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清
坊间说,男人有钱就变坏。打拼十几年,武志明有钱了,妻子孔芳芝却患了重症肝炎。耗资十几万元救治无望后,大款武志明毅然决定为妻子捐肝。
幸福遭袭,妻子得了重症肝炎
武志明和孔芳芝老家都在河北省阳原县农村。上高中时,学习好人品棒的武志明是情窦初开的孔芳芝暗恋的对象。1989年,两人一同考上大学后明确了恋爱关系。大学毕业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武志明和孔芳芝都顺利留在了省城石家庄。孔芳芝进入一所高校后勤部门做会计工作,武志明则进了一家企业。工作当年两个人就结了婚。第二年有了女儿琳琳,武志明以农家男人特有的宽容和爱心把妻子和女儿当作一大一小两个女儿宠。这使孔芳芝一直庆幸自己得到了最理想的爱情。
1998年,武志明所在的企业破产了,他一下失去了工作。
那段时间,呆在家中的武志明几乎要发疯。孔芳芝虽然对武志明的颓丧有些不满,但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丈夫受到刺激,家务事几乎不用他操心。她对自己的丈夫有信心:农村人本来就能吃苦,再加上丈夫人又聪明,一旦心态恢复了,谋生挣钱完全不会有问题。说不准,下岗后还能找到更好的出路呢。
武志明振作起来后的选择却让孔芳芝吃了一惊:他说他要去卖菜。而且做出这个决定的第二天凌晨两点他就起床了,蹬着大板车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货。5点钟,再赶回小区的早市吆喝着卖菜。那天晚上,武志明送了妻子一副手镯,说是用他当天的收入买的。孔芳芝这才意识到那天是她的生日。武志明歉意地对妻子说:“今年的生日礼物太寒酸了。但我保证,有一天我会让所有的人都羡慕你。”
第二天,武志明又乐颠颠地卖菜去了。一个大学生能放下架子站在菜市场中大声吆喝,孔芳芝真的自愧不如。她问丈夫有什么想法,武志明爽快地说:“我是男人,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我要用自己的能力让老婆孩子得到幸福。”
后来武志明又搞起了小型蔬菜规模经营。他在市里主要的农贸市场租下了10个固定摊位,每个摊位请一个外地打工仔照看。他自己负责每天到批发市场或郊区菜农的菜地里拉几卡车蔬菜,一部分批发给其他小贩,一部分给自己的10个摊位零售,还有一部分转给几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食堂。因为要来回跑,武志明每天忙得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孔芳芝心疼他,要给他买人参补身体,他却乐呵呵地说:“世界上有许多大企业家都是像我这样拼命干起来的。”
担心丈夫的身体,希望女儿得到更多的父爱,更愿意用心去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孔芳芝跟丈夫软磨硬泡,提出每周六应该成为家庭活动日,武志明同意了。从此,每周六成了孔芳芝最放松也最幸福的一天,武志明也高兴,左牵右拥,笑呵呵地颠来跑去给妻子和女儿做一切事情,还再三说:“等几年,我们有了百万存款,我就天天陪你们娘儿俩玩。我们一家要成为世界上最幸福最浪漫的家庭。”
2003年,武志明真的有了100万元存款。靠着与高校膳食部门多年打交道的基础,经有关部门考察,武志明成为省高校后勤供应基地蔬菜公司经理。看着丈夫的生活和工作逐渐有了规律,孔芳芝心中紧绷的那根弦终于松了下来,不用再担心丈夫的身体透支了。
让孔芳芝没想到的是,她自己的身体竟出现了不适。2006年4月底开始,她觉得没精神,头晕,食欲不振,还经常呕吐。医院开始诊断是胃病,但用药后根本不见效。一段时间后,她的小便开始发黄,经过肝功能检查发现转氨酶已经高达3000多,住院3天后黄疸又开始升高,医生当时就诊断为重症肝炎。
人间大爱,
大款丈夫要捐肝救妻
知道妻子得了重症肝炎,武志明一直在自责,他觉得妻子的病完全是劳累所致。没下岗时,他在厂子里忙;经营蔬菜后,他更是忙得昏天黑地。十几年间,家务、孩子乃至双方老人全由妻子操持着。如今,妻子的病让他有了深入骨髓的愧疚与痛楚,如果自己不整天想着那100万元,如果自己保持一种平淡生活的心态,妻子哪会劳累得病?
愧疚之余,武志明不得不安慰自己,幸好自己还有些钱,可以为妻子进行肝移植,妻子还有救。上网查查资料,肝移植已经开展了40多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移植后存活几十年的病例有很多。
武志明当即向医院提出了肝移植的要求。医生说,肝移植当然可以,但不仅需要钱,更需要时间和机会。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万人需要做肝移植手术,但真正成功实施的仅有3000例。我国则更差,手术开展30年来,年均不超过40例,许多病人都在等待中死亡。等待肝源需要时间,肝源是否合适更要看运气。
等待合适的肝源时,武志明希望奇迹能在妻子身上发生。每天晚上,他会拿着一张单子,一项一项核对着妻子每天该吃的药以及该做的治疗,一样都不敢落下,唯恐一点点疏忽导致妻子的病情恶化。
钱没少花,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孔芳芝绝望了。2006年6月18日,看着自己得病以来日夜操劳、面容憔悴的丈夫,孔芳芝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说:“志明,我这个病是绝症,能得到你这么尽心尽力的关爱,我已经满足了。别再浪费钱了,你就让我走吧!”武志明的脸立时涨得通红,使劲攥着妻子的手说:“别胡说!钱算什么东西!没你了,我活着有什么意思?琳琳要是没有了妈妈,即使再有钱,能活得好吗?”
焦虑之下,武志明去医院咨询了医生。医生提出,尸体肝源等不及的话,可以考虑进行活体肝移植。但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禁止人体器官买卖,只能考虑亲属供肝。医生介绍说,肝具有特惠器官性质,供者捐肝后,三个月即可再生恢复为术前大小。所以捐肝既不影响捐肝人的生理功能及正常工作,又能确保病人维持正常生活。捐肝者最好与病人有血缘关系,而且这种血缘关系越近越好。这样不但花费低、术后排异反应小,而且长期存活率高。
孔芳芝被查出患有重症肝炎以来,武志明一直没有告诉岳父岳母,也没告诉妻子远在包头的姐姐。但看着被疾病折磨得形销骨立、脸色蜡黄的妻子,武志明再也顾不得其他了,驱车赶回了阳原县。岳父岳母知道后,随武志明来到了石家庄。
瞒着妻子,武志明向岳父母说明了医生的建议,请求他们做一下琳琳大姨的工作,看能否给孔芳芝供肝,他愿意付50万元的补偿。岳父母一听很不高兴:“琳琳大姨敢要钱?她不捐,我们两个老骨头捐!”
琳琳大姨是由丈夫陪着来的,她毫不犹豫地提出愿意给妹妹捐肝,不要任何补偿。双休日从住宿学校回家的琳琳无意间听到了武志明他们的商议,也站了出来:“爸爸,我是妈妈生的,我和妈妈有血缘关系,我愿意给妈妈捐肝!”不到12岁的女儿竟说出这样的话,武志明禁不住潸然泪下:“芳芝啊,冲这么多爱你的人,你也要好好活下去啊!”
亲人们争着要给孔芳芝捐肝,但医院给出的结论是无情的。琳琳大姨和孔芳芝的配型不合适,琳琳正在身体发育阶段,不适合捐肝。孔芳芝的母亲血型虽然配上了,但她近年来做过两次手术,身体十分虚弱,医院同样认为不合适。
刚刚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可获知情况的孔芳芝仍激动万分:“我的亲人都爱我,即使明天我死了,也没白活!”武志明却急了,他问医生:“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就不能捐肝吗?”医生说不是不能,而是配型成功的概率太低了。武志明说,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不能放弃。他向医生提出对自己的血液进行配型化验,如果合适他来捐。
爱情奇迹,
丈夫的肝在妻子身上活了
武志明的血型和妻子相同,等待配型结果的一周时间里,他从没感到时间过得如此之慢。自己想捐肝的事没有告诉妻子,岳父母也不知道。武志明不想让他们再失望。
2006年6月28日,医院的配型结果出来了,武志明与孔芳芝的各项配型指标非常吻合。
武志明被一种神秘神圣的东西感动了,他知道自己和孔芳芝命中注定应该是夫妻。他流着泪告诉了帮他照看妻子的岳父母,表示自己要给妻子捐肝。年近七旬的岳父拍了拍他的肩膀,老泪纵横:“孩子,芳芝嫁了你,是她也是我们孔家人的福分啊!”武志明又打电话告诉了远在老家的父母。老父亲在电话中犹豫了一下,说:“孩子,芳芝是你媳妇,怎么对她是你的事。只要你不出意外,我们做父母的支持你!”
真的知道有人能给自己捐肝了,而且是自己的丈夫,孔芳芝却不同意了,天天哭。她担心的事情太多了:家庭负担、手术失败、丈夫今后的生活……武志明知道妻子的心思,通过医生、岳父母做妻子的工作。最后,孔芳芝同意了,她只提出一个条件:要保证丈夫的生命安全。
妻子同意了,武志明的心却几乎再一次被绝望笼罩。医生在给武志明做体检时发现,他的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捐肝有一定风险。看着医生犹豫的表情,武志明再三申明自己的心脏一直没出现过什么不适,恳求医生同意自己捐肝,还说手术中若出现意外,与医生无关。医院请来心内科专家,经过爬楼梯等一系列的测试,证明武志明目前的心脏功能非常好,手术没问题。武志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肝移植的日期定在2006年6月13日。知道这个日期后,武志明和孔芳芝的心情变得异常激动。手术前三天,是武志明的生日,孔芳芝不顾自己浮肿失常的形象,亲自去买了一束花送给丈夫,字条上写了一句话:“我爱你,也爱你的肝,感谢你!”武志明则准备了一枚钻戒,用一个精致的小盒子盛着,悄悄递给女儿琳琳,要她在手术后将这份礼物转交给妈妈。
手术那天,武志明和孔芳芝的父母都来了,琳琳也专门请了假。病房里气氛紧张,所有人都在祈祷。孔芳芝看着丈夫,眼里噙着泪花。只有武志明不停地开玩笑,他对妻子说,如果手术后她被排异反应折磨得苦不堪言,也不能抱怨一声,因为那只肝来自男人的身体。孔芳芝也随着别人笑了,但她握着丈夫的手却发出一阵阵颤抖。
上午9时,武志明和孔芳芝被先后送进手术室,安置在两个相邻的手术间。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武志明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毫无知觉,但医生在手术中却发现了意外。先前检查时,供体的动脉、静脉未发现异常,而当打开腹腔后,仪器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出现了:肝脏的一处静脉有病变,这将影响到手术的进行,甚至会使供体白白浪费。凭着经验,医生经过简单协商后,马上对静脉进行修复。直到晚上8时,武志明的一片左肝才被小心翼翼地取出,在冰块的包裹下送到隔壁手术间。凌晨3时,手术结束。
术后6个小时,武志明先从麻醉状态中醒来,他问的第一句话是:“芳芝好吗?”善解人意的护士把武志明推进了孔芳芝的病房。孔芳芝还没有醒来,但听医生说手术很顺利很成功时,武志明欣慰地笑了。半个小时后,孔芳芝也醒了。两人相见的那一瞬间,眼里都含着泪水,相互凝视着对方。在琳琳的请求下,护士允许孔芳芝把那个装有钻戒的盒子打开。孔芳芝把戒指拿到唇边使劲吻着,泪水潸然落下。
对于器官移植病人来讲,最担心的是术后排斥反应。术后效果不理想乃至失败大部分都缘于强烈的排斥反应。一般而言,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供肝后,排斥发生率比较低,免疫抑制剂用得少,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也小,有利于患者以后长期生存。但在孔芳芝术后住院观察的一个月里,竟然没有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人们纷纷慨叹这是一个奇迹,爱情的奇迹。
主刀医生介绍,临床研究发现,从肝移植效果看,供者排序从高到低为同胞手足、夫妻、父母子女。为什么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他们之间的肝移植成活率竟然优于父母子女间呢?据专家分析,可能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夫妻,通过经常的亲密接触,各种体液互相交融,即使基因完全不同,甚至血型各异,也会产生身体免疫系统的趋同倾向,这样就不会产生肝移植后的排斥现象。
2006年10月8日,记者在石家庄市郊的一处农家小院看望了正在休养的武志明、孔芳芝夫妇。据武志明介绍,他的肝功在术后一周即完全恢复,术后百天CT检查表明,肝已恢复到术前大小,妻子的各项生理指征也基本恢复正常。武志明已辞去了高校后勤供应基地蔬菜公司经理的职务,妻子也办理了提前病退手续,亲情目前是他们最珍惜的东西。他们计划等孔芳芝体征完全稳定后,到当地的山区学校做志愿教师,予人仁爱的同时,也在田园生活中享受他们的至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