缘生爱的道理,此时一定要有无明配合,正面讲,有无明和合的受会生起爱;反面讲,如果没有无明配合,不能由受生爱;前者如凡夫,后者如阿罗汉。此处从主要方面说为受缘生爱,实际还需要无明。




从这里也能看出修行的关要。十二缘起到爱这一支就有了修行的切入点,除无明外前前诸支都很难切入,行、识、名色、六入、触、受都是不自主地在发展,很难掌控。而爱支我们却具有一定的自主力,如果肯修行,就能在爱支截断。怎么截断?如果是从受上截断,那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受是从触而来,触是从前前支来,这些支都由前世业力所定,我们无从主宰,连圣者阿罗汉都有受。但这里讲受缘生爱时还需要无明的配合,就提供了截断的原理。想阻止爱的出生,就要在无明上阻断它。无明如何阻断?现证无我、破除无明,即便触遇种种境生起苦乐受,也不会生起爱。

不生爱,是否有趋避呢?同样有趋避,这称为非染污爱。十二缘起支是描述生死的缘起,各支都是染污性,其中爱支杂有我执无明,叫“染污爱”。阿罗汉断除了我执无明,生起苦乐受后同样会生趋避的心,但这是“非染污爱”,不会润业种而牵引于生死中受生。他也有趋避,当有苦受时也想避开,但不是为了我从苦中离开,不是染污态,跟凡夫完全不同。不然应成圣者不知趋避,圣者的手被火烧,他觉得没有必要从中缩手,会有这样的过失,阿罗汉还做不到这一点。当把手放在火上感受到苦受时,他有把手缩回来的心,这叫非染污爱,不是染污爱中的乖离爱。大乘圣者菩萨可以做到这点,菩萨可以消除受,由消除受就消除了一切爱。此时住火聚如莲池,没有丝毫苦受。所以当菩萨的手被火烧时,缩与不缩平等无差别,菩萨远离一切染污和非染污爱。

《入行论》中说:“若时无受者,受亦不可得,尔时见彼义,云何爱不退?”如果某时没有了受者,受也不可得,见到这样的真实义,即现见没有受者也没有受,此时爱如何不会退去呢?一定会退。

所见真实义有两点:无受者、受不可得。首先无受者,没有领受者。领受者可以是补特伽罗,也可以是心。就共小乘来说是补特伽罗我。我们现在都认为是“我在受苦”“我在受乐”,所以当苦乐受生起时,就立即为了我能更多受乐或者我不受苦,而想趣进或逃离,这样就生起染污的不离爱和乖离爱。


生起染污爱需要有我执作助缘,就是因为执著自我,当苦乐受生起时,就会想为了我要逃离或趣住,生起染污爱。一旦见到没有受者——我,再有苦乐受时就不会生起爱。因为没有我,乐受生起只是乐受而已,不是我在感受乐;苦受生起也只是苦受本身,没有一个感受苦的我。没有我,那为谁去抓取乐,为谁逃避苦呢?没有必要!这时爱就会退去。就大乘不共义来说受者可以指心,心同样不可得,没有一个心在领受苦乐,这样爱也会退去,道理同上。

其次受不可得,受本身也不可得。大乘现证受自性空,根本没有苦乐受,它像阳焰一般是虚幻之法,不观察时似乎有,一观察都是虚妄,根本没有真实的苦乐,这样也能退掉爱。如果就圆满空性来说,既见到无受者,又见到受不可得,更能消除一切爱。

这就为修行指引了方向。现今修行重在截断爱支,通过现证无我制伏无明,就不会有爱产生;没有爱润发,业种也不会成熟牵引生死果报,这样就不入生死。圣者阿罗汉就是做到这点而解脱生死的。我们行解脱道就是要往这个方向趣进,当然不要求一世就断爱入涅槃,是要由相同的修行境界从生死缘起中超出,趣入更广大的大乘道。从共小乘角度来说,制伏无明是指现证无我断除我执,由此不生染污爱而解脱生死;从大乘来说,是现证人法俱空,受者和受都不可得,由此退除一切染污和非染污爱。二者的境界不同,要注意区分,此处主要从共小乘角度来理解。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4-6-2 02: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