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6|回复: 2

待人需要友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2 11: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待人需要友善

    对待别人只有诚心还不够,还要有善意。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蛮貊之言也;赐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亲属之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子路、子贡、颜回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子路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

    孔子评价道:“这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夷狄之间的做法。”

    子贡说:“别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导他向善。”

    孔子评价道:“这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颜回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

    孔子评价道:“这是亲属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人性原本有善有恶,事实上也可善可恶。一般人偏向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自己抱持善意,期待对方善意的响应,多半能够心想事成。因为中国人是交互的,你对他好,他没有理由不对你好。同样的道理,一开始就认定对方缺乏诚意,对方十分敏感,一下子就看出来,当然不会诚恳地响应我们,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表现自己的善意,使大家对我们产生比较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建立关系。别人注意我们,却产生不良的印象,不如不让他注意,反而更好。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还需要造成良好的观感。

    不仅自己向善,还要导人向善。朋友的美德,应该替他宣扬;朋友有缺点,要帮助他改正。闻过则喜是一种美德,可惜做得到的人委实太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意思说,当朋友有过错的时候,要忠诚地劝告他,要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他不接受的话,那就要停止,不要去自取其辱啊!

    指出朋友的缺点或错误时,要先赞美他,然后批评他,最后再赞美他,这样他才乐于接受。也可以借用别人的话来批评对方,譬如,“有人说你相当不近人情,但是我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或者“我看你整天忙于工作,偏偏有人还在批评你偷懒……”,这样就可以弱化批评的语气。

    想改掉朋友的坏毛病,最好以身作则,让其耳濡目染,慢慢自己调整。因为朋友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常常告诫别人,谨防交友不慎,就是因为不好的朋友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种朋友斥之为狐朋狗友,而把那些能带给我们好的影响的朋友称为益友。我们要影响对方,必须先了解他的背景和立场,主动给予配合,才能让他乐意接受。尽可能发现彼此相似的地方,最好能找出他的优点,逐渐喜欢他、关心他。当这些反应传给他以后,他也会有所回馈。彼此都伸出友谊之手,产生交互作用。先承认他言之有理,让他了解我们并不是存心要改变他。然后晓以道理,使他觉得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有另外一番道理。当他身心放松的时候,趁机让他自己改变,通常比较容易收效。

    表达善意要多替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别人才可能依据交互精神,同样站在我们的立场来合理地回应。大家都将心比心,交集的范围加大,彼此有共识,当然容易沟通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任何人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必然被视为自私自利而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欢迎。

    想想自己,也想想别人,才能合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合乎将心比心的原则。有一句话很通俗,“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想别人”。不过有些人前半夜想自己,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从来没有想过别人。


正视自己

    一切从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偏偏现代人“多要求别人却很少要求自己”,大家所注意的,是别人如何如何,很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中国人最讨厌彼此骗来骗去,也不承认自己会欺骗别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显示中国人常常骗来骗去。相信你一定知道这种情况:

    电话响了,小王拿起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您好!我姓张,要找李先生,请问他在吗?”小王用手捂住话筒,对李先生说:“李先生,有你的电话,是一位张先生打来的。”

    李先生一听,连忙告诉小王:“你告诉他,就说我不在。”

    这种话不是欺骗,而是中国人惯用的一种“设计”,如果此事发生在你身上,你就要自己检讨,为什么做人做到这种地步,明明人在这里,却不愿意和你见面?

    人的一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希望,认真地做好自己。这是儒家“反求诸己”的主张,也是“自己负起完全责任”的具体表现。

    一表人才能成为十大要领之首,就说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只要彼此来往过几次,就会互相产生某种评价。人们大多习惯于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其他的人,同时,也习惯于和熟悉的人打交道。

    第一、二次信用良好,就可能被对方视为有信用的人。所以中国人常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中国古代的商帮将信用视为生命也是这个道理。开过一两次玩笑,以后所说的话,常常被当做笑话。我们从小就是听“狼来了”的故事长大的,对这种情况再熟悉不过。

    每一个人迟早都会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性格和人品。许多人更是一见面,就喜欢论断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发表于 2010-12-22 11: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
发表于 2010-12-22 16: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姐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4-29 11: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