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回复: 6

“茶禅一味”的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8 07: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熟悉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回日本的是日本留学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将茶种带回日本,种于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从中国学成归去的荣西禅师(1141-1215)。荣西的茶学着作《吃茶养生记》,从养生的角度传授了我国宋代制茶方法及泡茶技术,并自此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这一切都说明,在向海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佛教更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一言以蔽之,“茶禅一味”,这四字代表了茶与禅的深厚内涵。茶性与禅味,既相通又相似,皆源于人的内心体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意境。所以清香的茶叶,不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喝茶”的风尚,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过去了的岁月,长长的茶马古道,既传播了茶文化,将浓浓的茶香送到了西藏、内蒙古等边疆,跨越国境,远达欧洲,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对外的友好交流。而今天我们正处在伟大的新时代,伟大的时代必须由伟大的文化来推动。以“茶禅一味”为核心的茶文化,对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必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茶,生于青山绿水之地,沐浴雨露云雾,尽得天地精华,故苏东坡称茶为“天下英武之精”,欧阳修称“茶为物之精”。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原产地。中国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并饮用,且形成一种独特的饮茶艺术。中国人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群众的各个阶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7: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一为“苦”
  
  佛教教理博大精深,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教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7: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为“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物我双忘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7: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为“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道破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7: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四为“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7: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我国一直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僧人对茶的需求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九九易学网 ( 冀ICP备2022006500号 )

GMT+8, 2025-5-9 05: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