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7|回复: 1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8 08: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29年9月27日,年近五旬的鲁迅喜得贵子(即海婴),喜悦之情,自然不言而喻。自打海婴出生,鲁迅就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以致招来不少人的讥诮,认为他过于溺爱儿子,有失“豪杰”和“丈夫”的风范。为此,鲁迅于1931年专门赋诗一首,题名就为《答客诮》,原诗如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集外集拾遗》)该诗用了一个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左师触詟把自己的小儿子托给赵太后,希望给其一个王宫卫士的职位。太后说:“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赵太后的看法,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以致鲁迅时代,依然有人认为怜子就不配称为“丈夫”。因此,鲁迅特意写下“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句子,以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诗歌大意如下:冷酷无情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豪杰,疼爱孩子为什么就不是真正的丈夫。你可知道,猛虎在兴风狂啸时,尚且频频回顾它心爱的小老虎。诗歌中,鲁迅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豪杰”、真正的“丈夫”。平日里,我们看到的鲁迅,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勇士,“横眉冷对”、“怒向刀丛”、“金刚怒目”,是他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然而,这首诗歌里,我们也看到了他怜子柔情的另一面,他对孩子有着如此真挚的细腻感情!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处世风格。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08: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罗门审断了“真假母亲”案,显示出他的极大聪慧。其中有个细节值得我们回味,那就是当所罗门建议说要把这活着的孩子劈成两半时,两个都称自己是孩子“母亲”的女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迥然不同:真母亲心里急痛,就说“求我主将活孩子给那妇人吧!万不可杀他。”而假母亲则拍手称好,说:“这孩子也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了吧!”智慧的所罗门正是根据“母亲爱惜”的原则使真假母亲昭然若揭。

      “我得不到,也不让你得到!”这是假母亲的思维方式,为的是寻求“心理平衡”;而“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委曲求全”,这是真母亲的行为准则,缘由是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爱怜和珍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9-11 16: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