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7|回复: 0

离婚证人,24小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14: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轩



一个阳光普照的冬天下午,正让台北市的上班族隔着窗户饮恨。午餐后,我漫游到一个夹藏在闹区巷弄间的小公园。环绕着公园的四周,是每坪上百万的豪宅。树荫下几个菲佣默默坐着,像是电线杆上栖息的鸟儿,远处隐约听到孩童在戏弄。一辆白色宝时捷从地下车库冒出,转弯后加速,哄一声开过一辆停在路边的卡车。这时我看到卡车帆布棚上,印着一个手机号码,和几个斗大的字:

“离婚证人,24小时”

在那慵懒幽静的城市小角落出现这样的广告,实在耐人寻味。那卡车在这儿停了多久?为什么选择停在这里?它的出现似乎正狡猾地隐射着,在这些进口石材和落地窗、在管理森严的门面背后,正上演着几出莎士比亚般的豪门悲剧。

忍不住好奇,我拨了那支电话。响了几声,一个男的接了起来。

“请问是离婚证人吗?” “是啊。” “你们真的是24小时吗?” “是啊。” “怎么计费?” “一个证人一千。” “多久可以到?” “你在哪里?” “就在你卡车这里。” “好...半小时内。”

“有很多人从这里打给你吗?” 我问。他稍微顿了一下:“有啊。”

“那你们会负责劝架吗?或是给夫妻做辅导吗?”

“不会。证人而已。怎样?” 他语气变硬了,我说我考虑看看,赶紧挂上电话。

虽然还有太多问题想问对方,但我知道很难得到老实的答案,而且继续追问下去,八成只会换来一阵三字经。干这一行的就像电影里的职业杀手,只要见到名单跟钞票,把事情完成就好,不多问也不想问。但我实在好奇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所服务的客人。为什么亲友不找、律师不要,反而打给一辆卡车上的手机号码?一对夫妻究竟走到了什么样的绝境,才会需要找24小时的离婚证人?是否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与我们完全没有关系的陌生人,才能让我们在处理最隐私的问题时,仍旧保持一丝尊严?

因为自己念的是心理学,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番说不出来的故事。

那故事可能并不复杂,而复杂的是身边的环境。周遭的眼睛越多、嘴舌越杂,越会把事情逼到深处,锁在内心的保险箱 -那些让我们隐忧,或是让我们暗爽的小过失。

但,就像公车站牌背面的征信社广告一样,随处可见,似乎正宣布这社会最公开的秘密,就是每个人都有秘密。

最近纽约的Time Out杂志让纽约客在便条纸上匿名“告诫”,并把搜集的结果公布在网路上:

“我刚刚用啤酒吞了处方药。”
“我曾经跟室友吵架后把她的牙刷泡在马桶里。”
“我正在跟我兄弟的前女友约会,而他完全不知情。”
“我超哈我的瑜珈老师!”
“我偏爱擦红色指甲油的女人脚丫。”

这些不痛不痒的小小告诫,其实还抵不过记者在纽约地铁(捷运)上直接让身边的乘客跟他们自白。没想到面对一个陌生人,一向全副武装的纽约客更乐于分享他们的隐私。或许正因为无缘再相逢,有些事情说出来反而痛快。

我很想留一些便条纸在台北的街头,不晓得会得到什么样的告白。但或许台北不够大,要真正让人放得开,还是得离开熟悉的环境。

最近阅读英国作家艾伦.狄波顿的《机场里的小旅行》,他对旅馆走廊里摆的一排用过的客房服务托盘,做了个幽默的观察:“一旦你把不锈钢盘盖掀开,即可发现各种纵欲的证据:蕃茄酱抹在土司上,炒蛋沾了油醋...这些违反饮食的禁忌,和一般人想象在旅馆房间里经常出现的变态行为一样。”

一个人独自处在异乡的饭店房间,也最有机会诚实面对自己。这有点不公平,因为一个正统的心理医生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甚或是几年才能够突破一个病人的心房,而这个病人出差时,却可能会在一个晚上跟一位“职业女子”办完事后向她倾诉最真实的心声。

正是因为自己生活在家喻户晓的媒体环境里,听的都是加过油、添过醋的八卦,我反而开始对陌生人的故事更感兴趣。我时常在城市里漫游时想象他们的声音。如果能够匿名地聆听而不着痕迹地帮助,那必然是城市文学的最高境界,就像许多旅馆房间里的那本圣经,默默地存在着,直到那最需要的人在那最无助的一刻翻开了它,在字句之间找到一线曙光。那是多么无意、陌生又神圣的一件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4-29 10: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