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8 07: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4能人又是“贤人”,让领导不安心。
岳飞做事业太无私了,把公司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情完全投入,对上级没有任何要求。这种太完美没有缺点的人反倒让领导害怕。历史上的岳飞的确是既不贪财,也不好色,还不沾酒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年轻时岳飞喜欢喝酒,皇上劝了他一次,他从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还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又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这样一个不爱钱、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也不贪财的人,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图我的江山?这让赵构心里怕怕的。忠诚度的核心就是相互的依赖感,而“无欲无求”恰恰影响了这种依赖感,所以反而遭人怀疑,这是岳飞犯的一个错误。水至清则无鱼,有本事的人如果让别人失去了这种依赖感,那么怀疑紧跟着就来了。
能人又是“犟人”,让领导不顺心。
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向来是赵宋恪守不渝的家规。宋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使武将受制于文官。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南宋初,不得不提高武将的权力和地位,这在宋高宗和文臣们(既有投降派,也有抗战派)看来是权宜之计,一直抱着且用且疑的态度。
赵构在绍兴七年以后,逐步坚定了以战促和的决心。高宗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仪同三司。升迁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执的岳飞坚决不接受,皇帝委曲求全连下三道诏书,他才接受。
但在接受的同时,岳飞自己也连续上表,提出形势不容乐观,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出兵北伐,以便“保全臣节”。如此的不识抬举、不理解领导意图,确实有点激怒赵构。就在岳飞最后一次北伐前,他还反复叮嘱岳飞不可反击过界,北伐目的在于“有限反攻,以战求和,不要全线追击”。 |
|