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9月27日,年近五旬的鲁迅喜得贵子(即海婴),喜悦之情,自然不言而喻。自打海婴出生,鲁迅就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以致招来不少人的讥诮,认为他过于溺爱儿子,有失“豪杰”和“丈夫”的风范。为此,鲁迅于1931年专门赋诗一首,题名就为《答客诮》,原诗如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集外集拾遗》)该诗用了一个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左师触詟把自己的小儿子托给赵太后,希望给其一个王宫卫士的职位。太后说:“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赵太后的看法,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以致鲁迅时代,依然有人认为怜子就不配称为“丈夫”。因此,鲁迅特意写下“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句子,以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诗歌大意如下:冷酷无情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豪杰,疼爱孩子为什么就不是真正的丈夫。你可知道,猛虎在兴风狂啸时,尚且频频回顾它心爱的小老虎。诗歌中,鲁迅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豪杰”、真正的“丈夫”。平日里,我们看到的鲁迅,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勇士,“横眉冷对”、“怒向刀丛”、“金刚怒目”,是他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然而,这首诗歌里,我们也看到了他怜子柔情的另一面,他对孩子有着如此真挚的细腻感情!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处世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