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回复: 9

什么情况下必须改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8 06: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朱德: 红色的品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六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西麓李家湾一个佃农家庭。在他戎马生涯的一生中,曾用过好几个别名。

 朱德诞生时,母亲为图个好抚养,像他前面两个哥哥“阿牛” 、“阿马”一样给他取乳名叫“狗儿”。偶尔,朱家也按川北习俗,分别称呼兄弟三人为“牛娃子”、“马娃子”和“狗娃子”。到了4岁,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朱老师给朱代珍改名为“朱玉阶”,希望他往后用功读书,要像玉石那样洁白做人,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高登。
 
 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因讲武堂是滇人所办,因此只收云南省人,不招外省人。朱玉阶来到报名处,查阅了登记簿,发现蒙自县还没人报考,他求学心切,于是假称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并改名为“朱德”。朱德考入讲武堂不久,冒籍报考的事终于被教官们察觉,有几个云南籍的教官立刻把这件事向讲武堂总办李根源报告,并声言要把朱德除名。李根源召见朱德后,见他是可塑之材,立刻打消了开除他的念头,并鼓励朱德努力学习。

 1916年,朱德随援川军总司令蔡锷入川,带兵之余,独自悉心研究《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以及二十四史等文献古籍。凡在他所读过的书页上,都盖有“德字玉阶”、“仪陇朱氏”的印记。吟诗作赋是朱德一生最大的爱好,他还有个“玉垓”的笔名。当年,怡园诗社辑印的《江阳唱和集》刊载了他的19首诗,诗尾署名均为“玉垓”二字。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6: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彭德怀:君子怀德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寨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他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华。得华兄弟三人,他是长子,二弟叫彭金华,三弟叫彭荣华。他幼年时,乡亲们都叫他的乳名“真伢子”。彭得华从小认准一个“真”字,追求真理,讲话必真,做事认真。家乡父老说:“扁豆无虚花,真伢子冒(没)假话。”

  1922年,彭得华同邻村少女“细妹子”结婚。婚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得华问妻子叫什么名字,妻子奇怪地说:“我不是叫‘细妹子’吗?”他笑着说:“细妹子是你的小名,你还应该有一个大名。好比人家叫我‘真伢子’,这是我的小名,我还有一个大名叫彭得华呀!”细妹子说:“我就有这么一个名字,没什么大名。” “那好,我给你起个大名。”他想了想说,“男者为乾,女者为坤。你应该做女中的模范,就叫坤模吧!”妻子一听,感到很新鲜,就点头同意了。婚后,彭得华教妻子识字写字,还送她去湘潭女子职业学校学习文化。
  婚后没几个月,彭得华应好友黄公略之邀到长沙投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考取后他回家告诉大家,已改名叫彭德怀了。晚上,他对妻子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改名叫彭德怀吗?‘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所以我改名为彭德怀。以后你就叫我‘德怀’好了。”至此,彭得华改名为彭德怀。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6: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林彪:由女名到男名
  林彪,1907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林家大湾,原名林育蓉。
    林育蓉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定服从党的决定,报考黄埔军校。林育南亲自为他整理行李,并给在广州的中共领导人及他的熟人、朋友写信,拜托他们照顾林育蓉。到广州后,林育蓉没有先去报考,而是走向了杨家祠堂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想先和党组织取得联系。路上他一直想着改名字的事情。他很清楚,进入了黄埔军校,就是他新的人生的开始。在新的人生中,在崇尚奋勇、崇尚拼搏、崇尚顽强、崇尚献身的军校中,他的名字“林育蓉”(有时也写作毓蓉、育容)太不适合,太女性化。没见过他的人,看到名字还以为他是一个女孩子呢。
  林育蓉从林家大湾走出,进入武汉共进中学时就已考虑改名,他为自己选择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个“彪”字。他曾征求过父亲的意见,但被父亲一口否决。父亲说:“‘彪’的字义还可以,但这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败之意,绝对不能改用此名。”
  林育蓉一直在改与不改之间犹豫不决,良久,他结束了徘徊,大步跨进了杨家祠堂大门,在门房递上的会客单上,用饱蘸浓墨的笔力透纸背写道:“林彪,18岁,湖北黄冈人,求见恽代英、肖楚女。”“林彪”这个名字的第一次正式出现,就是在这张会客单上。林彪受到了恽代英、肖楚女的热情接待和亲切勉励。二人亲自派人把林彪送上了黄埔岛。他如愿以偿,成功地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中的一员。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6: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刘伯承:昭昭之明
  1892年l 2月4日,刘伯承诞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对于他的出世,同许多晚清风云的伟大人物一样,众多热心的“演义家”曾经杜撰了好些神话般的传说: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春天,他母亲到屋后的深井里去汲水,突然看到水中有一条活蹦乱跳的“金龙”,回家后即有身孕。刘伯承虽说是巧遇龙年出生,但他却生不逢时――因为在这一年的秋末冬初,刘氏家业的开拓者,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和祖母杨氏在7天内先后离开人世,刘氏家庭的成员一个个披麻戴孝,抚棺痛悼,沉浸在辛酸的泪水之中。刘伯承正是在举家服丧的泪水中呱呱坠地的。家里给他取乳名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丧带孝,长大后更要尽孝于长辈。
  不管刘伯承怎样生不逢时,却是他父亲刘文炳盼望已久的第一个儿子。刘文炳是个受过十年寒窗苦,又弃文务农的失意秀才,满腹学问,但做不了官,成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脚文人”。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旧习俗中,这终究算是一种安慰。看到儿子着实惹人喜爱,刘文炳自慰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不禁想起《荀子·劝学》篇中的章句:“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好一个‘昭昭之明’,这娃儿就叫刘明昭。”刘氏家族的谱序是“国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正符合“明”字辈的起名要求,这是刘伯承最早的名字,父亲后来又为他取字“伯承”,伯,即长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业之意。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6: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贺龙:云中之长者
  贺龙,1896年3月22日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农家庭,小名叫“长长”。他小时候有次玩“打仗”游戏,为争当“指挥官”跃身下河,结果因雨后水急,被冲走几里远,后被人救起,救他的人说这孩子命真长。贺龙的父母便叫他“长长”,根据同音又叫“常常”、“常伢”。贺龙5岁入学时又取名“平轩”。11岁时,因家境贫穷,父母为他取名“振家”,希望他能振兴家业。

后来,他的父辈们议论重新起个响亮而有深意的名字,他叔父贺士奎是个教书先生,说:“云卿、文常(长),取其中云长二字演义下去,云中之长者,当然是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者飞跃宇宙之间,降者潜伏波涛之内。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我看就以‘龙’字为主,再加一个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么字呢?他们始终没议出个结果来。在一旁的贺文常说:“我看就用一个‘龙’字吧,又好说,又好记,就叫‘贺龙’吧!”从此他就改名为贺龙。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6: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陈毅:士不可不弘毅
  陈毅,190l年8月26日生于四川省乐至县薛苞镇张安井村。陈家是按照“尧舜禹汤、文武荣昌、世德延远、福寿绵长”的谱系,循序排辈的。陈毅的祖父叫陈荣盛。父亲叫陈昌礼,学识渊博,喜爱琴棋书画,又能作诗填词;母亲黄培善性格刚毅,为人贤惠。陈毅自幼跟父亲认字,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

 古代思想家曾子有一句名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一个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千百年来,这句名言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陈毅15岁考入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18岁赴法勤工俭学。一天,他读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这句话,感触很深。他想,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同恶势力斗,任重而道远,光有弘(刚强)不够,还须有毅(毅力),坚持始终,于是他改名陈毅,将号“仲弘”与名“毅”有机结合在一起。他考取留法勤工俭学的红榜上即署名“陈毅”。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6: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罗荣桓:桓桓于征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湘江以东(今属衡东县)的鱼形镇寒水乡南湾村。罗荣桓的家庭属于衡山大族――黑田罗氏,他的祖父罗汇吾,虽然自幼读书却始终没有考上秀才,一生以教书为业,去世时只给后代留下了―斗谷的田。罗荣桓出生后,父亲罗国理按照族谱的行辈,给他取名慎镇,字雅怀,号宗人。按当时习惯,发蒙之后,称号不称名、字,大家都称他“罗宗人”。

  1914年,南湾村出现了一件新鲜事,罗荣桓家斜对过的―个祠堂里,办了一所小学,叫罗氏岳英小学。学校―开学,罗国理便把罗宗人从私塾转学入高小一年级读书。岳英小学第―任校长罗炳文,曾经到县城进过洋学堂,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明的新派人物。他在学校里开的课,除国文之外,还有算术、博物、历史、地理以及图画、音乐、体操等。罗国理领着儿子去见校长罗炳文。罗炳文嫌罗宗人的名字不好听,罗国理便请这位兼教国文的校长另给他起个名字。罗炳文略作沉吟,顺手取一张纸,写了“荣桓”二字,并解释说:“《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罗荣桓对于校长和父亲这番对话,当时不甚了解,他还不懂得选择自己的志愿。不过,这所学校确实为他打开了新的知识之窗。他贪婪地、兴趣盎然地吸收着算术和声、光、电等自然科学知识,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6: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徐向前:继续向前
  徐向前,1901年10月8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在家中排名老六。父亲徐懋淮,晚清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赵金銮,是一位家庭主妇。徐向前出生后,祖母看到是男孩,很是高兴。因为前面两个哥哥的名字是“银仓”、“银福”,祖母便给他取了个乳名为“银存”,意思很明白:希望他前程似锦,发财享福,并且把银钱多多积存起来,泽被子孙。
  徐向前的父亲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他给这第六个出生的孩子起了学名、字和号。于是,小“银存”有了上家谱的正名大号――徐象谦(“谦”为《易经》中六四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惟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
  后来,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立志要做一个继续前进的人,于是便将“象谦”改为“向前”。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6: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聂荣臻:百福骈臻得双全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江津吴摊场附近的石院子,一家人为给他取名费了番周折。聂荣臻的外祖父对其父聂仕先说:“凭空想,一时想不出,你们都是识字的,翻书吧,从书上选一个有福气的名字。”聂仕先夫妻俩都读过几年私塾,当晚,聂仕先把家里的那本《杂志三字经》拿出来,靠在妻子唐氏身边,寻找起儿子的“名字”来。左斟酌,右推敲,夫妇俩把书都翻完了,也没有找出个理想的名字来。
  “明天你到我父亲家去借书,顺便征求他老人家的意见。”唐氏对丈夫说。第二天,聂仕先来到岳父家里,把来意告诉了岳父后,便在书案的抽屉里翻书。一会儿,他取出一本《随身宝》坐在椅子上翻阅起来,翻到最后一页,聂仕先脸上露出了笑容,起身走到岳父身边,指着书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意思向岳父讲明,岳父沉吟了一会儿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
  聂仕先匆匆回到家里,径直走到唐氏房里,指着书的最后一句说:“‘百福骈臻得双全’,这句话吉利。按家谱排列我儿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你看要得不?”唐氏高兴地点头同意,想了一下,接着说:“我看娃儿的小名也照这书上取吧,就叫他‘双全’。”聂仕先也点头答应,夫妇俩都高兴地笑了。区别于其他九帅,聂帅用“荣臻”这个名字用了一生,没有改过。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6: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叶剑英:民之利剑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一个贫困的小商人家庭,客家人。叶剑英之父叶钻祥生有8个子女,叶剑英排行第二。父亲很喜欢这个儿子,按照叶氏族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叶宜伟。
  叶剑英前面有个姐姐叫稚英,活到十几岁就早夭了,活下来的还有两个妹妹:才英和顺英。当地穷人家有“卖女养男”,卖女儿给人家当童养媳的习惯,这两个妹妹都送人当过童养媳,大妹妹才英后来被送回家来,唯独小妹妹顺英最可怜,两岁就给人家当童养媳,以后又被转卖,受尽折磨,直到解放后才打听到下落,兄妹重逢。活下来的惟一的弟弟叫宜导(道英),也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长大的。
  1917年夏,叶剑英等几个同学冒着盛夏酷暑,长途跋涉乘火车来到中国西南边陲名城昆明,准备投考坐落在翠湖西岸的承华圃的云南讲武堂。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为国为民,英勇奋战。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剑英”这个名字和“稚英”、“顺英”也是排在一起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回复 我顶 我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9-13 19: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