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4|回复: 0

黄帝内经与心理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5 17: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易与中国文化. y% x! D" T. @

6 h( `6 J# d1 C" ]: G8 }要讲黄帝内经就一定要先讲周易,周易是黄帝内经的基础,古代就有医者易也之说。我们都要知道中医讲阴平阳密,阴阳平衡等等,这些观点都要来自于周易,可以说没有周易就没有中医。周易传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上说:黄帝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弑之本始,神明之腑也。治病必求于本。
6 `- Z8 v1 _7 v& l# p9 w1 h2 M3 D* d8 `( I
现在我们概要介绍一下周易,周晚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是周易的原始文字,是起卦占卜有工具书。传部是对经部所表达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和总结。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所做。据传,孔子晚年一直致力于周易的研究,还有一个韦编三绝的故事。周易被列为群经之首。
! w/ Y* A, X, |, ]; A; U8 b) X% v9 N, @9 W1 U5 I1 K
如何理解周易,我选一种我个人认可的解释:“周者,圆周也,无规矩不成方圆也,乃规律之要义;易者,变易也,变化也,上日下月,日月交替,阴阳之道也。周易周易,斯乃规律变化之谓也。”& Y' f, G/ l  m+ V- B, ~- x
+ s# l4 V4 q7 i* i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从节气习俗,从日常起居上,无不找到周易有影子。例如。象风水,预测,起名,看像等等都要来源于周易。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道家和儒家都以周易为本,儒家把周易列为六经之首。
7 m$ X5 u  u4 w7 J4 i4 f: R. v) i. {. Q4 W- {8 n( I3 r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要了解更多的周易,请大家用谷歌搜索周易。就会找到你想要了解的周易知识。* g1 D$ Q4 P3 H  V

2 {7 D+ O; q; F总结起来,我们了解周易至少可以有这样的认识
9 w' [+ ~* Y$ R: K( b  T5 f% ?
! d3 o" [) a3 K5 C% h1 i. s1 它是一本古代贤集体创作完成的占筮的工具书。
$ n1 m3 Y+ h9 q$ u7 ~# k
" t6 w% ^2 N7 j# b8 B2 它是中国文化的根源,道家,儒家,都把周易做自己根本。
) Z& a2 y5 q( u$ H3 t/ p) n/ A7 ~  r% P4 g* E0 K
3 周易对自然,天地的认识,有超前于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地方,基本上可以比较准确的接近天地阴阳变化之道,从而能够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3 D+ a, k  g1 s1 N& H# t1 z) F' V
4 F& Q) O- b3 o
4 中医以周易为理论基础,在周易有思想方法上建立起来的服务于人的生命质量的生命科学。治疗科学。
; [+ C  }4 ^$ x6 b0 z  N& H* ]7 e: P: {
5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心理过程以及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和身体健康等等,也是属于生命科学和治疗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是可以借鉴中国中医理论和中国中医理论的经典“黄帝内经”。下面我们就介绍“黄帝内经”,今天我们以“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来了解“黄帝内经”的主要思想和特点。' d% i: Z2 U& [: i
! Q" O4 [8 F% t, y" A# a
黄帝内经与心理学2
1 {: C+ @3 t4 }  N
* l4 _4 L2 m) ^8 @7 }2 G# k四“黄帝内经”简介$ R" D7 C0 V0 p" \& X+ S/ F

( G6 f7 I* T- F: [9 z% i《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V, }9 d& w& v, Q! B& O2 ~
: l2 ^  n4 u" i: R$ e: R5 x
《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 t$ k9 ?$ c( P: N* o3 h8 G4 Z% i# T. c$ X/ Y9 v  M5 G" }1 Q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5 m# A6 g+ m& a" ?- ?

/ U  l5 s' B% J# l/ M  第一.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5 J' K8 h5 g& p1 n4 j+ m2 P
$ d3 t/ w0 `: T' f) |  第二.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 J7 @0 L8 G, |; D9 L! v+ t

5 A, j1 O8 R7 i0 w* e# x  《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8 R- R  v, M. a: _) H/ Z( M

( u! n" o- P3 X# p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G5 m4 d, R- p. c$ x! t9 k, X2 u# X5 H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7 d' ]- ^9 D' M1 y1 t
2 T: ~+ L+ d9 |5 x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7 c+ P/ f7 u  z6 Z2 J# K* N+ w/ X7 Y% B9 K1 m! U( |2 A2 S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 D0 B7 [# g6 K. ], m
, H. k9 p! X! ^, g  E! L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 L( h9 [3 `6 j7 R! G, c: |# L/ m1 A1 Y/ I! n) X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d" X; @* P& h2 J+ q9 l4 H% O

( q% Q) H0 u2 W5 J5 k$ q& H五 为什么要讲“心理学与黄帝内经”' P6 {8 c& w, F, B$ J5 j
! T: n5 e. m/ d  Z/ a; q
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对黄帝内经有了一个印象性的www.xiansuan.com认识,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一讲的总问题,为什么要讲心理学与黄帝内经,我不知道朋友们现在能不能根据自己现在的认识和体会,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你觉得是为什么?给大家五分钟的思考时间,愿意上麦的欢迎上麦交流,愿意打字到公屏的也欢迎分享出来,愿意暗思不讲的也欢迎积级参与。0 }/ ^+ X5 U% j( g

; R4 O% J9 ~) `* x1 我想讲这个讲座的初衷就是想给大家分享,我学习黄帝内经后,对我的个人成长的提升是很有效的,对自己在咨询方面的帮助是很大的。
9 U6 h) |3 m' D: L6 h7 B  x# t8 E, Z9 }  @+ f+ n2 D
2 心理学是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的学问,一切有利于这个目标和方向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行为,都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之中,黄帝内经就是这样的情况。* z( |" C' k6 z) m. r4 ]
6 _- B2 H( g4 y9 M/ g: y
3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古代医学经典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会帮助我们拓展思路,打开眼界,走出被催眠而不知觉的执着状态,更灵活的去生活和工作。; c4 ?' t% t! e8 L. N
* u1 E% T  I$ G. f
4 黄帝内经里的确有十分丰富的关于心理治疗的思想和方法,对情志病的治疗更是有丰富的论述,古代名医也积累了很多治疗情志病的成功案例。对我们的治疗实践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
% F/ `& y0 A0 E9 O- [( _5 E; V( e# Q; t3 M6 ^
这里讲一个治疗情志病的案例吧,2 `, S0 w0 u: _+ y0 x: g' [3 j
: M8 n" T* n  ]9 K, J" k
煮软了石头再来
2 U; F& B( A- A# t: f* E. p: h1 x! s4 y2 O% ]3 f& \% B+ K5 l
这是清代名医傅青主 故事。一次傅青主家来了满脸愁容的男子,为妻子求治。据来者说,他和妻子婚后相敬如宾,恩爱甜蜜,几乎从未红过脸。免费算命网前些日子,因事发生争吵,过后,妻子就得了病。原以为其妻只是一时不乐,无甚大碍,岂知病况日重以至卧床不起。郎中请了多位,药剂服过不少,身体却不见好转。他实在没了辙,特意来求助名医傅老先生。* R& ]6 g) L0 J" F& u3 \+ m9 t$ f
  u9 d/ {  Y2 N$ q# t# \2 B' P' b
傅青主听罢患者家属主述,又详细问了一些有关情况,似已摸清症侯,找到施治方案,,他步至堂前院中,在院中拾得小石一块,又回到堂中,郑重其事地将石子交给来者,说这是他专为医治其妻之病选取的药引,要男子回家耐心守候着用火煮软,再来取方抓药。还再三叮嘱;煮时,火不得熄,水不得断,否则,这石头煮不软,做不了药引,没有药引,其妻之病怕是任凭什么药也难以奏效。 盼爱妻病愈心切,这位男子回到家中便在病榻边生起小炭炉,文火煮石。一天,二天,三天,一连数日,通宵达旦,添水加炭,眼都熬红,也不敢稍事休息。其妻被他的精神感动,竟支撑着离开病榻,代夫煮石,并催丈夫去问医生,如何方能煮软石头。男子不敢马虎,又一次急匆匆地赶至傅府求教。岂知傅老先生听说病妻已下榻代为煮石,高兴地笑了。他对男子说;“你回家去吧,尊夫人的病已经治好了。石子是没法煮软的,可是,因争吵在她心头郁结而生的疙瘩,已被你的一腔至诚给化解了。”
7 q; R% G# c( \7 S" F, J9 R  W; s
    这位清代名医傅青主并不用药,只以一帖煮沸石良方就将一个患者治愈,真可谓神奇之至。他所产用的,就是中医称作的“情志疗法”。这种疗法,或从根本上化解一种不良情绪,或用一种情绪冲淡另一种情绪……总之是务须寻得一种方式,来纠正某种过度或长久不散的情绪,借以达到医治各种疾病的目的。
0 _( {' p+ L+ ~+ ^! y8 B1 k5 ?8 P4 Q# |9 r
中医始终认为,人体内部的疾病,其致病的极大因素都在于心理。故而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更有奇特的效果。这一观点,现代医学才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重要影响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9-3 03: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