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4 09: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机泄尽 风水师遭雷劈
这位风水师除了准确地预测以上的天象外,还能预测把先人骨骸放进金井后,进入拜祭仪式,燃放炮竹那一刻时,如果他自己还在坟地所看到的视线范围内,必然承受泄尽天机之灾劫。
为此,当风水师主持把先人骨骸登上龙位、调好线位、覆盖泥土,最后完成了“呼龙灌荫”后,便千叮万嘱吴氏必须让他走出前面明堂,拐进右前方的小山岗背,一直到了看不到他的踪影时,才可燃放鞭炮。
在风水师需要走出三百米路程而走了一半的时候,天空已经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此时正验着风水师所预言的“牙鹰吹箫,鱼在敲鼓”;与此同时,三百米外已经在下起了大雨,“头戴铁帽”及“马骑人”景象也相继出现。吴氏眼看大风雨就要来临,为了不让挂在树上的鞭炮被大雨淋湿,因而吴氏在情急之下却忘记了风水师的叮嘱,点燃了鞭炮。
此时的风水师就要到达前面的拐弯处,可惜天意难违,风水师就在鞭炮燃响的那一刻,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
由于安葬此坟时风水师遭到雷击,所以按本地方言把“雷击”称为“雷劈”,“雷劈坟”便由此而来。
风水师遭到雷击,也许是他的造诣过于高深,预言过于应验,造成泄漏天机太过所致。
吴氏发迹佳话
自从吴义狗缘得风水师为其祖先安葬在“雷劈坟”后不久,因为受到了风水的福荫而使他从贫穷走向了富裕。发富后他从农村进入了会城置业经商,最终成为了会城镇的大财主。他对自己的发迹原由从来不说是靠自己努力所得,而是大张旗鼓地说是靠安葬了“雷劈坟”后所带来的风水福荫。
他如此说来使会城内外的人都知道他是靠“雷劈坟”福荫所发,同时也因此引出了“吴家坟”发迹之说。为此“吴家坟”便成为了会城及周边乡镇群众都公认是四会最好的发迹名墓之一。它与最发迹宗祠之一的马田岗咀李氏宗祠共得美赞,故流传有“李家祠堂吴家坟”之说。
吴公义斋宗祠笑传
传说吴义斋去世后,其子孙为他建造纪念宗祠。宗祠选址在现在汇源路的党校位署内。宗祠依偎着金鸡岗而建,绥江水从右倒左在原会城西门城墙角的“丁未”字位上流出;立木局“自旺”向的“壬”山“丙”向。宗祠建成以后,吴氏子孙在石板牌匾上雕刻着“义斋吴公祠”。
宗祠入火后不久,吴氏族人觉得运程蹭蹬;于是吴氏找来了风水先生为宗祠看风水。先生知道宗祠的后山叫“金鸡”岗,而宗祠牌匾是“义斋‘吴公祠’”,两者联想后而觉得金鸡岗那无形的“鸡”,有叼克“蜈蚣”之意,后更改为“吴义斋宗祠”。不久,吴氏宗族又重新回复兴旺。
传说四会“三吴”之一,清末期间担任高丽、日本总领事及民国江汉关总监督兼外交侨务副总裁的吴昭安等名仕官宦,都是由此宗祠福荫所发。
抗战期间,日军派飞机轰炸位于县前街,即现在的华侨新村位置的民国县政府;由于县府被轰炸后造成瓦面漏水而无法办公,所以当时的抗日指挥部曾搬迁到吴义斋宗祠里。解放初期,四会县人民政府也临时设在吴氏宗祠里,后迁于汇源路九号;之后吴家祠变为科教场所。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党校在吴氏宗祠位置的兴建,“吴家祠”这个地标也随之被“党校”所取代。
由于年代久远及经历了上世纪那场文化浩劫,吴家祖坟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摆放在原古墓傍边那几块被侵葬时挖起的古老青砖与灰沙硬物
东城区窑头村吴氏宗祠。在族长提供的《吴氏族谱》中获知,吴氏现有过千后人;
历史上除了孕育以吴义狗为代表的富豪一批外,还孕育了最高官拜二品大员一名,五六品的官员几名,秀才、贡生则数不胜数,民国期间还有出任日本使节及近来的不少处局级领导干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